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一個教師的課堂做了高度的評價之后,我卻仍然提醒他:出示的作文應該事先征求學生的意見取得同意,并隱去作者的姓名。這是教學倫理,我們在這方面重視不夠。 某種意義上上說,學生的作文是學生隱私的一部分。作為范例的展示和作為反例的出示,都必須是在充分尊重學生隱私權(quán)的情況下進行。 《教育和心理的測量與評價原理》中寫道:由于學生的福利是最值得關(guān)心的問題,教師和心理學工作者應該認識到他們有責任遵循保密原則。只有在一些特別規(guī)定的條件下, 才可以違背這項原則:
因此,養(yǎng)成這種意識并遵循這個原則來進行教學,是教學倫理的必要部分。但很遺憾地說,在中國課堂,隨意出示學生的作文作為范例或者反例,真是再平常不過了。因為習以為常,大家見怪不怪,盡管尤其是作為反例被出示的作文所有者,隱隱地感到不安或者不滿,也都在大家一貫地忽略范圍之內(nèi)。 實際上,再往前稍微推一步,把學生的成績公之于眾,也是不符合教育倫理的。近年來,高考成績的公布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就是因為教育部門開始關(guān)注教育倫理的緣故。雖然人們習慣了以前的公布方式,想方設(shè)法來進行排名、炒作。 回頭說課堂倫理。我們在教室里,時刻發(fā)生公眾與個人的利益考量,這種考量在目前來說,一般地,是公眾利益占了上風。但有時候會發(fā)生嚴重的突破教學倫理的事情。譬如任意地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標簽式的評價之類。 我今天早上上課的時候,也遭遇了教學倫理困境。在講到一篇英語閱讀文章的時候,我解釋聾和啞的關(guān)系,我說:一般地,聾人就是啞的。這時,一個學生在我還沒說出啞這個字的時候,借口說了一個對聾人比較有歧視的字眼。 我抬手在他的脖頸打一巴掌,當然是在他不會發(fā)作的范圍內(nèi)(此處應該有狂笑)。我有點生氣地看著他。但我很快地平靜下來,開始講課。課后,我走到他身邊,說:今天說錯話了吧?他羞愧地看著我,說是。 我進一步給他解釋,這是嚴重的歧視,再說,你知道嗎?今天來聽課的那位老師,恰好有個親戚就是一個聾人。你這么說,讓她心中多難受。 我看到這個學生眼中泛起淚花,羞愧地看著我。我看到他意識到了錯誤,就沒再多說話。 這就是另一個情況下的教學倫理。你在講課的過程,會發(fā)生很多歧視現(xiàn)象。譬如提到殘疾人會有哄笑,譬如提到流浪漢,會有鄙夷,譬如提到某種疾病,會有厭惡的語詞。 這些都關(guān)系到教學倫理。課堂上發(fā)生這種教學倫理困境是常見的現(xiàn)象,這時,教師必須能夠保證這種歧視、鄙夷、厭惡能夠在符合倫理原則的基礎(chǔ)上進行合適的引導,才能夠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要求的普適價值觀。 可見,教學倫理的意蘊,有兩層含義。那就是教師對學生和學生對外界。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的教學倫理問題,常常是因為教師在習慣性力量的促使下越過邊界,甚至完全沒有邊界觀,對學生的行為肆意地進行超越邊界的控制,甚至通過戴上項圈進行意識控制。這其實是缺乏教學倫理意識的典型表現(xiàn)。 缺乏必要的邊界感,肆意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控制與干預,沒有隱私概念,對學生的私人信息進行無邊界的獲取并以此對學生進行標簽式的評價,都是違反教學倫理的行為。 學生在課堂中對某個群體、某種行為等等的倫理誤解或者不適當?shù)膫惱碓u判,與教師和家長的引導關(guān)系極大。譬如,當學生對聾啞人說出歧視性的言辭時,教師充耳不聞或者一笑置之,都是極不恰當?shù)慕虒W行為。 不能因為停下來對此進行處置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容量,就對此置若罔聞。這種行為本身不符合教學倫理之外,對學生的倫理澄清也是極為不利的。有些問題,甚至干脆拋掉原來的教學設(shè)計,進行價值澄清教學,都是必要和應當?shù)摹?/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