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柴胡桂枝湯治愈太少并病高熱證一例 劉某,女,62歲。 初診∶1970年6月7日。 主訴及病史∶患者于1970年5月23日因高熱三個多月,服中西藥無效而收住院。經(jīng)治十余日,服西藥如各種抗生素、中藥如白虎湯等,每日午后高燒40℃左右,始終不退。曾經(jīng)多方檢查、化驗,均未找出病灶。遂邀為會診。詳詢病情,患者述其病初由外出受寒引起,當時頭身疼痛,自服感冒藥,效果不明顯,繼而高燒,燒前惡寒,每于午后發(fā)作,至黎明大汗出而燒退,每日如此,至今已四個多月;口渴而不喜飲,食欲不振,自汗頭痛,二便尚可。 診查∶體溫40℃,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無力。 辨證;此由冬月感寒,邪客太陽之表,治不如法,致表證未解,寒邪人里,盤踞少陽,遂發(fā)為太少并病,致有寒熱往來之候。 治法∶扶正祛邪,和解樞機。 處方∶柴胡5g清半夏10g黃芩10g黨參10g桂枝2g杭芍10g甘草3g生姜3片大棗3枚 二診∶患者服藥一劑,其燒即退,以后亦未再熱。囑按原方再服2劑,以資鞏固。 【按語】此例屬太少并病發(fā)熱,用柴胡桂枝湯一劑而愈。但在臨床中,不論是太少并病發(fā)熱,還是太少合病發(fā)熱,只要見有先惡寒,繼而高熱,然后汗出熱退,每日如此,發(fā)有定時這一發(fā)病規(guī)律者,即可用柴胡桂枝湯,且常一劑而愈,只是服藥時間一定在惡寒前2小時,否則效果不顯(余隨師20載,于此深有體會。曾治一姜姓老翁,高熱月余,每以夜間兩點先冷后燒,至黎明汗出熱退,中西醫(yī)治療不見效機,自以為是怪證,不治之癥,精神極度萎靡,飲食不下,遂邀為診治。投柴胡桂枝湯一劑,其熱即退)。此類發(fā)熱患者,臨床較為常見。導致本病的原因,多由寒邪束表,失于表散,或治不如法,致表證未解而正氣日虛,寒邪乘虛盤踞少陽之位,以致寒熱往來,形同瘧疾,經(jīng)久不愈。仲景所立柴胡桂枝湯乃和其中而解其外之劑。和其中是扶正以祛邪,使邪不內(nèi)陷。解其外是使邪仍從表解,此"安內(nèi)攘外"之意也。故本方以柴胡、桂枝透邪外出,須借助人參,甘草、大棗之補中、扶正以祛邪;半夏、生姜辛開膝理,使盤踞少陽之邪仍從表解;黃芩清熱退熱;桂枝配芍藥調(diào)和營衛(wèi),且使桂枝勿過辛散;所以用桂枝者,以其辛溫以祛外寒。治此病必須先解外寒,寒解則熱退,如單純清熱而不祛外寒,則寒不解而熱不除。因此,在惡寒發(fā)作前2小時服藥,迎頭痛擊,先除外寒,是不可忽視的。 四、白虎桑菊合劑治愈風濕高熱證一例 王某,女,60歲。 初診∶1978年8月14日。 主訴及病史;發(fā)燒月余;近1周燒勢加重,體溫40℃左右,中西藥治療未見效機;注射退燒針后,當時燒退,旋又復作,纏綿月余,全身無力,食欲大減,大便不暢,惡心,頭身痛楚,咳嗽頻仍。 診查;痛苦病容,精神極度萎靡,行走須人攙扶,肌膚灼熱,舌質(zhì)紅,舌苔薄白,脈洪數(shù),體溫39.8℃。 辨證;風溫襲表,化熱入里,肺衛(wèi)之氣失于宣疏,陽明之熱毒已見燔熾,致有身熱脈洪、頭身疼痛、嘔惡便秘、咳嗽頻仍等表里俱病之候。 治則∶清氣泄熱,疏風宣肺。 處方;生石膏30g知母10g桑葉10g杭菊花10g鮮蘆根30g薄荷5g忍冬藤30g連翹15g梔子10g蟬衣5g僵蠶10g滑石15g杏仁10g羚羊角粉1g竹茹15g 二診;據(jù)述服藥1劑,高燒即退,體溫37℃,頭身疼痛減輕,精神、食欲均已好轉(zhuǎn)。大便正常,脈緩滑。惟咳嗽未止,再以清熱疏風、肅肺化痰為治。 處方∶生石膏20g桑葉10g杏仁10g鮮蘆根30g炙杷葉12g竹茹12g炙前胡10g炙白前10g連翹15g生甘草3g款冬花10g滑石15g忍冬藤15g杭菊花10g 三診;藥服3劑,諸癥均愈。患者恐有反復,欲再服幾劑,以資鞏固,又予清熱養(yǎng)陰之品,囑其服2劑,可停藥觀察。隨訪病愈,未再反復。 【按語】此例即風溫襲表、熱熾陽明之候,故以白虎湯大清陽明氣分之熱;桑葉、菊花、薄荷、蘆根辛涼解表;忍冬藤、連翹清熱解毒,且忍冬藤有宣通經(jīng)絡(luò),使熱邪透達于外之功;僵蠶、蟬衣清熱透邪;滑石、梔子引熱下行;羚羊角粉清熱透表??傊?,本方為清熱透邪之劑,使熱邪從表里兩解。此型高熱臨床最為常見,使用各種抗生素仍不見效,卻能1劑而愈。偶有不效者,其熱晝甚于夜,重在肺經(jīng)氣分,加黃芩30g,往往奏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