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公交車上下來往西走,過隱市商場,步行十分鐘,前面出現(xiàn)一座重檐方形涼亭,亭共有十二根柱子,每邊靠里面的兩根柱上懸掛著一副楹聯(lián)。東面一副是“倚檻豁清眸醉鷲嶺光風(fēng)云林氣象,撫碑融暖意歆湖山新致天地和春”?!盎砬屙笔且曇伴_闊而清爽;“鷲嶺”指的是靈隱寺前的靈鷲峰,即飛來峰;“云林”指云林禪寺,也就是靈隱寺。北面的一聯(lián)是“落筆垂馨下馬歸舟君獨(dú)去,銘碑拓勝聞香聽梵我還來”。此聯(lián)是由馬來西亞的林聲耀撰寫的,寫出了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為靈隱留下墨香的事情,也融入了新靈隱景區(qū)整治工程中修建御碑亭,吸引更多佛家子弟和游客前來的感受,生動而含義深遠(yuǎn)。一去一來,有著強(qiáng)烈的古今時空之變化。再來品味西邊一聯(lián):“境靜趣無窮四壁云山空俗障,水流機(jī)不息一亭煙雨愜宸衷。”寫出了靈隱景區(qū)寧靜秀美的自然景觀和佛教圣地處處充滿禪意的意境。南邊的對聯(lián)是“逼煙蘿靈鷲隱隱江潮騰海日,穿月桂康衢熙熙人眾說龍輿”。此聯(lián)將“靈隱”和“康熙”隱藏在其中,顯得非常巧妙,也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 ![]() 亭中間立一石碑,石碑有三部分組成,最下面是基座,上面刻著一個正龍頭,已經(jīng)被游人摩挲得非常光滑了;中間石上刻有“靈隱”二字,四周刻有二龍戲珠圖案;最上邊是碑帽,上面刻有雙龍搶珠圖案。碑的背面刻的是一首詩:靈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梵宇盤空出,香云繞地多。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羽衛(wèi)閑來往,非同問法過。這是康熙皇帝寫的《靈隱》詩,大意說:鐘靈神秀的山峰含著秀色,靈隱寺借著高峻山勢建起。廟宇盤空而出,佛案上燃的香煙氣繚繞。敞開衣襟,對著的是層疊的青山。下馬撫摸著藤蘿,來到清幽的修行之地。 ![]() 原來這是御碑亭,修建于2006年。這里還有一段故事。杭州市園文局有關(guān)專家為修復(fù)高麗寺到揚(yáng)州大明寺去考察,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大明寺內(nèi)有一個御碑亭,里面有康熙皇帝所寫的《靈隱》五言詩。專門為靈隱題寫的“御詩”不在靈隱卻跑到揚(yáng)州去了,這是怎么回事?事情是這樣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清圣祖玄燁(即康熙皇帝)首巡杭州,臨幸靈隱寺,拈香禮拜各殿佛像。方丈諦暉慧輅禪師率十八房兩序僧眾列隊迎候。玄燁在禮佛后題寫《靈隱》詩。隨后,他又登北高峰眺望湖光山色?;厮潞?,慧輅向玄燁求書題額,玄燁書“云林”二字,賜寺名“云林禪寺”,并為合澗橋旁飛來峰坊題“飛來峰”三字??滴鯇懴隆鹅`隱》后,把這首詩賞賜給時任揚(yáng)州知府的高承爵,表彰他一路護(hù)駕有功。后來,高承爵當(dāng)上江蘇按察使,便在揚(yáng)州市大明寺里為皇帝賜的這首詩立碑。為了這塊石碑,靈隱整治辦公室可是大費(fèi)周折,御詩是從揚(yáng)州拓來的原文經(jīng)過放大調(diào)整;石頭是從福建運(yùn)來的墨石,越摸越光潤;雕刻花紋的工人是特地從河北保定請來的老石匠,經(jīng)驗豐富;尤其是將康熙御筆題詩刻上石碑的,則是杭州本地的老石匠,還請來美院的潘錫柔大師指點(diǎn)。 ![]() 從御碑亭往南,步行幾十米,來到景區(qū)檢票口,只見對面有一座大照壁,呈“八”字形,黃色墻壁,青瓦覆頂,中間一面墻上有“咫尺西天”四個金色大字。大家都看過電視劇《西游記》,所講的是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這西天是天竺國,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印度。西天也是佛教用語,指西方極樂世界,進(jìn)入極樂世界是佛教徒的夢想。