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寓制于攻法治缺乳一例 于某,女,35歲。 初診∶1962年4月19日。 病史∶患者素體健康,曾順產(chǎn)3女,殤2存1。10日分娩,又得一男孩,因家庭瑣事與愛人發(fā)生口角,抑郁在懷,乳汁突然中斷,于是前來求診。病人訴說情由,仍憤怒不已,潸然淚下。 主訴;乳汁中斷,乳房膨滿脹痛,胸悶,兩脅不舒。 診查∶體溫腋試37℃,舌淡苔薄白,脈弦勁有力。 辨證∶肝失疏泄,乳汁內(nèi)塞。 治法∶疏肝理氣佐以通乳。 處方∶柴胡9g青皮9g當歸9g白芍9g川芎6g天花粉9g漏蘆9g桔梗6g通草6g白芷6g山甲珠9g王不留行18g甘草3g地龍9g 二診;上方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天,并配合寬松內(nèi)衣、熱敷濕敷乳房、進食黃花菜等輔助措施。經(jīng)過內(nèi)外合治,乳汁已下,外流通暢,脹痛也逐漸消失。惟服藥后,時感惡心,原方去白芷、川芎、柴胡,繼續(xù)觀察療效。 處方∶當歸6g青皮9g白芍6g天花粉6g漏蘆6g通草3g山甲珠6g王不留行9g地龍3g甘草3g 三診;上方又服5劑,缺乳諸癥痊愈。 【按語】乳汁為氣血所化,源出于胃,乃水谷之精華。如在產(chǎn)后六個月內(nèi)分泌過少,按之始出,不作噴射狀,或者全無,即為缺乳,又名"乳汁不行"。缺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而尤以氣血虛弱和肝郁氣滯二型為多。治療缺乳時,應(yīng)審證求因,"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切莫拘泥"產(chǎn)后一盆水"之說,而動輒大溫大補。"無糧之師,利于速戰(zhàn),若畏產(chǎn)人虛怯,用藥過輕,延至三四日后,反不勝藥矣;識證真,對病確,一擊而罷。"本證屬實者,"常源于郁",憂郁、焦慮、憤怒、悲哀、過度緊張等精神刺激,致肝失條達,疏泄失職,郁而氣滯,運行不暢,乳管內(nèi)塞,乳汁排泄受阻。本案例選藥以當歸、川芎調(diào)氣行血;柴胡、青皮疏肝;白芍柔肝益陰;花粉養(yǎng)胃生津;山甲珠、王不留行活絡(luò)散瘀;白芷行氣止痛;漏蘆、通草清熱利水;桔梗宣開氣郁引藥上行;甘草調(diào)和諸藥并有矯味作用。其中白芷、漏蘆、山甲珠、王不留行尚能消腫化癰,青皮破滯開結(jié),漏蘆、通草、山甲珠、王不留行尚有通暢乳房絡(luò)脈、催乳下行的特殊功效。二診,病人惡心不適,故于一診處方中去具有上行藥力的白芷、氣味雄烈的川芎,形同舟楫載藥上浮的桔梗。另外,病勢已十減七八,柴胡雖為疏泄良品,但其性升舉,過用恐有"劫肝陰"之弊,所以也去掉。同時依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酌減其他藥物劑量,力求"攻中有制"。 三、三味妙藥治崩漏一例 張某,女,32歲。 初診∶1958年6月23日。 病史;患者4年來月經(jīng)淋漓不斷,時發(fā)時止,西醫(yī)診斷為"功能性子宮出血",經(jīng)多方中西醫(yī)治療,終未獲愈。此次發(fā)作量大且持續(xù)時間長。 主訴∶陰道流血,淋漓不絕,色紅雜有血塊,頭暈身倦,口干心煩,不寐,四肢發(fā)燒,小便黃赤,腰腹酸脹不適。 診查∶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面色潮紅。 辨證∶血熱妄行,沖任失職。 治法∶清熱涼血,調(diào)血歸經(jīng)。 處方∶白頭翁36g貫仲36g地榆30g 二診∶上方水煎服,每日1劑,連進3劑。自用藥之日起,配合黑木耳佐餐食療,每日15g(堅持3個月)?;颊呤鲫幍老卵獪p少,口干心煩、尿赤諸癥明顯減輕。改白頭翁15g,貫仲15g,地榆10g,令再服3劑。 三診∶6月29日,藥后流血已停止,腰腹酸脹癥狀消失,惟覺頭暈乏力。更方∶首烏12g白芍9g當歸10g田三七5g桑寄生9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劑,長期黑木耳食療,共進10余劑,追訪2年,患者月經(jīng)期、量、色、質(zhì)未再發(fā)生異常。 【按語】崩漏證是一種常見的出血性疾患,嚴重威脅著婦女的身心健康。崩下久延可轉(zhuǎn)為漏,漏下失治可成崩。臨床所見以氣虛不攝、血失故道和血熱妄行三型居多。特別是由于熱邪迫血妄行所致者,更是常見。臨證施治,一要慎用炭類止血藥品,以防留瘀;二是除地榆火炒外,大都遣用未經(jīng)炮制的原質(zhì)生藥。實踐體會,血熱崩漏,尤以白頭翁、貫仲、地榆三味為妙藥,同為苦寒之品,均有涼血之功,地榆味酸偏于收斂;貫仲側(cè)重清熱解毒;白頭翁祛瘀生新,兼消積聚,合成一方,不僅治標,也可療本。清熱瀉火涼血能使血行"遇寒而凝",火去"妄出自息"。"澀以固脫"與祛瘀生新相輔相成,驗證臨床,屢收奇效。倘能配合養(yǎng)肝益腎調(diào)理沖任方藥善后,注意食療調(diào)復(fù),則效果會更鞏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