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桃花湯加減治愈虛滑痢疾一例 某,女,48 歲。 初診∶1974 年12月6日。 主訴及病史;1954年8月患痢疾,時緩時劇,綿延20年,經武漢、北京等地醫(yī)院治療未效。后剖腹探查,診斷為"結腸潰瘍"。1974年12月6日就診于余。 診查∶患者形體消瘦,精神疲乏,食欲不振,面色少華,常畏寒;大便時下膿血,便色烏黑,下血前常有多汗、小腹急痛,但無后重感,大便無血時則稀溏而色如果醬,或帶白色粘液。近來發(fā)生上腹部滿脹,每于切餓時刺痛,得食則減,遇寒則劇,口泛酸水。月經時斷時潮;潮前小腹刺痛,經色烏黑。脈沉遲細弱。 治法∶治以桃花湯加味。 處方∶赤石脂 30g 干姜 6g 炒粳米15g 黨參12g 白術12g 炙甘草 9g 當歸 24g川芎 9g 白芍15g 桂枝 6g 紅花 9g 延胡索 12g 蒲黃炭 9g 服藥5劑,大便基本成形,下血停止,便色轉正常,汗出之癥消失,畏寒減輕,精神、食欲、面色均好轉,惟稍勞則小便遺出。仍擬原方去紅花,加炙黃芪 12g。 又服藥6 劑,至12月28日,諸癥悉退,勞則小便遺出亦好轉,大便尚有時稍稀。再以原方去桂枝、蒲黃炭,加山藥 12g、廣木香 4g 以善其后。 又服藥11 劑,大便完全恢復正常,食欲轉佳,體重增加,形體漸盛,諸癥減退,其病告愈?!景凑Z】患者脾腎虛寒,腸滑不固,故久久下痢以至 20 年不愈,雖病痢而無后重感。氣虛陽弱,則精神疲乏、食欲不振、面色少華、畏寒、痢前多汗或大便帶白色粘液以及腹部饑餓則痛、遇寒則劇、口泛酸水,脈沉遲細弱。絡傷血瘀,則大便色黑或如果醬、上腹部刺痛。月經前小腹刺痛、經色烏黑,亦為血瘀之征。病久則精血虧損,故形容消瘦。遂本《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篇》"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之法,以桃花湯澀腸固滑以止下痢,加黨參、白術、炙甘草補脾益氣,加當歸、川芎、白芍、紅花、延胡索、蒲黃炭養(yǎng)血活血、止痛止血,加桂枝通陽溫經,以助血行。服后精神、食欲、畏寒、大便均好轉,下血及汗出亦止,唯勞則小便遺出,故于方中減去破血之紅花,加炙黃芪益氣補虛以固攝,繼之再去溫通止血之桂枝、蒲黃炭,加山藥以益脾固澀,廣木香利氣以防補藥之壅。 六、溫膽湯加味治療驚風一例 某,男,3歲。 初診∶1969年 9月。 診查∶發(fā)病已數月,目珠青藍,頻發(fā)手足抽搐而兩目上竄,舌謇不能語,口干,舌苔黃厚,指紋色青。 治法∶與溫膽湯加味。 處方∶竹茹10g 枳實6g 法半夏 6g(打)茯苓 6g 陳皮 6g 炙甘草 6g 僵蠶 5g天竺黃 6g 石菖蒲 5g 服藥 2 劑抽搐即停止,病告痊愈。 【按語】肝膽相表里而屬風木,其色青,開竅于目,主筋,在變動為握,其病發(fā)驚駭。痰熱內阻,木郁生風,則目珠青藍、手足抽搐而兩目上竄、舌賽不能語、指紋色青。痰熱郁結于內,故舌苔黃厚;阻遏津液不能上布于口舌,故口干。溫膽湯加僵蠶、天竺黃、石菖蒲,化痰開竅,清熱祛風。藥中病故應手而愈。 七、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治愈狂證一例 某,男,20歲。 初診∶1966 年12月5日。 主訴及病史;數年前曾發(fā)狂證多日。1966 年 11 月其病復發(fā),狂走妄行,善怒,甚則欲持刀行兇。同年12月5日就診于余。 診查∶哭笑無常,時發(fā)呆癡,伴頭昏、耳鳴、失眠、多夢、心悸、兩鬢有掣動感,兩手振顫,淅然畏寒,四肢冷,面部熱,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唇紅,苔白,脈弦細數。 治法∶投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去鉛丹。 處方∶柴胡12g 黃芩 10g 法半夏 10g 黨參 10g 生姜 10g 紅棗 3枚(擘)桂枝 10g 茯苓 12g 龍骨12g 牡蠣 12g 大黃 8g 服藥 4 劑,狂止癥退,改以溫膽湯加味。 處方∶竹茹 15g 枳實 10g 法半夏10g(打) 茯苓 10g 陳皮 10g 炙甘草 8g 龍骨 12g 牡蠣 12g 棗仁 10g(炒打) 石菖蒲 8g 龜板 10g 服藥數劑,其病痊愈,至今未復發(fā)。 【按語】《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膽為怒"。膽實痰郁,失其中正之用,無以正常決斷,則善怒,甚則欲持刀行兇。膽主筋,司運動,其脈行于頭面兩側,繞耳前后,故其狂走妄行、兩手振顫、兩鬢有掣動感而頭昏、耳鳴。肝藏魂,膽為肝之府而為肝用,故失眠、多夢。膽氣通于心,心神失守,故其哭 笑無常、時發(fā)呆癡而心悸。膽氣郁而不伸,其陽郁結于內,則面部熱、口渴、大便結、唇紅、脈弦細數。其陽不達于外,則四肢冷而淅然惡寒。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升發(fā)膽氣、化痰、定神明。服藥后怒止證退,再以溫膽湯加龍骨、牡蠣、石菖蒲利竅化痰安神而收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