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潘
新鄭高級中學 陳 潘 2024屆高一學生使用的是新教材,但是高考時仍然是老高考。新舊交替之間,我們的思路和方法也應有相應的變化,在聽了安徽太和一中的楊老師的報告以后,針對文言文的學習,結(jié)合我校實際,我有以下簡單的思考。 一、心理干預。 這是楊老師在講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方法的時候提到的,他沒有細致地展開,根據(jù)我自己淺顯的文言文教學經(jīng)驗來看,是一直給學生強調(diào)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可“錦上添花”亦可“雪中送炭”。針對19分,僅僅低于作文分值的文言文,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也讓學生重視起來:我們僅僅是在學“文言文”嗎?我們在學習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燦爛輝煌的文化呀。 二、重視積累。 提到文言文大家都會說到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等等等等。這義項加起來有近一千個,其實常考的往往都有教材的影子,我一直覺得“教材是語文教學靈魂”,因此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一定要重視教材的學習。 (一)重視教師的積累。教師應該做一個先行者。因此,這個重視積累的第一個層次,我覺得應該是老師的文言文知識的積累,而且老師的文言文積累應該走在學生的前面,包括基本的文言知識如實詞句式文化現(xiàn)象等等。而且要做好歸類整理,融會貫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舊入新,聯(lián)想記憶,形成系統(tǒng)。 (二)細致深入解讀教材。統(tǒng)編版教材上冊文言文在單元主題的編排下有4篇,下冊有11篇。尤其是下冊的文言文,篇篇經(jīng)典,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和文化認同的加強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此看來,教學任務非常緊張,但新高考背景下,也更應該進行細致的解讀和積累,不能因為考試的壓力而放棄文言文篇目的深入解讀。 而對教材的細致解讀也是為新舊交替時代的文言文復習做準備,新高考的文言文除了3個選擇題2句翻譯以外,還有一個主觀題,即對文言文文本內(nèi)容的解讀。在文言文教學工作中,如果能夠做到更深入更細致地解讀教材,那么,面對這樣的新題型,如果出現(xiàn)了這樣的新題型,我們的學生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積累方式多樣化。在新教材的框架下,文言文的學習與積累我們也進行了新的嘗試,思維導圖整理,理解性默寫,挖空練習等在有序進行中。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文言文思路的梳理和思維導圖的繪制。以經(jīng)典篇目《勸學》和《師說》為例,之前這兩個篇目的學習就只是文言文知識的積累與學習,但是統(tǒng)編版新教材是把他放入“學習之道”主題單元,屬于思辨性學習單元。因此,在這兩個篇目的學習中,我們進行了新的嘗試,繪制了思維導圖,并將其融入作文教學之中,這樣既有對文言文整體思路的把握,又有局部實詞的積累,又有對作文的遷移和練習。 (四)積累內(nèi)容全面化多樣化。隨著新教材的逐步登場,文言文更多地是作為傳承文化的載體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里,因此文言文的積累過程中就不能再局限于之前的人物傳記,散文、雜文,傳記、政論,文論等都應該有所涉及。同時,基礎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的類型和方法、特殊句式等都要逐步展開。積累的素材出了成型的成規(guī)模的以上內(nèi)容,就涉及了評價過程,即下一個話題。 (五)運用好考試的素材?,F(xiàn)在的試題有原創(chuàng),有經(jīng)典,文言文更是如此,文言文講評課的重要性不亞于教材里文章的解讀。利用還每一節(jié)講評課,讓講評課成為文言文積累的重要一環(huán)。且在試題的選擇和把握上要追求多樣化,散文,雜文,文論,政論等都可涉及。 三、重視方法的梳理。 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但文言文的學習又不能僅僅局限于積累,更多的是解讀,更多的是表達,即以考試評價的方式展現(xiàn)。 方法的梳理是一個讓學生整合已知,探尋未知的過程,悟出學習之“道”的過程。具體方法有如下思考。 (一)結(jié)合選項通讀全篇。這個方法的使用其實使用整套語文試卷。對學生而言,近1萬字的語文試卷,選擇題是為數(shù)不多的可充分利用的有效信息,哪怕是錯誤的選項也有可利用的價值,文言文更是如此,結(jié)合文言文??疾斓脑O錯點: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時,重點實詞翻譯,文本內(nèi)容解讀等5個方面去考察這4個選項,再回到原文,就會對文本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尤其對于高一學生而言,初中的文言文學習是句子對句子地翻譯式整體把握,實詞的積累和基本語法知識的掌握還非常欠缺,因此就是以下的問題,如何翻譯。 (二)積累為基,翻譯先行。這是楊老師在報告中關于文言文學習中最詳細的部分。我便整理下來。翻譯精準是根本——強調(diào)直譯、字字落實;語境推斷是關鍵——理解常識、境連斷句;資料落實是保障——強化訓練、常抓常新;具體的翻譯方法:1.語境整合法。2.語法分析法。3.知識遷移法:課本知識,成語用法,經(jīng)典考題。4.文化意識。 其中的3和4我感觸最深。學生知識的遷移與運用的成熟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去實踐,而這個過程需要老師的陪伴與引導。以高一新生為例,限時訓練中“報”的翻譯,因為在文言文的翻譯中,我們講了語法分析法,語境分析法,學生在翻譯時根據(jù)語境分析法把“報”翻譯成了“詔書”,作為高一新生,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但是,由于文言實詞積累的欠缺,他們不知道“報”沒有“詔書”這一義項,而是“回復,批復”的義項,這需要我們在講解文言文翻譯的過程中陪伴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從而準確翻譯。 而第四個“文化意識”涉及“語文語言”的問題。我一直覺得語文教師要有語文教師的語言,語文課堂要有語文課堂的語言,語文試卷要有語文試卷的語言。文言文翻譯中的“文化意識”就是以語言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文言文中常見的“見”為例,普通人見就是“見面,會面”,臣子與皇帝之間就要翻譯成“召見,覲見;“書”普通人就是“書信”而國與國之間即為“國書”。這都是文化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尤其是高一的積累階段,更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此外,“文化意識”應該貫穿整個語文教學的始終?,F(xiàn)代文教學也是如此,比如在《故都的秋》一課中,學生在概括畫面的時候說“秋天的院子”我引導學生“能不能把'院子’改成一個更散文化,更詩意的詞語”就有學生想到“庭院深深深幾許”。 我們就一起回顧了歐陽修的《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總之在文言文的翻譯中一定要綜合實踐,融會貫通。 (三)重視文本,回到語境。在文言文的翻譯中,楊老師提到了“語境分析法”,這不僅僅試用于翻譯,更適用于文言文閱讀與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斷句,文化常識,文本解讀,都需要結(jié)合文本,回到文本的情境中去。當然,這一方法頁貫穿語文學習的始終。 總之,雖然2024屆的學生參加的是老高考,但是畢竟使用了新教材,新高考的范圍也在逐步擴大。文言文這一方面也必然會有所變化,2021年高考全國已卷就是一個很明確的例子,老高考老教材,文言文是《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因此我們要逐步細化全面深入文言文的教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