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在學(xué)生的印象中,我愛讀書,也經(jīng)常讀點書,在課堂上總也借機提到名家、名作、名著的緣故吧,上了大學(xué)的學(xué)生會請我給他們推薦一些書籍來讀。他們一般都這么說:老師,大學(xué)里有空閑時間了,有時候會很無聊,您能給我推薦幾本書來讀嗎?況且現(xiàn)在讀書,應(yīng)該沒人會要求我寫一篇讀后感了! 我當仁不讓,給他們推薦一些自己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現(xiàn)代公民,一個當代大學(xué)生,應(yīng)該要讀的書。當然,我給他們推薦的書,都是自己已經(jīng)讀過的。你自己都沒讀過,要推薦給別人讀,就像你沒走過那條路,卻要給別人導(dǎo)航一樣. 他們請我推薦書籍這個事,也引發(fā)了我 的一些思考。我們會注意到,他們到了大學(xué),有了空閑時間,開始有了讀書的想法。這說明,人要產(chǎn)生讀書的想法,是得有些空閑時間的。沒有空閑時間,很難有讀書的念頭。我們想要孩子讀書,想要職員讀書,想要社會的各界人士讀書,首先就得給他們一點空閑時間,讓他們產(chǎn)生讀書的需求。尤其是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在輕閱讀(不需要多少理解力和思考力的閱讀)、快閱讀的時代,要沉下心來讀書,確實不易。人們都在微信上,都在QQ上,都在電腦屏幕前,娛樂自己,放松自己,釋放壓力,哪有什么心思去讀書呢!有點兒時間,寧可去打麻將、玩花牌,跳舞,閑聊,也不愿意去讀書的。因為讀書的樂趣,是一種精神樂趣,深度樂趣,沒有一種沉靜的狀態(tài),真的很難讀進去的,也就很難享受到這種樂趣。 如果家長或者老師,再要求他們來一篇讀后感,就更麻煩。他們會因為寫一篇讀后感而放棄讀一本特別有意義的書。人吃飯,就得到營養(yǎng),長身體,滿足身體的熱量需求,人讀書,也得到營養(yǎng),滋潤心靈,滿足精神的成長需求。但是不是你每吃完一頓飯,需要寫一篇吃后感,才能夠吸收飯菜里面的營養(yǎng)呢!所以,不需要讀后感,這會毀了人們讀書的沖動和欲望。有些孩子要家長買本書,家長說,行,你讀完了給我寫一篇讀后感出來,孩子就放棄讀書。有些孩子說,爸爸,我這個周末看場電影,爸爸說,行,看完了給我寫一篇觀后感,孩子就放棄看電影了。其實,讀了一本書,看一場電影,對孩子的心靈和精神產(chǎn)生的影響,不一定馬上能夠表現(xiàn)出來,或許到了若干年以后才發(fā)現(xiàn)當時的那本書,那場電影對他的精神、思想和心靈到底雕刻下了什么痕跡。我們不要總是急吼吼地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他能夠沉浸到書本的世界里,這本身就是讀書最好的狀態(tài),何必那什么讀后感或者觀后感來為難他呢!你能說得清楚你身體內(nèi)的營養(yǎng)到底是來自前天的拉面還是今天的揪面?是昨天的那頓大餐還是明天的一頓面條嗎?只要讀,開卷有益,總會有一些收獲的,而且這種收獲是經(jīng)過一定長度的沉淀、發(fā)酵,才會發(fā)揮作用的。 我們所謂的讀書,有點太功利了。讀書就是為了如玉之顏,為了黃金之屋,為了千鐘之粟,這太功利了。功利性的讀書,會導(dǎo)致讀書無用論,毀了讀書的趣味,降低一個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標桿,到頭來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這個民族。 那么讀書到底有什么用?無用之用,乃為大用。人生而有外貌,讀而有精神長相。北宋詞人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語言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說的就是人的精神長相。晉人陸機說: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媚,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也。說得也是人的內(nèi)在精神會在外部相貌上有所表現(xiàn)。人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一言半語,都是無形之中反映出你的內(nèi)在,讀書是在不知不覺中滋潤心靈,滋養(yǎng)靈魂,使精神逐漸高貴起來的過程。文章無非承載著智慧、良知、同情和和平,這些品質(zhì)是人類社會文明綿延的基石。擁有了這些,讀書人便并非手無寸鐵,因為思想固然是無形的,最為柔弱的,但其實又是最為強大的力量,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千年暗室,一燈獨明。 楊絳說過“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讀書不是狹隘的,不是為文憑學(xué)歷,升官發(fā)財?shù)模皇撬嵛募俅?,故作清高寡淡的。而是為了重新塑造我們自己的精神長相,讓我們視野更開闊些,能以更好的視角來詮釋這個世界。 當你坐擁書城,一本一本地翻開那些經(jīng)典,那些時代愈久遠就愈能夠凸顯出它的價值的作品,與大師對話,與智者交談,與書中人物的命運共呼吸,與作品中的思想共鳴共振的時候,那種愉悅是其他任何物質(zhì)享受都無法替代的。你的精神世界會理解變得廣闊起來,精神生活會理解變得開闊起來,這時候你就會懂得蘇東坡為何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天在名利場上蠅營狗茍,回到家里,攤開一本經(jīng)典著作,文經(jīng)史哲,都可以,洗一個精神澡,全身都放松下來,就像有一股溫泉從頭到腳把自己沖刷了一遍似的,心靈上蒙上的塵垢就會得到清理,人的心靈就會純凈一點,高貴一點,就會忘掉塵世的煩惱和不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人的精神長相就會年輕一些,少了猥瑣氣,多了高貴氣,少了焦慮氣,多了沉靜氣,少了悲觀氣,多了樂觀氣,整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就會不一樣,顯得大氣,端莊,從容,面對來自外部的傷害就會一笑置之。