這“咫尺西天”意思是離西天很近。 ![]() 過一座小石橋,來到一座掩映于綠樹中的門樓前,正上方懸掛著一塊金底黑字題有“靈隱寺”三字的牌匾。門前古樹上長著綠苔和一些爬藤植物,顯出年代的久遠(yuǎn)。 沿著石板鋪砌的道路往前走,沿臺階走上一塊小高地,過“飛來峰”小門樓,繼續(xù)前行,有一棵百年的樸樹,樸樹旁有一座方形雙排柱涼亭,不知叫什么名字。再往前,有兩棵緊挨著的大樹,直立挺拔,樹干上長有許多的疙瘩,這兩棵樹叫“楓香”,樹高接近22米,胸圍2.9米,已有160年了。 ![]() 我們來到了不遠(yuǎn)處的“幽蘭園”,園子占地1000平方米,栽植了新、優(yōu)、特各類多年生花卉,有杜鵑、繡球、月季等。眼下最美的是繡球,正綻放著一朵朵大大的白的、粉的、藍(lán)的花朵,似球形,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漂亮;它的葉子形狀也很好看,顏色濃綠。幽蘭園營造了一種幽靜唯美的山林自然景觀,讓人們在游覽欣賞過程中撫平焦慮,喚醒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感知和追求。 ![]() 在園子深處立有四座浮雕石像,應(yīng)該是四大金剛,即四大天王,是中國漢傳大乘佛教中四尊守法尊天神的代稱,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是佛教伽藍(lán)中,最為重要的護(hù)法神,相傳做于須彌山。正面天王浮雕像上方并排雕有七個同樣的佛像,其它三面雕滿佛像,上下共有17排,兩側(cè)每排各有3個,背面每排是10個。在四大天王的右邊還立有三座石佛像,都站立在蓮花座上,不知是哪三位。 ![]() 幽蘭園的北邊就是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guī)r構(gòu)成。相傳1600多年,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此峰驚奇地說:“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于峰后建寺,名為靈隱寺,稱此嶺為飛來峰。五代以來多在此開鑿佛教石窟造像,多達(dá)三百四十余尊,為我國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shù)瑰寶,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 往右拐,我們來到山前,見有一洞,這是第一個洞“青林洞”,位于飛來峰東麓,洞口偏向東南,朝迎旭日,故稱“金光洞”;又因洞口形似虎口,被稱作“老虎洞”,面積373平方米。洞是往下去的,位于低處。往洞中走,看到壁上有許多的佛像。進(jìn)到洞中,感到有些幽暗,有的地方露天,能夠照到光線,很明亮,有的地方則是非常昏暗。有些巖石往下垂,快要接近地面,像是柱子支撐著洞頂似的。洞不是一條直的、貫通的,里面像迷宮一樣,曲曲折折,有好多洞口。洞內(nèi)外有23龕石刻造像,共計178尊,主要為五代吳越和北宋風(fēng)格。 ![]() 在一處比較明亮的地方,有004佛龕,是宋代羅漢像,整齊地排列著十多個羅漢像。羅漢像的下方有一塊酷似床的巖石,被稱為濟(jì)公床,傳說濟(jì)公常在洞中喝酒吃肉,吃飽喝足了便在石床上睡覺。洞中還有一些有關(guān)濟(jì)公傳說的遺跡,如濟(jì)公“手印”和船形“帽子”等。 ![]() 來到洞南口入口處,上方有一佛龕,高240厘米,寬400厘米,頂部略有弧度。龕內(nèi)有三尊佛像,是華嚴(yán)三圣坐像,坐北朝南。中間是毗盧遮那佛,高155厘米,仰蓮座高63厘米,中年女相,頭戴五佛寶冠,耳下垂有花形珥珰,臉部豐滿, 容相慈悲,雙眼正視,雙手上舉,五指彎曲,作毗盧遮那佛五字劍印。左脅侍文殊菩薩和右脅侍普賢菩薩,都是全跏趺坐式,青年女相,面容清秀,頭戴寶冠,胸掛瓔珞,身披薄紗,帛帶圍繞。文殊左手持青剛劍,右手上舉胸前,繞身的二條帛帶向身后飄拂。普賢左手托著一個經(jīng)盒,右手上舉,掌心向外,帛帶從雙肩一起下垂至膝上。 ![]() 來到東邊,只見陡峭的崖壁上有一塊高146厘米,寬150厘米的壸門式花頭龕。