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位皇帝,他加強集權(quán),獨尊儒術(shù),改革幣制,打通西域,北逐匈奴……如果你是歷史迷,一定能馬上想起他的廟號——漢武帝。 一代偉人毛主席曾寫道,“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其中的漢武帝,在武功方面堪稱秦始皇隔代重生,在其它方面也是“皇帝俱樂部”的優(yōu)等生。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1 公元前156年,漢景帝劉啟的皇妃王娡夢見太陽飛入自己的懷中,結(jié)果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 一看這肥肥滾滾的大胖小子,32歲劉啟笑了,“這胖得真像個小豬!”隨口就給他取名劉彘。 所謂“彘”就是小野豬,這名字如果放在今天,估計在學校能被小朋友們笑話一學期。 劉彘,后來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 不過最初他并非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因為他只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 公元前153年,漢景帝冊立17歲的長子劉榮為太子,才3歲的劉徹被封為膠東王。 可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在于,它充滿意外。 劉徹的姑母館陶公主劉嫖(漢景帝的親姐姐),是個典型的勢利眼,看劉榮得勢,就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配過去,這樣不但親上加親,自己也是未來的皇帝老岳母。 可惜的是,劉榮的母親栗姬卻眼高于頂,根本看不上劉嫖,一口回絕了這門上桿子的親事。 栗姬的回絕如同一巴掌打在劉嫖臉上。 與此同時,劉徹的母親王娡緊抓機會,拉攏劉嫖,“他們不要沒關(guān)系,阿嬌姑娘可以嫁給我兒子劉徹!” 這劉徹和陳阿嬌還特別有眼緣,倆人第一次見面,劉嫖曾開玩笑問劉徹,“你看我家阿嬌姑娘好不好?。俊眲鼗卮?,“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span> 那時候劉徹還未成年。而這個故事,也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 2 長公主劉嫖隨即加入劉徹陣營,不斷向景帝詆毀栗姬而贊譽王娡,再加上栗姬曾出言不遜頂撞皇帝,漢景帝內(nèi)心的天平開始向王娡母子傾斜。 薄皇后被廢黜后,心機婊王娡又暗中指使官員,奏請立栗姬為皇后,這種反效果,使景帝對栗姬更加不滿。 他下定決心,廢劉榮為臨江王,不久又冊立王娡為皇后,時年僅6歲的劉徹成為皇太子。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年僅15歲的劉徹登基,成為一名少年天子。 我們熟知的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是不是就此威震四海了呢? 非也! 當時外戚勢力龐大,劉徹即位初期,帝國大權(quán)都掌握在太皇太后竇漪房和皇太后王娡為代表的外戚勢力手中。很多事情,劉徹說了不算數(shù),必須“奏事東宮”。 舉個例子,公元前139年,趙綰、王臧上書勸誡武帝,別什么事都報告給太皇太后,要自己拿主意。 竇太后知道后大怒,暗中羅織兩人的“罪證”,隨便找了個理由就將趙綰、王臧逼死在詔獄之中。 不光竇太后狠,對他有恩的姑姑兼岳母劉嫖也不省心,經(jīng)常沒事就找劉徹提條件、弄批文,搞得劉徹不勝其煩。 但越是這樣,他越得忍。 母親王娡曾告誡他,“兒啊,你雖然是皇帝,可你勢單力薄,現(xiàn)在還斗不過你奶奶,也惹不得丈母娘,最好夾著尾巴做人!” 劉徹悟性很高,他開始不問政事、韜光養(yǎng)晦,每天沉湎于酒色和狩獵。 一個有想法又高調(diào)的人(即便他是皇帝),很可能活不長。 3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劉徹得以完全掌權(quán),開始譜寫真正屬于自己的傳奇。 首先是頒行“推恩令”和“獨尊儒術(shù)”。 所謂“推恩令”,其實是一種柔和的諸侯王勢力削弱法。