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味消毒湯治愈氣瘤一例 彭某,女,72歲。 初診∶1970年冬。 主訴及病史∶右臀部包塊半個月,2個月前臀部不適,不以為意,近漸至坐臥困難,上月曾赴成都市某醫(yī)院普外科檢查,囑住院手術(shù),家屬顧慮其年老,故就診于中醫(yī)?,F(xiàn)癥臀部包塊日大,坐下疼痛加重,納少,睡眠欠佳,二便正常。素患胃下垂18年。西醫(yī)診斷∶臀部囊腫(右)。 診查∶臀部腫塊如鴨蛋大,紅活高腫,小按則痛,但以手掩上不熱。形長體瘦,面色咣白。苔薄,舌質(zhì)紅,舌心裂紋。語聲低怯。脈微澀。 辨證∶濕熱壅滯,氣血凝澀,"熱傷皮毛則痛,濕傷肌肉則腫",老年體弱患此,而胃陰又虛,納谷差,將成惡證。 治法;張仲景有"手掩上不熱者為無膿"。應(yīng)調(diào)臟腑致其疏通,和營衛(wèi)無使壅滯,尚可內(nèi)消以圖之,治外顧內(nèi),瀉實補虛。擬軟堅化痰,解毒和血,除濕散風,兼養(yǎng)胃陰,以加味消毒湯為治。 處方∶生牡蠣24g大黃4.5g當歸9g僵蠶(酒炒)9g醋香附9g山藥15g陳皮6g赤芍15g紅飯豆24g紅花6g炙甘草15g,5劑 用水先浸泡藥30分鐘,武火前開,文火前40分鐘,前3次,取汁混勻1,每日4次,每次120ml。 再診;藥后腫痛稍減,納谷尚差。苔脈如前。守上方,去紅花,加浙貝、谷芽各15g。5劑。三診;囊腫逐漸回縮,腫痛續(xù)減,納差。守復(fù)診方,減大黃1.5g,繼進藥10劑,每3日服2劑。 四診;囊腫已回縮如中指頭大。雖舌裂紋略減,而舌質(zhì)尚紅。納谷仍差。再擬養(yǎng)陰益胃,佐以軟堅、化痰、散風之劑。 處方∶黨參24g山藥24g熟地9g當歸9g赤芍15g升麻4.5g柴胡4.5g陳皮6g谷芽15g牡蠣24g大黃3g僵蠶(酒炒)9g醋香附9g浙貝15g炙甘草9g 藥后腫塊消失,1971年春復(fù)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 1971年底來診,訴左臀部又發(fā)生包塊,不便坐臥。視之腫塊如鴿蛋大,微腫壓痛,以手掩上不熱。再用消毒湯治之,兩診共服藥12劑,囊腫完全消失。 隨訪迄今,14年未發(fā),健康狀況良好。 【按語】本癥似屬氣,瘤、臀癰(部分與疽的癥狀相似)、積聚、惡瘡等范疇。消毒湯方藥出自《丹溪心法》。原方;大黃、牡蠣、僵蠶等份,蜜丸。因患者年老納差,胃陰虛,故改丸為湯,較易吸收。并注意大黃劑量,勿使泄瀉?!侗静菥V目》謂牡蠣化痰軟堅,清熱除濕,并謂以大黃引之,能消腰以下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錄大黃有破瘢減積聚之功。《本草從新》謂僵蠶治風化痰,散結(jié)行經(jīng);近人則謂其有干擾素作用。加入香附開郁理氣止痛,前人用醋浸炒,更能協(xié)同消積聚。浙貝母祛痰消塊;當歸、赤芍、紅花活血;山藥、陳皮養(yǎng)胃;清水炙甘草、紅飯豆均能消腫解毒,用量雖較重,但不損氣血,不動臟腑,其功尤捷。 七、辨證治愈腸癰兩例 例一王某,女,58歲。 初診;1982年12月。 主訴及病史;闌尾炎術(shù)后傷口不愈合已2個月?,F(xiàn)癥;未愈合傷口長4.5cm,不斷流出分泌物。飲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中等,口干不欲飲。 