龕內(nèi)是宋代盧舍那佛會浮雕,里面有盧舍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各一尊,天王四尊,供養(yǎng)菩薩四尊,牽獅、象侍者二尊,侏儒二尊,龕楣上端飛天二尊,大小共十七尊造像。除盧舍那佛和普賢菩薩頭部有些殘損外,其余造像基本完好。正中間是盧舍那佛,高57厘米,中年男相,頭戴寶冠,上身著圓領(lǐng)通肩袈裟,下身系長裙,雙手十指微屈,上舉至兩肩側(cè),作說法狀。赤足,全跏趺坐式,端坐于一個高束腰蓮座上。身后的項光和身光,邊緣都有熊熊火焰紋。兩尊飛天皆頭戴寶冠,披薄紗,著長裙,胸掛瓔珞,帛帶飄揚(yáng),手托鮮果,向著正在說法的盧舍那佛飛舞而來,其下是祥云,還有朵朵鮮花,給說法的場面增添了不少的熱烈氣氛。這塊浮雕結(jié)構(gòu)完整,主次分明,線條生動,刻劃細(xì)致,技法嫻熟,富有裝飾趣味,堪稱宋代造像中的佳作。浮雕的左側(cè)和下邊還刻有一些文字,應(yīng)該是題記。 浮雕的下方有一些羅漢坐像,有11尊,皆中年男相,光頭凈發(fā),著通肩袈裟。 青林洞是飛來峰最早開鑿佛像的洞窟,現(xiàn)存造像分布于洞內(nèi)、洞口及洞外高崖,主洞口與東北豁口是龕佛比較集中的區(qū)域。
![]()
![]() 走到洞外,只見高高低低巖石突兀,怪石嶙峋,奇石林立,層層疊疊,溝溝壑壑。有的樹木生長于巖石之中,樹根與巖石都融合為一體了,顯示出強(qiáng)大的生命力。在洞出口左邊,往上走的臺階處,有一棵千年老藤。從右邊巖石上長出來兩根藤條,往中間的一棵樹上及左邊巖石上攀爬,把道路都阻擋了,須從其空隙中穿過。老藤很粗,盤根錯節(jié),曲曲彎彎,到處纏繞,有好幾十米長,上面長著綠苔。 ![]() 接著的一個洞叫“玉乳洞”,因為洞頂巖石滴下的水珠含有乳白色的石灰石溶液,故名,又稱蝙蝠洞、羅漢洞,洞內(nèi)面積約為270平方米。進(jìn)到洞中,非常幽暗,模模糊糊地看到洞壁上刻有“玉乳洞”三個字。往里走,光線還不明亮,看到一個佛龕中有三尊佛像,中間一佛雙手合十,面朝前方;左邊一佛左手托著一個較大的東西,頭向左歪斜著;右邊一佛稍向左傾端坐著。這尊佛像左邊巖壁上刻有“江陰州判官玉林帖木兒重裝”的文字。 ![]() 再往前走,光線射下來了,有一佛龕,是第093龕宋代十八羅漢像。旁邊一處光滑的石壁上刻有一段文字:“禮部侍郎儀征阮元常來游此 吳厚生刻?!比钤?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又號雷塘庵主。江蘇儀征人,晚年定居揚(yáng)州。經(jīng)學(xué)家、訓(xùn)詁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jìn)士,先后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出任山東、浙江學(xué)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yùn)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職。歷經(jīng)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所到之處以提倡學(xué)術(shù)、振興文教為自任,勤于軍政,治績斐然。晚年官拜體仁閣大學(xué)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支食全俸。歸田之后怡志林泉,不與郡縣官僚往來,積極倡辦民間義舉,汲引后進(jìn),周到倍至。阮元提倡樸學(xué),編印書籍,其著述豐富,撰有《揅經(jīng)室集》《十三經(jīng)注疏??庇?/span>》等三十余種著作傳世。 ![]() 洞中還有雷公和鳳凰浮雕石刻,雷公肩生雙翅,似在空中怒目俯視,在濃云暴雨中布雷吐電;鳳凰則嘴銜花朵引頸展翅在雨中飛翔。第095龕也是宋代羅漢坐像。來到洞的東口處,第097龕內(nèi)有六尊羅漢坐像,他們是佛學(xué)史上有名的禪宗六祖:初祖達(dá)摩、二祖惠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見證了佛教禪宗在靈隱一帶的活動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