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王安石的這首《梅花》,小學就已背得滾瓜爛熟,可以說是詠梅詩中最為經典的存在。 記憶中這首詩詠的一直是白梅,如今特意去科普,才發(fā)現(xiàn)詩中所指,更有可能是臘梅: 首先,臘梅(或蠟梅、冬梅)形似梅花,但其實與梅花為不同科屬,只是人們自古喜愛將其并未一談。 其次,梅花作為喬木類,喜陽,多在嚴冬氣溫稍有回升之后才開放,更傾向于早春之花,氣味較為清淡。 最后,詩中梅長在墻邊屋角,枝條比較挺直,不似梅花那般彎曲;凌寒獨放一說,即于春節(jié)前后最冷的時節(jié)開放,也更接近臘梅;此外,臘梅也有顏色較為清淺者,淡黃偏白,與雪近,香氣更是比較濃郁,暗香幽幽。 據此,今天這首詩姑且按照臘梅來寫,如果有其他更好的依據,歡迎來評論區(qū)交流哦~ ——愿大家快樂的古典君數九寒天,萬物封藏, 大地一片荒蕪沉寂,深冬唯獨的些許期盼,除了皚皚白雪,便是那一樹臘梅。 古人講“二十四番花信風”,(應花期而來的風)第一陣吹開就是“梅”。臘梅雖不是梅,卻也分毫不遜于梅的風韻。金色盈盈似蜜蠟,芳香四溢、盎然旖旎,初綻,就足以喚醒嚴冬。 所以古詩云,“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睂っ贰①p梅、與梅相隨——今歲有臘梅,人間有確幸。 雪中見梅,一眼驚喜 公元1076年,先后經歷了兩次罷相,新政終結,心灰意冷,王安石隱居到了鐘山腳下的園子里。 歲暮臨近,風雪下得正緊,平日相隨的手下回鄉(xiāng)省親去了,王安石孤身立于窗前,盆中炭火熊熊地燃著,屋內還是顯得分外清冷。 身后整案堆積的書卷,早已不知翻讀過多少遍。百無聊賴,莫如出門踏雪,拖著日漸孱弱的身軀,他緩緩推開了房門。 誰料,開門的瞬間,一陣幽香撲鼻而來,馥郁甜雅,氣濃而清,絲絲縷縷,沁入心脾,叫人頓覺心曠神怡。 循著香氣的蹤跡找尋,原是墻角那株不起眼的臘梅開了?;ㄐ《切屈c點的金蕊,淋上晶瑩凈潔的白雪,每一朵都在枝頭熠熠生輝。 在天地的一片素雅之中,這一樹破蕊的臘梅,是那樣神采奕奕地生長著,宛若深冬的的仙子,將拙園裝點,也點亮了觀花的眼眸。 蜜香縈鼻,清雅醉心,正是在這種情景之下,王安石寫下了這首《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無畏凜冽,傲雪盛放, 梅開,就帶著驚喜,告訴世人,縱使再枯燥逼仄的生活,也可能隨時與美好相遇,此后,莫要哀戚,生活的意義,正在且行且相遇。 室有臘梅,靜處生香 臘梅之驚艷, 不止對于眼鼻, 更對于一顆荒寂的心。 當年寒冬時節(jié), 冰天雪地,出行不便, 楊萬里便將自己掩藏于書齋。 獨坐明窗凈幾之間, 書齋的門半開半掩, 四下靜寂,杳然無人, 書讀倦了,就此昏昏睡去。 也不知睡了多久, 忽有一陣香氣襲來, 楊萬里不由心生疑惑, 夢中無花,哪得花香? 待驚醒,睜眼一看, 原來是桌上銅瓶中折來的臘梅, 寥寥幾枝,伴著清風,幽香襲人。 小閣明窗半掩門, 看書作睡正昏昏。 無端卻被梅花惱, 特地吹香破夢魂。 ——楊萬里《釣雪舟倦睡》 如此分明的氣息, 此前竟從未留意, 直到了閉門不出之時, 才發(fā)現(xiàn)了近旁的美妙。 白居易詩云, “亂花漸欲迷人眼” 風和日暖之時,百花爭艷, 沉浸于各色繁花之間, 心目在其間迷亂, 便很難專注于一處。 待到萬物歸于沉靜, 這才能真正品見其風雅。 所以,庸常沉悶的冬日, 也并非想象中平淡乏味。 素樸的光陰,令心歸于至簡, 也喚醒了漸趨遲鈍的感知。 唯有甘愿慢下來時, 將心寄托于一朵花、一頁字, 生活的芬芳與詩意, 才能自此而生發(fā)。 一樹臘梅,一生幸事 若回顧往事,便會發(fā)現(xiàn), 越是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 往往越會成為令人惦念的存在。 就像那嚴冬唯一綻放的臘梅, 不知眷戀在了多少人心頭。 還記得汪曾祺在書中寫, 每年沒到寒冬臘月, 他就已想起少時后院的臘梅。 ![]() 那時,每年年末, 他與姐姐準會過去采摘, 他負責爬樹,姐姐負責指點, “我們要的是幾朵半開, 多數是骨朵的, 這樣可以在瓷瓶里養(yǎng)好幾天—— 如果是全開的,幾天就謝了。” 那時只是兩個小孩, 對于摘梅這件事,也頗有講究。 將花帶進室內,日日守望, 看著花骨朵慢慢綻放, 再由極致一點點萎蔫, 眼看著歲末光陰將要傾盡, 竟也不覺得可惜。 只因心中期盼的,只是那句, “山居歲晚閑無事,插了梅花便是年。” ![]() 時至晚年, 記憶中那純真的歲月, 早已一去不復返, 只剩下滿心對臘梅的期盼, 然而,只要還能追尋, 就永遠不會忘了歲月的暖。 ![]() 年年有梅開,歲歲常歡愉 古詩有云: “觸目橫斜千萬朵, 賞心只有兩三枝?!?/p> 臘梅,是素凈的花, 一枝上點綴有幾朵金黃, 就已是最好的狀態(tài)了。 所以,賞梅的情懷, 也不宜過于濃烈, 慢慢地看,淡淡地品, 就已能得其盡數雅韻了。 過日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無論是嚴冬還是春日, 無論乏味與繁盛, 都要守住一顆從容地心, 不辜負每枝花, 不錯過每一縷晨曦, 如此,才能常得清歡。 ![]() 就像蔣勛說的, “忙,是心靈的死亡”, 只有忘卻了內心的慌張, 才能為歲月著上詩意, 今歲,又逢臘梅開, 愿君從容前行, 愿君悠閑享時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