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江城夜話 | 武漢人過早

 人文武漢 2021-12-21

“過早”,從字面意思上我們可以理解成為太早了時間超前了”。但是,武漢人說的“過早”,實際上就是北方人說的吃早餐,南方人說的吃“早點”,或請客人,或周末一家人去外面餐館吃早餐,稱之為“喝早茶”,文雅、好聽。“過早”這個詞,因了網(wǎng)絡(luò)傳播的原因,已經(jīng)風(fēng)靡全國,現(xiàn)在很多其它地區(qū)的年輕人,也開始跟著武漢人說過早。

武漢地處中原,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之地,長江穿城而過,漢水從江北匯入長江,水之北為漢口,水之南為漢陽,而江南則稱之為武昌,統(tǒng)稱武漢三鎮(zhèn)。武漢三鎮(zhèn),不論南北,都把吃早餐叫做“過早”,乃至沿江上下游從宜昌到黃石,一帶一路都流行“過早”。

過早,早餐、早點、早茶,都是中國的早餐文化,唯有武漢“過”的一個“過”字,更顯武漢地域特征和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北方吃早餐、南方吃早點、喝早茶重點在吃,武漢人吃早餐強調(diào)的是“過”,就是做的過程和吃的過程速度都很快,早就超越現(xiàn)代人的時間觀念了。

武漢人每天早上也像北方人一樣,見面打招呼時會問及吃飯方面的話題,北京人常說您吃了沒?,而武漢人則說您家(武漢話這兩個字連讀,表示尊稱,但沒法找到相應(yīng)的注音。)過早了冇(mào)?。說法不同,但是中國農(nóng)耕社會關(guān)注吃的傳統(tǒng)禮節(jié)沒變。君不見中國從春節(jié)到臘八節(jié),一年到頭,哪個節(jié)不是一個“吃”字,春節(jié)吃餃子、年糕、春卷,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粽子,重陽吃重陽糕,臘八吃臘八粥等等,還要美其名曰“民以食為天”嘛!有人抬杠說,元旦吃什么呢?元旦是陽歷,西方的節(jié)日;我們中國節(jié)氣講的是陰歷??!

誠然,“過早”之“過”,講的是吃早餐的“過程”,說的是吃早餐的速度問題,但是絲毫不影響武漢早餐的質(zhì)量和品種。食神蔡瀾說:各地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yōu)裕而處在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它冠之以'早餐之都。’在武漢,“過早”一個月不重樣絕對是謙虛的說法。

蔡林記的熱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湯包、福和的牛肉面,談炎記的水餃,田恒啟的糊湯米粉,厚生里的什錦豆腐腦,德華樓的年糕,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里的油香,嚴(yán)老幺的重油燒梅……無論是老字號店鋪,還是家門口的早點攤,都能呈上一份夠味的美食。

我生在武昌,長在武昌,讀書在武昌,四十五歲之前工作在武漢。真正常吃武漢早餐美食卻是在工作以后。

五十年代初,小學(xué)讀書六年時間,每天早上,媽媽早早起來,給我準(zhǔn)備好了早餐:一個煎荷包蛋、一碗油炒飯、一碟時令青菜、一碟腌菜。那時武昌通湘門外李家花園只有我們一家,父親跟著祖父種花養(yǎng)家,空余時間養(yǎng)雞、種菜供一日三餐之需。我上小學(xué)后,天天都在家里“過早”,其實就是吃早飯。

盡管每天早上學(xué)校門口擺滿了早點攤,一路走過,那熱干面、油條、面窩,特別是一個平底大圓鍋,下面燒的是木工刨下的刨花,烤的米粑粑,剛出鍋時的那個香味啊,讓小時候的我真是饞涎欲滴,盡管早餐在家吃飽了,看著聞著還是想吃一口。一對粑粑二分錢,可是,沒有錢哪!以致后來在???/span>“湖南人”餐館,看到電鍋烤的米粑粑,每次都要一盤,回味,更覺得是一種自我補嘗年少想吃而不得的滋味!盡管那味道遠不如五十年代原生態(tài)的滋味。

