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健脾利顯、調補肝腎法治愈帶下一例 崔某,女,42歲。 初診∶1982 年7月5日。 診查;既往無其他病史可循,育 2 胎已絕育,月經(jīng)尚可。平時眩暈不已,少腹脹滿,帶下頻頻。納差,呃逆。脈細數(shù),苔薄舌光。 辨證∶肝腎同病,帶脈不固,脾胃不和,運化無權。 治法∶先予調和營氣主治。 處方∶山藥 15g 蒺藜 15g 白術芍各 10g蓮須 15g 川斷 10g 海螵蛸15g 楂曲各 10g 云苓15g 孩兒參 20g黃芪 10g 炙草 5g青陳皮各 10g當歸10g5劑 二診;7 月 11 日。髀痛不已,頭痛暈眩,脘腹脹滿,帶下頻頻。脈細數(shù),苔薄。再予調氣和營,通絡為法。 處方∶川斷 10g 狗脊10g 蒺藜 15g 雞頭子15g龍牡各 15g 骨碎補 10g西黃芪10g 當歸 10g 石決明 15g 半夏 10g 桂枝 5g 白術芍各 10g 炙草 5g 明黨參10g 5 劑 另方∶金雞虎丸1瓶。 三診;7 月 29 日藥后諸恙均減。脈細數(shù),苔薄。再予調氣和營,通絡治之。 處方∶蒺藜15g 當歸 10g 生熟地各 15g 云茯苓 15g 黨參 10g 川斷 10g黃芪 10g 骨碎補 10g 老鸛草 20g 辰麥冬10g 威靈仙 10g 黃精 30g 桂枝 5g炙草 5g 7 劑 另方;歸脾丸2 瓶。 【按語】 帶下一證,有屬濕熱者,有屬脾虛者,有屬肝腎不足者。此例帶下 因脾虛運化不健,腎虛帶脈失約所致,兼有肝氣,郁滯之象,故以參、芪、術、草、山藥 、云苓健脾利濕,白蒺藜、青皮疏肝氣,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川斷益腎,海螵蛸、蓮須固澀。使脾氣足,運化健,水濕化,同時肝血足,肝氣,疏泄正常,無以犯脾,氣,血得充,腎精得養(yǎng),封藏固攝才能約束帶脈。二診仍守前意,益 氣.用參芪,固澀力加龍,牡與芡 實。因有牌痛之 兼癥,加桂枝配白芍以和營通絡。待至三診,諸癥已顯著好轉,仍守前法,益氣,養(yǎng)血加祛風通絡之品治之。從中亦可看出,治療慢性病,若辨證正確,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有兼癥可以隨癥加減,但應不失原意,才能取效。 九、清肺化痰、滋陰涼血法治愈咯血一例 張某,男,18 歲。 初診∶1983年1月 25 日。 主訴及病史∶1983 年元旦開始咯血,嗣后屢屢發(fā)作,曾用中西藥治療,未見明顯好轉。診查∶頃診∶咯血伴咳,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口渴欲飲,納可便調。舌紅苔薄有裂紋,脈滑而數(shù)。胸透∶兩肺紋理呈卷發(fā)狀。印象∶支氣管擴張。 辨證∶證屬肺失肅降,痰熱內蘊,陰耗火動,灼傷肺絡。 治法;治擬清肺化痰,滋陰生津,涼血止血。 處方;南北沙參各 15g魚腥草 15g光杏仁 10g炙兜鈴 10g大力子 10g生地黃15g 粉丹皮 15g 漢麥冬 10g天花粉 30g 黑玄參15g 野百合 15g 川貝粉 3g(沖)黛蛤散 15g(包)大小薊各 10g 7 劑 二診;2 月1 日。服藥5劑,咯血即止上,然咳嚏未已,咯痰不暢,咽喉欠利,口渴依然。舌略紅、苔薄微黃,脈數(shù)。前方已奏效機、守法擊鼓再進,百合固金湯出入。 處方;野百合 15g杭白芍 10g漢麥冬 10g生熟地各 15g黑玄參 10g川貝粉 3g(沖) 全當歸 10g 炙甘草 5g 光杏仁 10g 魚腥草 20g 南北沙參各 15g 大青葉 15g 仙鶴草 15g 大小薊各 10g 7 劑 三診;2 月10 日??┭醋?,咳嗽漸減,略痰見暢,咽喉亦利,口渴改善,納可便調。舌略紅、苔薄,脈細數(shù)。痰熱漸清,氣陰未復,當予益氣養(yǎng)陰,佐化痰熱,祛邪務凈,冀收全功。 上方去魚腥草、大小薊、仙鶴草、全當歸,加太子參 20g,粉丹皮 10g,熟大力 10g。7劑。 【按語】咯血一證,輕者痰中帶血,重者純血鮮紅,甚至血出如涌,氣隨血脫將危及生命。臨床辨證當緊扣病機,權衡標本治療,方能截其變證。是案咯血近月,口渴欲飲,舌紅苔薄有裂紋,系肺陰虧損之象;咳嗽咯痰,咯血鮮紅,脈象滑數(shù),又為痰熱絡傷之證。何老據(jù)此立法,化痰止血以治標,滋陰生津以治本;方中魚腥草、兜鈴、牛蒡清熱化痰,杏仁、花粉、川貝潤肺化痰,黛蛤散乃清金制木,抑肝之旺,使肺金無炎灼之害,生地、丹皮、大小薊涼血止血,均為治標之計,沙參、麥冬、玄參、百合養(yǎng)陰生津,為治本之圖。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全方標本兼顧,相輔相成,章法分明,藥證相符,故取效甚捷。待血止咳減之后,即予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及生脈散之類扶正固本,調理善后。由此可見中醫(yī)治病的獨特優(yōu)勢,特別是對某些西醫(yī)屢治乏效的病例,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編者評注】何老先生系江南何氏二十七世名醫(yī)之一,師承家傳,學識淵博,治驗豐富。所治咯血一案,病延月余,咯血量多不止,據(jù)其血色鮮紅、口干舌紅,脈滑數(shù),辨為痰熱傷陰,虛火傷絡,故以養(yǎng)陰涼血為治,并用黛蛤散清肝化痰,魚腥草、杏仁、貝母等品清化痰熱,大小薊止血,故藥僅 5劑,咯血即止。然咳嗽未除,咯痰不暢,再以百合固金湯加減養(yǎng)陰清化痰熱。待痰熱漸清,氣陰待復之時,再以益氣,養(yǎng)陰,清化痰熱以收全功。前后治法循序漸進。井然不紊。值得后人學習借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