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讀一封令人潸然淚下的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 你們好! 剛過完年,你們就丟下我到南方打工去了,從你們離開到今天已經(jīng)整整150天了,我數(shù)星星盼月亮地想你們回家,可你們一直都沒有看望我。 奶奶的關節(jié)炎又犯了,疼得很,不能走路,只能天天躺在床上。爺爺帶奶奶到醫(yī)院看過病,又買了許多藥給她吃,她還是沒有明顯好轉。爺爺太累了,既要下田種莊稼,又要照顧我和弟弟,還要起早帶晚地到鎮(zhèn)上的工地上打小工。。。 爸爸媽媽,我很開心地告訴你們,我已經(jīng)學會了燒飯和洗衣服,每天我都會幫忙做點家務。爺爺很累的時候,我還會給他捶捶背,爺爺總是笑呵呵地說:“我孫女真懂事?!?/span> 每天放放學回家,我都先做家庭作業(yè)。老師說,不懂的可以問家長,可是爺爺奶奶都不識字,不能輔導我,所以我的數(shù)學作業(yè)經(jīng)常做不好。上課時老師講的新知識我也難以聽懂,成績退步很快,讓我在班上抬不起頭來。下課時,同學們都會得意地談起父母,有的指著自己的新衣服說:“媽媽前天給我買的”,有的說,“雙休日爸爸帶我到超市購物了”。 看著他們幸福的笑臉,我感到自己很孤單。 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常常和你們在夢中相遇,我拽著你們的胳膊不讓你們離開,可你們卻狠狠地掰開我的手,很快的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我知道你們外出打工是迫不得已,是為了我們,但我還是忍不住想你們,盼著你們快回來…… 女兒:瑩瑩 2010年5月25日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有5800萬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特定的產(chǎn)物。隨著農(nóng)村人口出外打工的數(shù)量增加,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繼續(xù)呈上升趨勢。 我所在的小縣城,具體數(shù)字統(tǒng)計無法取得,但肯定地說,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不小,從寄宿制小學和初中的住宿生數(shù)量可以有一個大致的判斷。 孩子在兒童時期離開父母,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在學校寄宿生活。會帶來什么問題? 一、缺乏安全感。嬰兒呱呱墜地,“哇”地一聲哭起來,是因為他脫離了母體這個最為安全的港灣,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缺乏安全感,他就會哭起來。羊水曾經(jīng)給了孩子皮膚足夠的撫慰和滋養(yǎng),突然離開母體,孩子會感到焦慮,不安,緊張,只有在父母的愛撫下才會安靜,或沉沉地睡去。在1—3歲的時候,孩子會不斷地尋找父母的懷抱,對父母有著天然的強烈的依戀,會產(chǎn)生心理學上所講的“皮膚饑餓”現(xiàn)象,父母身上的氣味會讓嬰兒感到安全,降低他的不安全感,有些孩子只有在父母的懷抱才能睡著,才能安靜下來,就是這個道理。3—6歲的時候,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關系反而會更強,愿意和父母交流、互動,不斷尋求父母的照拂、關注和關愛。6——9歲的時候,他會從父母的愛撫當中獲得強烈的心理滿足和愉悅感,表面上,他不再跟父母有更加親密的接觸,但心理上卻更希望和父母互動、溝通和交流。這種感覺,在有的孩子甚至會持續(xù)到14歲,然后就會建立起和父母持久的情感聯(lián)系。但如果讓這些孩子離開父母太早,譬如14歲以前和父母沒有皮膚上的接觸,沒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沒有和父母正常的溝通交流,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顯得自卑,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甚至會產(chǎn)生對社會的仇視心理,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沒有得到愛的滋養(yǎng),很有可能暴戾,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我們看到一些校園暴力,如果你去細細觀察這些施暴的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他生長在一個缺乏愛的環(huán)境。 寄宿制學校,盡管為孩子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安全的學習場所,卻把孩子和父母的親近、交流和溝通的渠道切斷了。這些孩子在皮膚饑餓、心理孤獨甚至覺得被家人拋棄的感受中長大的話,就會成為這個社會最大的破壞性因素。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親近和關愛,寄宿制學生只有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候才能跟父母見面,他們情感缺失,心理上強烈的不安全感讓他們陷入到一種孤獨、不被人理解的心理體驗中去,久而久之,就會產(chǎn)生情感疏離,心理扭曲,人格受損的嚴重問題。 寄宿制學校,環(huán)境再優(yōu)美,老師再負責,關愛再到位,誰能夠替代孩子和父母的骨肉親情?誰能夠替代孩子和父母之間天然的親密關系?誰能夠替代孩子和父母之間獨特的溝通和交流?為什么長期離開父母的孩子,會發(fā)生和父母的溝通障礙?因為這種溝通渠道被切斷之后,就很難短時間內(nèi)建立起來,甚至永遠難以再建立起來。這樣的教育,是反人情,反人道,反人性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下一代會是什么樣子,很難想象! 二、缺乏心理的滋養(yǎng)。因為長期脫離父母的關懷和照顧,表面上,孩子更加獨立,能夠自己早早地開始完成一些父母可以幫他們完成的事。但換個角度,父母替孩子做這些事,會讓孩子有一種幸福感,滿足感,被愛感,這是任何東西所無法替代的。 我親自接觸過一個小孩,因為父母出外打工,這個孩子從小學開始就獨自上學,晚上住在一個托管機構,自己洗衣,安排生活,習慣了一個人照顧好自己。但每次父母打電話來,都會語氣惡劣,態(tài)度蠻橫。我曾試圖和他交談,問到他為什么會對父母這樣,他說,“我也不知道,說著說著就發(fā)脾氣,自己也不知道哪來的那么多大的火?!苯?jīng)過仔細詢問他的求學之路,我理解了問題所在:表面上,他獨立性很強,骨子里,他渴望父母之愛而不得,渴求父母關愛而不能,無形之中,他心理上產(chǎn)生了對父母的怨恨,對周圍人的冷漠和敵視,雖然父母也經(jīng)常打電話了噓寒問暖,但他需要的不僅僅是幾句噓寒問暖,他甚至覺得父母的噓寒問暖是那樣的虛偽,因為他真正渴望的,是父母陪著他,和父母有親近的機會。為了表示自己能夠應付一切,不需要他們,他就對他們發(fā)脾氣,不好好和他們說話。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三、缺乏父母的管教。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方式和渠道,父母簡單的說教反而會引起他們巨大的反感和不滿,為了表達這種反感和不滿,他們就跟父母對著干。 曾經(jīng)有個高中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尤其是爺爺。爺爺對他非常關愛,他過得非??鞓?,學習成績也非常好。突然有一天,爺爺去世了,他回到了父母身邊。因為父母并沒有注意孩子心理上的變化,就開始直接對孩子進行管教。孩子的心理是,十幾年了,你都沒有怎么管我,是爺爺照顧、關愛我,你有什么資格對我指手畫腳管教我?父母不理解孩子為啥對他們是這個態(tài)度,孩子又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他們,結果形成了親子之間嚴重的對立。這是我當班主任時的一個案例。 這里所說的缺乏父母的管教,其實是說,父母失去了這種管教的機會和時機,造成無法彌補和挽回的損失。留守兒童和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就面臨這種狀況,細思極恐。這個問題,還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