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老婦人,住陜西渭南,2014年2月13日電話診療。主訴:嘴巴冰涼、一直涼到心口窩(胃脘),總要帶著口罩捂嘴,即使在房間里也想帶著口罩。晨起口苦、嘴里容易長潰瘍,有時胃脹、胃涼甚時會痛、打嗝、不能吃涼物,手足也冰涼,全身怕冷。3、4年前曾有類似情況,服用西安中藥9劑有效。此次,天氣冷、走親戚著涼后,又嘴冷胃涼一月余。食欲可、二便調、睡眠尚好、出汗正常。其他:腰椎間盤有些問題、右腿會麻木酸脹。囑家人望診:很瘦、面黃、舌苔發(fā)黃不厚。處于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原方原量)+黃連2克。當歸9、白芍9、桂枝9、細辛9、木通4、炙甘草4、大棗8枚、吳茱萸9、生姜24、黃連2 (一付藥5元)。水與米酒或黃酒對半煎藥。今日其女兒相告:服藥三劑就“好多了”,后又抓了三劑。 按語: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見于〈傷寒論352條〉。原文為“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桂枝(去皮,三兩)細辛(三兩)生姜(切,半斤)吳茱萸(二升)大棗(擘,二十五枚)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劉渡舟:【經臟兩溫,出現(xiàn)嘔吐、胃痛,加吳茱萸、生姜。厥陰肝體陰用陽,怕燥藥劫陰,故不用附子而用吳茱萸、生姜】。 郝萬山:【傷寒論二個方子用清酒煮藥,即本方和炙甘草湯。清酒溫陽通脈、行藥滯,當代用黃酒或醪糟代替清酒】。 津村漢方手冊:【使用目標(方證):用于平素冷、體質虛弱之人,因寒冷而手足冷痛、下腹部痛或腰痛等。1.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等;2.多用于既往有下腹部或腰部外科手術史、呈現(xiàn)上記癥狀者。效能*效果:凍傷、頭痛、下腹部痛、腰痛】。 本例用方眼目:一派寒象(嘴冷、胃涼、手足冰、怕冷等)、數(shù)年病史,可理解為“久寒”。嘴為消化道末端(始端),類似四肢末端之手足,嘴冷性質可理解為當歸四逆湯證之“手足厥寒”。針對口苦、苔黃、胃癥,加了少量黃連,與方中吳茱萸劑量比例倒置,組合為“反左金丸”(方證分析從略)。酒水各半煎藥,是本方用法特點。時值隆冬,是用方輔癥。據(jù)此,取效也就在預料之中了。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89.實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