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腦筋的勤奮,也是一種懶惰。很多人聽到這,不禁納悶:怎么勤奮也是懶惰了?固然,勤奮很重要,不過,不經(jīng)過動腦和思考的勤奮,猶如光吃飯而不消化,它其實是一種懶惰。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勤奮需要明確目標。 目標我們都知道,就是做一件事的目的和方向是什么。做事需要有的放矢,沒有目標引導,我們的勤奮就會變成無用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蘇東坡曾言:“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志便是志向和目標。要是方向反了,我們再多的勤奮只會是南轅北轍。 要確立目標,就需我們?nèi)幽X、去思考:我這樣做的意義何在?我想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相信大家都看到過這個段子:三個砌墻的泥水匠,十年后,一個還是在砌墻,一個成了工程師,一個成了他們的老板。有目標和無目標的勤奮,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 訂立目標就需要動腦筋思考,不愿意先訂好目標,或者細化目標,再去努力,顯然也是一種懶惰了。 其次,勤奮需要講究方法。 從小學起,老師就講: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其實還有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的重要?!笨梢姺椒ū惹趭^更重要。 我們培訓班上有位女生,見她學習很是用功,不管是語文還數(shù)學,筆記本上寫得滿滿的,幾乎老師上課講的話語都抄下來了;一有空就埋頭抄課文、詞語、單詞之類的,可學習成績卻依舊考不及格。我好奇地問她,回答說生怕錯過了課堂老師說的重要內(nèi)容,所以盡量都抄下來了;課本背不下來,所以習慣性地去抄一下。 可見,不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只靠勤奮是行不通的。勤奮的同時,需要時刻去問一問:怎么才能達到我的目的?這樣做是不是正確?有沒更好的辦法?不愿意花精力去思考和探索方法,只是徒勞的體力勤奮,也可謂之懶惰了。 最后,勤奮需要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也好,工作也罷,不去思考,光勤奮努力肯定不行。 曾國藩曾六次趕考秀才,六次落榜。曾國藩讀書,不可謂不用功、不勤奮。四書五經(jīng)早已滾瓜爛熟,可就是寫不出好文章。后來他把自己的文章和優(yōu)秀的文章做了認真的對比,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人家的為什么樣寫?好在哪里?自己在為什么這樣寫?不足在哪里?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局限和邏輯缺乏。而后再次趕考,終于金榜題名。 所以,勤奮的同時,我們還要進行及時反思:這樣做的意義在哪里?為什么別人是那樣做?好在哪里? 綜上所述,不管是目標的設(shè)立、勤奮的方法還是對勤奮進行反思,都需要我們?nèi)幽X筋和認真思考,沒有動腦筋的勤奮,其實就是一種懶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