碧翰烽/文 2022-01-05 22:24:56 ![]()
準確地說,呂后更像是劉邦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政治意味更濃。易中天教授認為,“劉邦和呂后,更多的是政治關(guān)系,未必有多少愛情?!?/p> 酈寄曾說“高帝與呂后共定天下”。無論是打天下時留守后方忙于政務(wù),還是坐天下后的殺功臣、臨朝稱制、大封諸呂。 應(yīng)該說,呂后是有功勞的,丁萬明教授總結(jié)了四個方面的功績:一是薄稅賦。繼續(xù)沿襲了“與民休息”之國策,行“無為而治”,又“減田租,復(fù)十五稅一”。二是廢苛政。詔令“除三族罪,妖言令”;“減刑,頒布贖罪法”;制定“戍卒歲更”的制度;除挾書律。三是正民風(fēng)。提倡勤儉治國、嚴厲治理鋪張浪費的風(fēng)氣等等。四是舉孝悌。詔令郡國“舉民孝悌、力田者復(fù)其身”,以免除徭役為優(yōu)惠措施,來鼓勵農(nóng)民從事生產(chǎn)。 可是,呂后的歷史評價并不是很高。盡管有殘忍、殺功臣的詬病,但更多的恐怕在于大封諸呂,“任人唯親”肆無忌憚。本來,在一個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任用親人已然司空見慣,何況還有”舉賢不避親仇“的佳話。 這段佳話記載在《呂氏春秋》的《去私》一文當(dāng)中,說的是一則關(guān)于春秋時期晉國人祁奚和晉平公的史事。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地方?jīng)]有長官,誰適合去補這個缺?”祁黃羊回答:“解狐適宜。”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并不是問的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說:“很好?!币乐蚊私夂祭锏馁F族都稱贊任命得對。 隔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國家缺少了軍事統(tǒng)帥,誰適宜擔(dān)任這個工作?”他回答:“祁午適宜。”平公說:“祁午不就是你的兒子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并不是問的誰是我的兒子呀。平公說:“很對?!庇忠乐蚊似钗?。國都里的貴族都稱贊任命得好。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strong> 因此,關(guān)于用人,只要德才兼?zhèn)?,只要是適宜的人才,親也好,仇也好,都是可以的。這里面體現(xiàn)的一個重要的字就是“公”,用人之要也在于”五湖四海“。 可是呂后偏偏背離了這個大道,非要在大封諸呂方面走出如此多的昏招,實在難以想象,畢竟其也是一位打天下、坐天下的雄主,不然何以司馬遷會將其列入本紀,當(dāng)作皇帝一樣對待。 對此,歷史學(xué)家的解釋認為是一種恐懼。易中天撰文稱,呂后曾向心腹大臣審食其坦言其憂:你看那些功臣元勛,向先帝北面稱臣已是別扭委屈,有可能心甘情愿侍奉少主嗎? 還有一件事也能如此證明。史載,孝惠帝駕崩,發(fā)喪,太后哭,卻沒有眼淚。張良之子張辟彊為侍中,年僅十五歲,對丞相陳平說:“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陳平忙問張辟疆怎么看待這個問題,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chǎn)、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必┫嗄巳绫購櫽?。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quán)由此起。 實際上,這種恐懼仍然源于對權(quán)力的執(zhí)著,根在權(quán)欲膨脹。親兒子已經(jīng)無法依靠,就認為娘家人是最可依靠的,卻不知道最可靠也并非最可靠。 呂后要封諸呂為王,與幾位朝中重臣商量,結(jié)果王陵反對,陳平和周勃反對。王陵的理由就是高帝的”白馬之盟“,非劉姓者不可為王,否則天下共擊之。 劉邦希望吸取秦朝的教訓(xùn),所以分封諸侯王保衛(wèi)中央王朝,但是他對異姓王不放心,就認為同姓王可靠。實際上也是一廂情愿。此后七國之亂終于爆發(fā)。 然而,呂后為了鞏固甚至擴大自己的權(quán)力,大封諸呂勢不可擋。 呂雉追封他已故的兩個哥哥,大哥呂澤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先后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 只是呂后一死,一切局面就左右不了了。一方面劉氏宗室、功臣宿將兩股力量比較強大。另一方面呂氏家族卻才能平平,難成大事。 比如呂祿,你就很難想象他會主動交出兵權(quán),究竟是害怕還是無能,恐怕無能居多。就因為“好朋友”酈寄等人的勸說:“皇帝已經(jīng)下令,讓太尉周勃統(tǒng)領(lǐng)北軍,想要您趕緊回到 自己的封國去。趕緊吧,不然就有人要收拾你了!” 呂祿認為這個朋友不會欺騙自己,于是就將所有的印信交給了酈寄,讓其轉(zhuǎn)交給周勃。于是,周勃振臂一呼,從者云集······· 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斗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呂后之如此,一是危害國家穩(wěn)定,挑起政變內(nèi)斗,消耗國家元氣。二是讓呂氏家族遭遇滅頂之災(zāi),呂氏一族男女“無少長皆斬之”,本來呂氏也是有功一大族,本可安享太平,結(jié)果身敗名裂。三是用人體系遭到嚴重破壞,近親繁殖已然難以想象,即使是家天下的封建時代,也難以想象。此后漢朝外戚干政一直存在,只是程度大小各異。 漢武帝對外戚的警惕達到了頂峰。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數(shù)日以后,突然訓(xùn)斥鉤弋夫人趙氏,并命人將她帶入監(jiān)獄,不久鉤弋夫人死在宮中。關(guān)于立子殺母,漢武帝道:“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 任人唯親,近親繁殖,一直乃選人用人之大忌,也是不少地方或單位活力喪失的一大根源。這種”親“還可以推而廣之。 與此對應(yīng)的格局就是”任人唯賢“”德才兼?zhèn)洹啊蔽ú攀桥e“。 三國時代,曹操就提出了”唯才是舉“的主張,甚至于有時候連”德“都可以忽略不計,可見對于人才的如饑似渴,從而吸引了大量人才來到曹操身邊。 林則徐也曾說過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長遠來看,任人唯親,并不是一件好事。為何”富不過三代“?為何”官二代“往往成為一個貶義詞?說明有人是難以看到長遠的。 而對于社會的發(fā)展來說,社會階層的流動十分重要,任人唯親往往就會導(dǎo)致階層的固化,使得公平公正大為喪失,社會陷入僵局,隱患就會顯現(xiàn)。 內(nèi)容來自新浪博客>新浪博客文史板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