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溫化痰濕法治愈眩暈(美尼爾綜合征)一例 管某,女,57歲。 初診∶1973年4月5日。 主訴及病史∶頭暈、泛惡2個月,近日來加劇。曾服中西藥治療,其效不顯。近日來癥情加劇,頭眩目重,若坐舟車之中,泛惡欲吐,終日嗜睡,胸悶納呆,困憊委頓而來診。 診查∶體形豐腴,苔白膩,舌質(zhì)淡,脈象濡細。血壓130/80mmHg。 辨證∶痰濕上蒙,清陽不升之眩暈(美尼爾綜合征——現(xiàn)名梅尼埃?。?。 治法∶溫化痰濕,升清降濁。 處方∶姜半夏9g炒白術(shù)12g明天麻3g化橘紅6g陳京膽4.5g茯苓12g白附子1.5g雞內(nèi)金9g萊菔子9g甘草3g,5劑 二診∶4月10日。藥后諸象均見瘥解。藥既奏效,毋庸更張,藥方續(xù)服4劑。數(shù)月后隨訪已愈,迄未再作。 【按語】體秉素豐,陽氣偏虛,乃多痰多濕之體。濕痰壅遏,蒙蔽清陽,濁陰不降,故頭眩而重;濕困中州,清陽不升,則終日昏昏欲睡;胸陽失曠,氣不宣展,則胸悶氣短;脾不健運,則納呆不饑。苔白膩為痰濕盛,舌質(zhì)淡為陽虛;脈濡細主濕、主虛。一派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之征。故方選《醫(yī)學(xué)心悟》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以健脾燥濕,化痰息風,則眩暈、嗜睡自已。半夏、天麻二藥,乃治風痰頭眩之要藥;白附子辛甘而溫,既祛風痰,又逐寒濕,對陽虛痰濕之候,頗有助益。因痰濕蘊遏已久,慮其夾有痰熱,故稍佐京膽;雞內(nèi)金助白術(shù);以運脾消食;萊菔子伍于茯苓、半夏、白術(shù)、橘紅之燥濕健脾劑中,則善化痰濕而不傷正。選藥精專,配合得當,是以藥未盡劑,諸象悉釋,而告痊愈。 倘癥見頭目眩脹,口苦難寐,心煩而悸,小溲赤,舌苔黃膩,脈弦?guī)Щ?,乃痰濁蘊遏既久,有化火生熱之象,此當清熱化痰,和胃降逆,改用黃連溫膽湯出入。臨床之際,必須審證明確,藥隨證轉(zhuǎn),方能收到預(yù)期之療效。 六、清降胃熱法治愈口瘡(口腔潰瘍)二例 例一顏某,男,27歲。 初診∶1977年4月14日。 主訴及病史∶口瘡反復(fù)發(fā)作已2年,迭治未愈。近2日來口瘡又行舉發(fā),進食或言語時即感痛甚;口干欲飲,口中有熱穢之氣味。 診查∶頰黏膜及舌面有糜蝕之疳瘡四枚,舌苔薄黃,質(zhì)紅,脈象弦滑。 辨證∶胃陰虧耗,胃火上熏之口瘡(口腔潰瘍)。 治法∶清降胃熱。 處方∶生石膏24g大生地黃15g決明子12g肥知母9g懷牛膝9g淡竹葉20片生大黃6g甘草4g,5劑 另以吳茱萸20g研細末,每取4g醋調(diào)如糊狀,每晚以紗布涂貼兩足心涌泉穴,次晨取去,入睡時再貼,連用3日。 二診∶6月27日。上次藥后,口瘡即逐漸愈合;近日因連續(xù)勞累,又致發(fā)作,但其勢較前為輕,左側(cè)臼齒附近僅見疳點1枚。苔薄,脈細弦。虛火上炎,治宜滋降。 處方∶生地黃12g京玄參12g甘杞子12g決明子12g懷牛膝12g人中白5g甘草5g,4劑 例二劉某,男,40歲。 初診∶1975年5月21日。 主訴及病史∶口瘡反復(fù)發(fā)作十余年。此起彼伏,曾用多種維生素、丙種球蛋白、胎盤組織漿、免疫療法(接種牛痘)、激素、抗生素、碘甘油等內(nèi)服、外用及注射劑,均鮮效驗??诏徧弁?,頭微痛,口干煩躁,失眠多夢,便難溲黃,精神頗感痛苦而來求診。 診查∶口頰黏膜及舌面有疳5枚。苔薄,舌質(zhì)紅,脈象弦細。 辨證∶胃經(jīng)積熱化火,熏灼上蒸之口瘡(口腔潰瘍)。 治法∶清降心胃之火。 處方∶決明子18g生地黃18g川黃連15g潼木通15g麥冬12g淡竹葉30片青麟丸3克(分2次吞)3劑 另∶吳茱萸20g研細末,每晚用5g,以醋調(diào)敷兩足心涌泉穴,次晨取去,連用3日。1975年底,患者返通探親,謂服用上藥后即告痊愈,迄今未見復(fù)發(fā)。 【按語】口瘡即口腔潰瘍,多生于舌、唇、頰、上顎等處,呈現(xiàn)黏膜潰爛、紅腫疼痛,經(jīng)常發(fā)作,辛勞、冒寒、受熱均易引發(fā),其病因多責之心火上炎,或胃火上重,少數(shù)則為脾胃郁熱化火而致。 例一系胃陰虧耗、胃火上熏發(fā)為口瘡,故治療以清胃熱、養(yǎng)胃陰,引熱下行。方中以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地黃滋陰,清熱、涼血;生大黃瀉火涼血,并有消炎解毒作用;知母、竹葉配石膏清胃熱,除煩潤燥,利小便;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與大黃同用,有引火下行之功,可以加速潰瘍之愈合;懷牛膝性善下走,引諸藥下行,以降上炎之火;甘草配清熱藥能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故藥后即愈。嗣以勞累后舉發(fā),但其勢較前為輕,乃陰虛火炎、胃陰不足、虛火上炎,故以滋陰降火為主,應(yīng)手而愈。 例二乃一派心、胃經(jīng)積熱化火、熏灼上蒸之征,治予瀉心火、清胃熱,以導(dǎo)赤散加味,瀉心胃兩經(jīng)之火,使之從小便而出;加黃連、青麟丸以加強清心除煩、瀉火解毒之功;麥冬配生地黃,使養(yǎng)陰清熱之力益顯,故一藥而愈,迄今未見復(fù)發(fā)。 吳茱萸粉外敷涌泉穴,是治療口腔潰瘍有效的外治經(jīng)驗方,有引火下降、促使口腔潰瘍愈合之效。 此外,唇形科植物雪見草(《本草綱目》名為荔枝草),俗稱過冬青、蝦蟆草,治療口腔潰瘍具有卓效。我在農(nóng)村巡回醫(yī)療時,屢用應(yīng)手。該草野生,到處皆有,具涼血解毒、退腫利水、消痛止血之功,善治各種出血、乳癰瘰疬、跌打損傷、痔瘡腫毒、疥瘡濕癢。尤擅治咽喉口舌之腫痛潰蝕,對口腔潰瘍更具卓效,這是值得推廣應(yīng)用的一味草藥,每日用15~30g煎服,一般1~3日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