以前諸侯王的領地都由其長子繼承,這導致地方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大,而現(xiàn)在改為多個兒子瓜分繼承領地。這么一來,諸侯國雖然越來越多,但領地卻越來越小,再也無法掀起“七國之亂”這樣的大叛亂。 再看“獨尊儒術(shù)”,作為一名儒家弟子,劉徹一直想以儒家治國,但受到竇太后等人(奉行無為而治)的抵制而作罷。 公元134年,大漢第二次公務員考試舉行,錄取了數(shù)百名儒者,卻沒有錄取傳統(tǒng)的道家學派。 儒生公孫弘甚至還做了丞相,這種導向引領天下學子競相習儒。 再后來,在董仲舒的提議下,干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把儒家當成了權(quán)威國學。 搞定了內(nèi)部,劉徹開始目光向外。 他想征服閩越地區(qū),結(jié)果該地領導人不戰(zhàn)而降,帝國領土一下擴張到了福建北部,這讓劉徹成就感滿滿。 他還有個很大的夢想,那就是反擊匈奴。 匈奴是西漢帝國的老大難。 這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從漢帝國建立起,就不停地襲擾邊境,曾經(jīng)打敗過漢高祖,多次帶領大軍進入漢地大肆搶劫。 長期以來,漢朝只能通過和親,稍微緩和與匈奴的關(guān)系。 4 公元前135年,匈奴又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討老婆。 大漢朝的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 關(guān)鍵時刻,年少熱血的漢武帝大手一揮——戰(zhàn)! 公元前129年,慧眼獨具的劉徹火箭提拔了一個叫衛(wèi)青的人,命令他作為主將北擊匈奴。 衛(wèi)青是劉徹新歡衛(wèi)子夫的弟弟,不少人都質(zhì)疑他的能力,甚至連敵對的匈奴也輕視他,覺得這就是個沒啥本事的裙帶關(guān)系戶。 就在所有人都在懷疑之際,衛(wèi)青率領一萬騎兵來了把戰(zhàn)略大迂回,繞過匈奴前鋒,直搗圣地龍城,大勝而歸。 此后不久,衛(wèi)青又收復河套地區(qū),更在匈奴的腹地建筑了漢朝的前敵堡壘——朔方城,掌握了對匈奴的戰(zhàn)略主動權(quán)。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指派衛(wèi)青的外甥霍去病西征匈奴,結(jié)果這個外甥比舅舅打仗還猛,一戰(zhàn)而拓河西走廊,迫降渾邪王部四萬余人。 對于霍去病,漢武帝只恨他不是自己的兒子。專門為他修建了大house, 卻被霍去病拒絕了。理由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夠勇猛,也夠有境界。 又兩年后,衛(wèi)青、霍去病聯(lián)合發(fā)了“度幕”之戰(zhàn),深入漠北,把匈奴打得完全不能自理,從此,“幕南無王庭”。 大敗匈奴后,劉徹又將目光投射到南疆之南,那里有個傳說中的小帝國——趙佗建立的南越。 南越雖小,卻不愿投降。 劉徹派遣路博德、楊仆等人水陸并進,消滅南越,在新占領區(qū)設置南海等九郡。帝國的版圖向南到達大海之濱。 此后幾年,大漢又陸續(xù)平定西羌、衛(wèi)氏朝鮮、東越、西南夷等政權(quán),將今青海東部、朝鮮半島北部、云貴高原等地并入版圖。 乘勝追擊,劉徹對更加遙遠的大宛兩次用兵,將帝國的領土延伸到西域一帶。 此時此刻,劉徹治下的帝國版圖,東吞朝鮮、南據(jù)百越、西逾蔥嶺、北抵大漠,國土面積比之漢高祖劉邦時代大了將近一倍。 這個版圖,也基本奠定了中國后來的疆域。 小知識點:南越國。亦稱南粵國,秦末南??の沮w佗封關(guān)絕道,兼并嶺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從開國君主趙佗至亡國君主趙建德,一共歷經(jīng)五任國王,享國九十三年。 5 經(jīng)漢武帝上下其手,大漢帝國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氣象,中原帝國達到前所未有的極盛景象。 可是,“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就在帝國走向輝煌的同時,危機也悄然來臨。這個危機還是劉徹自己“制造”的。 