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三國后期以后,各國能用的老將和謀士都盡皆問土,年輕一代中也沒有出現(xiàn)幾個能獨自扛起大梁的人。蜀國五虎上將中,關(guān)羽敗走麥城后被殺,張飛因急欲為兄長報仇而虐待士兵,最后也落得個被侍衛(wèi)殺死的結(jié)局。黃忠和馬超因歲月將至而辭世。僅剩下的趙子龍也在諸葛亮準備第二次北伐時與世長辭。東吳三代重臣中周瑜、魯肅、呂蒙盡皆年紀輕輕被病痛折磨而死(周瑜并非被諸葛亮氣死,只是《三國演義》中作者為了表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虛構(gòu)的一個情節(jié))。曹魏方面,張遼、徐晃、郭嘉病逝,于禁、賈詡、楊修皆死于曹操的疑心之下。 魏蜀吳三分天下勢力圖 蜀漢作為曹魏的政敵,雖然國力、兵力、經(jīng)濟等方面均比不上曹魏。但是諸葛亮有劉備的托孤之重,更有“匡扶漢室”的天下重任。不惜幾次傾盡全國之力掀起北伐戰(zhàn)爭。雖然蜀漢綜合國力比不上曹魏,但是有東吳能夠幫助自己穩(wěn)住陣腳。且諸葛亮神機妙算,熟讀兵法, 精通奇門遁甲之術(shù)。所以曹睿還是很擔心蜀國的北伐。在魏國方面的謀士陣營中,司馬懿是被曹操一手提拔上來的,他自幼學習兵法,博覽群書。本來是曹丕、曹睿的左膀右臂??墒遣茴s輕信讒言,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際將司馬懿貶為平民。 曹睿 前三次北伐中,曹丕任命曹真為大將軍,總督三軍。曹真雖然武功高強,些有謀略。但是與諸葛亮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若不是馬謖和趙云驕傲自大,諸葛亮很可能在第一次北伐中大勝而歸。諸葛亮為了表示軍威,無奈揮淚斬馬謖,至此蜀漢陣營又少了一位大將軍。第二次北伐中,諸葛亮趁機攻打陳倉,怎奈陳倉易守難攻,且魏國早有準備,所以諸葛亮只能選擇退回漢中。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成功的奪取了武都、陰平二郡。魏國將軍曹真因反擊失利,郁郁而終。雖然三次北伐以諸葛亮小勝而結(jié)束,但是對于國貧地小的蜀國來說,已經(jīng)很傷元氣了。 之后諸葛亮又集合鮮卑人進攻魏國,魏國大將軍曹真已經(jīng)病逝,曹丕無奈,只能重新讓司馬懿執(zhí)掌兵權(quán)、領(lǐng)兵抗蜀、再戰(zhàn)祁山。司馬懿則抓住了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的特點。和蜀軍打持久戰(zhàn)。蜀軍的運糧官李嚴則不遵守諸葛亮的旨意,貪贓枉法不為蜀軍提供糧食,諸葛亮只能率軍撤退。后來幾次的北伐中,司馬懿用他超乎凡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的阻擋住了蜀漢的進攻。最終諸葛亮臨死前也沒有北伐成功,實現(xiàn)劉備興復漢室的偉業(yè)。 其實在諸葛亮幾次北伐的過程中,憑借著司馬懿超凡的智慧以及魏國強橫的國力,是完全有機會大敗蜀軍,甚至重傷蜀國的。但是司馬懿并沒有這么做,為什么呢?首先,司馬懿本已經(jīng)被曹睿貶為平民,沒有了軍政大權(quán)。但是后來曹真大將軍的去世給司馬懿創(chuàng)造了機會,曹睿只能重新讓司馬懿執(zhí)掌大權(quán),用以抗衡北伐的蜀軍。其二,魏國本來派給司馬懿的部隊是足以支撐他的戰(zhàn)爭消耗的,可是司馬懿卻屢次上旨朝廷兵力不足,為的就是自己能夠掌握更多的軍隊,增強自己的實力。最后,司馬懿如果徹底將蜀軍擊敗,憑著朝內(nèi)大臣的嫉妒以及曹睿的疑心,自己將會再次被貶為平民。換句話說,諸葛亮與司馬懿看起來是敵對關(guān)系,實則二人還有一層“合作”得關(guān)系。是一條繩上螞蚱。為了能夠讓自己掌握軍隊,司馬懿要做的就是奮力抵抗蜀兵的進攻以討皇帝的歡心,不能消滅蜀國的有生力量而避免讓自己再次被貶為庶民。 司馬懿 史實證明司馬懿的這個決策是對的。防蜀而不滅蜀的策略讓司馬懿能夠長時間的掌握軍事大權(quán),裝傻裝病的高超演技讓他數(shù)次逃過了滅頂之災。三代老臣的資歷讓司馬懿籠絡了很多大臣的心。九品中正制的提出讓宗族勢力急劇瓦解,成就了司馬家族的勢力。終于在后來曹氏政權(quán)衰落的時候,司馬家族應勢而起,自然而然的取代了曹氏家族。就這樣,曹操等三代人努力的果實白白的成就了司馬家族。享年73歲的司馬懿無疑是最后的人生贏家。 晉武帝司馬炎(司馬懿的孫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