診查∶精神疲乏,苔薄白,脈細弱。 辨證∶年近花甲,素體虛弱,陰精已枯,陽氣復(fù)弱,氣血兩虛之體,腸癰稽延之證。 治法∶當氣血雙補,托里解毒,可冀轉(zhuǎn)機。 處方∶黃芪24g黨參15g茯苓15g白芍15g當歸15g銀花15g連翹15g白術(shù)9g白芷9g苦桔梗9g炙甘草6g6劑 清潔傷口,油紗布包扎,隔日換藥。 再診∶未愈合傷口已縮小至1.6cm,只有少許清水樣分泌物。守上方,加重黃芪量至30g。續(xù)進藥6劑。 三診;傷口愈合,自覺無不適,擬保元湯加味,鞏固療效。 處方∶黃芪24g黨參15g當歸9g上肉桂4.5g(分吞)炙甘草6g大紅棗24g,3劑 隨訪2年,健康如常。 例二王某,男,57歲。 初診∶1958年10月。 主訴及病史∶1周前上腹偏左持續(xù)性痛,不向他處放射,不惡心,不嘔吐,2天前右下腹痛,不發(fā)燒,食欲差。昨日大便2~3次,黃色溏便,無粘液。經(jīng)某院診斷為闌尾周圍膿腫,需手術(shù)治療,因不愿手術(shù),故轉(zhuǎn)中醫(yī)治療。 診查;急性病容,右下腹腹肌緊張,觸及包塊稍軟,約8cm×7cm,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苔薄白,脈來沉澀,體溫36.7℃,白細胞15400/mm3,淋巴16%,中性82%,大單核2%。 辨證∶此寒凝氣滯血瘀,內(nèi)癰已成。治法∶擬溫以通之。 處方;廣木香9g枳實9g香附9g丹皮9g酒軍9g生軍6g川樸15g紅藤30g地丁30g蘆菖蒲30g 水煎1劑,日三、夜一服。 外用方;食鹽0.54g,陳皮30g,共炒熱,4層布包熨患部,日2次,熨5分鐘后去—層布,熨20~30分鐘,以病人不感覺太燙為準。 再診;藥后痛減近半,包塊縮小至5cm×4cm,飲食量加。白細胞9400/mm°,淋巴18%,中性80%,大單核2%,體溫36.9℃。 守前方,減酒軍3g,生軍2g,水煎,2劑。外用方同前。三診;藥后痛止,包塊縮小至2cm×1.5cm。食量續(xù)增。 處方∶紅藤24g地丁24g銀花24g白芍15g柴胡15g枳實9g生甘草6g劑 隨訪半年,未再復(fù)發(fā)。 【按語】腸癰是熱毒內(nèi)聚,瘀結(jié)腸中而生癰膿的一種病證。臨床以發(fā)熱惡寒、少腹腫痞、疼痛拘急為特征。張仲景總結(jié)前人的有關(guān)理論和經(jīng)驗,對本病論述甚詳。如"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圣濟總錄》有"腸癰由喜怒不節(jié),憂思過甚,腸胃虛弱,寒溫不調(diào)……故營衛(wèi)相干,血為敗濁,流滲入腸,不能傳導,茲結(jié)成.痛"的記載,特別提出"腸胃虛弱"這一內(nèi)因,對腸癰發(fā)病提示了新的認識。 本案例一為闌尾炎手術(shù)后2個月,傷口不愈合?;颊吣杲?,素體虛弱,且手術(shù)大傷氣血,是氣,血兩虛之體,熱毒之邪未盡,故治宜氣血雙補、托里解毒。例二為闌尾周圍膿腫。氣,血瘀滯、郁瘀化熱、腐肉蒸膿而致癰膿已成之證,治宜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活血排膿。實本"通因通用"、"留者攻之"之旨,故療效顯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