你的心理年齡會比生理年齡小一些,衰老的跡象來得慢些。 那么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怎么來塑造呢,那就是通過讀書。朱永新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精神發(fā)育史。那就看,你讀過些什么書。對于這個我有一些切身的體會。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的工作方法可以說是最簡單粗暴的,造成師生強烈的對立情緒,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不是為了你好嗎?起早貪黑,盯早讀,盯課間,盯晚讀,盯自習,盯上課,盯做操,盯男女交往,盯衛(wèi)生,盯勞動,我是警察加保姆,校長說,你工作熱情不用說,可你這工作方法有問題啊。我還不服,我這全身心地投入,一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泡在教室、宿舍和辦公室里,學(xué)生的任何一個小錯誤都不放過,趕著追著讓他們照我要求的樣子來學(xué)習,來生活。怎么還不夠?他們真是給好不識好,忘恩負義。我變得易怒,焦慮,情緒不佳,整個人灰頭土臉,整體陰沉著臉,悶悶不樂,不斷抱怨學(xué)生不聽話,領(lǐng)導(dǎo)不理解,自己的心情可說是壞到了極點,有一天我一照鏡子,感覺自己怎么老得這么快!剛工作的時候我才22歲,幾年的光景,就顯得皮糙毛黃?教育的真諦在哪里?工作的快樂在哪里?這樣下去,我還不得英年早逝?。?/span> 閱讀幫了我的忙。在邁向中年的人生歷程中,我有過很多慚愧,很多后悔,但唯有一件事,我至今感恩。那就是我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讀書帶給我的精神財富,超過眾多物質(zhì)的財富。如今,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明白,持續(xù)的閱讀帶給我的人生領(lǐng)悟究竟意味著什么。所以某個時候,我突然明白,孔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態(tài)。這不是矯情,更非賣弄,而是孔子真情流露,有感而發(fā)。古希臘太陽神廟的門口鐫刻著一行字:認識你自己。人生歸根到底是一種過程,因而我贊美人的成長,感恩在成長中書籍的陪伴。至今在我的書柜里,還整整齊齊擺放著我從微薄的工資里節(jié)省下來買來的大量教育學(xué)、教育學(xué)史、心理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美學(xué)、歷史等類的書籍,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些書我都一本一本地讀掉了。 從此,我產(chǎn)生了第二次職業(yè)覺醒,我開始學(xué)著改變自己。從當初學(xué)生見到我像見到了兇神惡煞到現(xiàn)在見到我撲過來擁抱,是一段人生美麗的旅程。如果沒有閱讀,沒有書籍的引領(lǐng),沒有智慧的點撥,今天的我如果還像昨天的我那樣做教育,我可以毫不留情的說,我肯定是一個失敗的教育工作者。但今天,我卻可以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自己說,我做到了。曾經(jīng)有一個學(xué)生在畢業(yè)時給我留言說:老師,我原來以為這種師生關(guān)系只有在電影里才能看到,今天,我真誠地說,原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這種師生關(guān)系,那就是在您身上看到的。我曾經(jīng)說,所謂的教育學(xué),就是師生關(guān)系行為學(xué),引起了一些教育學(xué)界人士的注意。這句話,不是我做學(xué)術(shù)做出來的,而是從凝結(jié)著我血淚的教育實踐中悟出來的。如果沒有閱讀,沒有接觸過李鎮(zhèn)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北師大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與真情》,吉爾伯特博士的《老師怎么跟學(xué)生說話》等等等等大量的教育書籍,幾乎是不可能的。從一個簡單粗暴做教育的老師成長為不斷追求用教育規(guī)律來做教育的老師,完全是因為書籍的力量。這是持續(xù)的閱讀帶給我的變化,現(xiàn)在,見到我的人都會認為我比實際年齡看上去要小一些,是因為閱讀帶給我的精神長相要顯得年輕。青年時代,閱讀更多是為了解決人生、社會的困惑。過去的幾十年,都是漫長的準備時期,精神上的的成人式尚未到來。而閱讀,與我的生命,還存在一些隔閡,先賢與智者的智慧,雖然有一些進入了我的頭腦,卻尚不能表現(xiàn)在舉手投足間。這么看,遲熟和幼稚并不能作為失敗的定義。 如今,我深夜讀書,書本為我構(gòu)筑起一個廣闊的世界,棲居于此,自給自足,也還不錯。而閱讀,實際上卻為我更多地打開了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讓我在眼前與茍且之外,看到了詩和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和我息息相關(guān)。這種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結(jié),一則由生活本身而建立,一則由我的閱讀而建立。因而,對于我,雖然沒有條件為自己布置一個書房,沒有條件為自己大量購買心儀的書籍,卻因為有一些心愛的書籍陪伴著自己,而感到滿足,感到精神上的自得。 “終信文章勝甲兵”,這是一種謙卑而又堅定的信念。在這種信念的鼓舞下,我會繼續(xù)在閱讀之旅上愉快地行進,讓買書的沖動一再爆發(fā)。因為買書的沖動就是求知的沖動,因為書籍里埋藏的是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