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張和年齡的增長,劉徹逐漸“病了”——疑心病。他總覺得有人想要伺機謀害自己。 當然這并非空穴來風,漢武帝早年大刀闊斧實施新政,招來不少反對聲音。而他持續(xù)用兵數(shù)十年,造成“民力疲敝不堪苦,流浪四散人相食”。 朝堂之變,一觸即發(fā)。 從少年天子變?yōu)槟耗甑弁?,劉徹對外界的非議更加敏感。 他選擇了并不高明且讓他后悔不迭的一招:啟用酷吏,統(tǒng)一言論! 在他啟用的酷吏中,有張湯、減宣之類的清官,但更多的是寧成、周陽由、王溫舒、江充之流的殺人狂魔,他們動輒就進行成千上萬人的大規(guī)模誅殺。 這其中尤以江充最為典型。 江充曾因攔下太子的車駕,而被漢武帝贊為“講原則”??蛇@江充的所謂“原則”,背后隱藏的不是國家利益,而是個人私利——他認為秉性柔和的太子劉據(jù)將來一定不喜歡自己,會把自己當垃圾一樣踢到一邊。 為此,仗著皇帝的寵信,他居然一手炮制出“太子巫蠱案”,太子劉據(jù)百口莫辯,被迫起兵自保,最后兵敗自殺,歌唱家出身的皇后衛(wèi)子夫無法自辯,同時自盡。 一個小人物,通過撥弄是非,導致劉徹、劉據(jù)父子相殘,而這只是漢武帝重用酷吏的一個縮影。 全國范圍內(nèi),大規(guī)模啟用酷吏非但沒能起到預期效果,反而導致更多的人“嘯聚山林”“自我管理”。 為了打擊反政府軍,劉徹不得不用更多的酷吏,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6 除了酷吏橫行和盜匪四起,帝國還有更大的危機:長年四處征戰(zhàn)得到的廣袤領土并不穩(wěn)固。 經(jīng)過十余年休養(yǎng),恢復元氣的匈奴重新為患,但此時的漢帝國已經(jīng)沒有了衛(wèi)青、霍去病,劉徹再征匈奴接連失敗,李陵、李廣利等將領先后投降匈奴。 遙遠的西域地區(qū),在大漢和匈奴之間搖擺不定,也成為不穩(wěn)定因素。 漢武帝劉徹多年來最為得意的武功,也面臨質(zhì)疑和挑戰(zhàn)。 要想解決問題,武帝必須進一步征兵、征稅,這導致民怨進一步沸騰。 據(jù)統(tǒng)計,在漢武帝統(tǒng)治的54年間,西漢戶籍人口整整少了一半。 這其中固然有天災人禍和人口自然減少的因素,但也有大量平民破產(chǎn)賣身,導致戶籍消除。 此外,漢武帝的迷信也折騰著西漢帝國。 漢武帝認為自己的偉大功業(yè),必須向天匯報。而普通的祭天排面顯然不夠,必須到泰山封禪。 普通百姓祭祀,也就燒點紙、擺點貢品?;始业姆舛U,每一次都是拖家?guī)Э?、扈從?shù)萬,非常費錢。 而在漢武帝執(zhí)政期間,這種燒錢的封禪行為,令人發(fā)指,一搞就是五次(也有說六次)。 一邊是民怨沸騰,另一邊則是漢武大帝的居功自傲,這和當年的秦始皇何其相似?! 漢武帝統(tǒng)治末期,種種跡象顯示,漢帝國的崩潰,似乎就在眼前。 7 公元前91年,太子劉據(jù)的死像一盆冷水,澆在漢武帝的頭上。 老年喪子的劉徹,突然冷靜了。 一方面,他細致調(diào)查太子死因,另一方面開始審視自己的為政得失。 在對兒子的無邊思念中,他族滅江充,又建立了思子宮、歸來望思之臺。 通過為政反省,他下了一篇《輪臺詔》,在這篇被后世當做“罪己詔”的文字中,他為自己造成的一些后果感到哀痛,決定停止種種折騰。 此后,劉徹不再出兵,并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表明與民休息之意;又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推廣代田法和先進農(nóng)具。 西漢帝國終于在崩潰的邊緣,懸崖勒馬。 公元前87年,劉徹在長安駕崩,謚號為“孝武皇帝”。 一個轟轟烈烈的熱血時代,至此終結(jié)。 小知識點:泰山封禪。源于古代帝王封禪祭祀,是一種古已有之的禮儀。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是為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是為禪。中國歷史上,一共有6個皇帝進行過泰山封禪,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
|
來自: 振王府圖書館 > 《歷史地理內(nèi)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