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步動物是一類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也被稱為水熊蟲。它有一種特殊的生存策略,把自己變成一個萎縮的、脫水的球,并無限期暫停其生物功能,以便在極端的環(huán)境下存活,這包括滾燙的熱水、強烈的紫外線輻射,甚至意外掉落在月球上。 最近,一篇發(fā)表在預印本服務器上的論文引起了大家的討論。該研究將緩步動物置于它生存過的最冷溫度和最低壓力之下,并把它放入量子電路之中。該實驗得出結果:緩步動物與超導量子位糾纏在一起。不過,這一結論也遭到了很多質疑。 實驗目的量子糾纏是一種奇怪的物理現(xiàn)象,愛因斯坦曾稱之為“幽靈般地遠距作用”。當兩個微小的亞原子粒子發(fā)生糾纏時,不論它們相距多遠,只要改變一個粒子的物理狀態(tài),另一個粒子馬上就會跟著改變。 一直以來,這種量子糾纏只能在亞原子領域實現(xiàn)。但是,2018年發(fā)表在《物理通訊雜志》的一篇論文發(fā)現(xiàn),某些光合細菌可以與光發(fā)生量子糾纏。這表明量子糾纏效應可以超越亞原子領域。為了進一步研究多細胞生物是否可以發(fā)展出這種效應,新論文的作者決定用緩步動物進行測試。 實驗過程研究人員收集了三只緩步動物,它們的尺寸在0.2毫米到0.45毫米之間。之后,他們逐漸降低溫度,使這三只動物逐漸進入休眠狀態(tài),大小也變成了之前的三分之一。接下來,研究人員加大了冷卻力度,將溫度進一步冷卻至絕對零度以上幾分之一度,這是緩步動物能存活的極限低溫。 研究人員設置了兩個超導電路,這些電路形成了一個量子位。研究人員把緩步動物放置在其中一個超導電路的兩個電容器板之間,這樣一來它就會改變量子位的共振頻率。隨后他們把緩步動物和量子位的混合體耦合到附近的第二個電路中,從而使兩個量子位糾纏在一起。隨后,研究人員經(jīng)過多次測試后發(fā)現(xiàn),超導量子位與緩步動物內的電子頻率同時發(fā)生變化,它們耦合在一起了。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緩步動物與量子位發(fā)生了量子糾纏。并且他們在17天后,成功讓其中一只緩步動物恢復了活力。 受到的質疑幾乎所有對此研究有意見的科學家都指出,該實驗并不涉及緩步動物的糾纏。研究人員在此實驗觀察到的耦合現(xiàn)象,不管有沒有發(fā)生糾纏都會發(fā)生。 此外,還有人指出,實驗中緩步動物主要是冷凍的水,它可以充當電介質的作用,改變量子位的共振頻率里有當然,與糾纏不糾纏沒什么關系。用我們150多年來學到的電磁定律,我們可以知道,在量子位旁放一?;覊m也會產(chǎn)生類似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