武漢早餐美食,我最早嘗到的是“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干面和“老通城”的豆皮。那是小學(xué)三四年級吧,暑假期間,大姐接媽媽和我到她家住了幾天。我的大姐一家當(dāng)時住在江漢路保安里。出巷子口走幾分鐘就是中山大道上的“四季美”,再往前走一點就是“蔡林記”,出巷子口向后走幾分鐘就是大智路口的“老通城”。我們住了三天,就吃了三種傳統(tǒng)美食。那舌尖上的美味,后來再也找不到了。

直到參加工作以后,幾乎每天過早,都在學(xué)校門口的小餐館吃熱干面,雖然不是“蔡林記”的,但那味道也差不多。只是覺得湯包還是“四季美”的好吃,豆皮還是要吃“老通城”的。等我離開武漢三四十年后,再回故鄉(xiāng),在中山大道那里已經(jīng)找不到“四季美”了,后來去武漢著名的“戶部巷”,看到一家自稱“四季美”傳人的餐館,買一籠湯包,吃完后的感覺是徒有其名的商業(yè)炒作!

“老通城”的豆皮也是現(xiàn)在武漢三鎮(zhèn)大街小巷到處都有賣的,在網(wǎng)上看到現(xiàn)在市19中隔壁“嚴(yán)老幺”的豆皮,已經(jīng)超越了他自己家的“重油燒梅”很有知名度,極具人氣。每天早上喜歡吃豆皮的,寧可排一二個小時的隊,也要吃他家的三鮮豆皮。足以說明“嚴(yán)老幺”是正宗地道的武漢老味道!再回故鄉(xiāng),一定要去品嘗“嚴(yán)老幺”的三鮮豆皮!

“蔡林記”的熱干面,現(xiàn)在武漢更是遍地花開,一條不長的小街,走幾步就是一家“蔡林記”,但是,對老武漢人來說,只是一個牌子而已。沒有一家可以與六七十年代的、中山大道上那一家的“蔡林記”相比。那時,只要走到那里,不管肚子是不是餓了,都要去吃一碗的!至于平時,我在學(xué)校門口的小餐館“過早”的標(biāo)配是:一碗熱干面,兩個鹵雞蛋,一碗清酒,偶爾還要加一根油條或一個面窩。

1990年調(diào)到??冢灰匚錆h,不論時間長短,每天“過早”還是自己以往的標(biāo)配。

退休后,2008年買房裝修時,老伴的班主任老師剛好到在上海的女兒家去了,一定要我們住他在漢口公寓的那套房。從他的公寓大門,出院子就是一條小街。第一天早上去“過早”,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兩家熱干面店緊挨著,走到那里一看,第一家門可羅雀,第二家門口排隊的有幾十人。走南闖北的生活常識告訴我,吃飯一定要去人多的店。我們也沒有什么事,就在第二家去排隊等候“過早”吃熱干面。據(jù)說,第一家店早上營業(yè)到九點多就打烊,然后第二家店才有生意可做。

邊等邊聊,不知不覺就進了店,只吃一口,就比那記憶中的“蔡林記”味道還要好!以后幾個月時間,幾乎每天都去那一家“過早”。后來,經(jīng)朋友推薦,我們找總公司在上海的“百安居”全包,輕輕松松裝修好房子后,我們倆就去美國女兒家住了半年才回來住新房。

我們那個小區(qū),當(dāng)時周邊正在發(fā)展之中,一面是武昌南湖邊的幸福灣,正在修湖邊慢道;另外三邊路旁都是商家買下的店面,有四五家熱干面店已經(jīng)開業(yè)。我們家住在小區(qū)北門,我從北門到西門,到南門,每一家都去品嘗幾次,最后,選定了東門附近的“牛師傅”熱干面。十幾年來,只要回到武漢,每天早上都在那里“過早”:一碗熱干面,兩個鹵蛋,一碗清酒,偶爾還加一個面窩。以致主勺、微信“一路上有你”的美女師傅說:“李老師天天吃熱干面,吃不厭嗎?”“你們店的熱干面真的好吃啊!不僅面有勁道,你燙面的時間也掌握得非常適當(dāng),調(diào)料、特別是芝麻醬非常地道!而且十幾年如一日,怎么叫我不喜歡吃啊!”

我是老武漢人,特別愛吃地道的武漢熱干面!

更喜歡我們家門口的“牛師傅”熱干面!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