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鹽田區(qū)沙頭角鎮(zhèn),原名「鷺鶿徑」。 香港回歸前,街東側(cè)屬中方,街西側(cè)屬英方,所以叫中英街。 香港回歸后,街心以「界碑石」為界,分屬深圳和香港。 中英街雖長不過250米,寬不足4米,卻與德國的柏林墻、朝鮮的三八線、越南的賢良橋一并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的4條分界線。 中英街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一街兩制,同時是一國兩制的縮影。 被人們稱為「特區(qū)中的特區(qū)」 中英街由香港政府和深圳政府共同管理,可以說是兩地的一個分界地帶。在進入中英街前,必須辦理一次性特別通行證。中國大陸居民需要申請邊境特別管理區(qū)通行證。香港居民則需要申請邊境禁區(qū)通行證(俗稱禁區(qū)紙)。 雖然特殊的管理方式很繁復,但卻是保留了中英街的特色。街道兩邊居民有各自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但近百年來,他們自由往來,和睦相處,是和而不同的社會典范。 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1979年,深圳蛇口的第一聲炮響,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封閉多年的邊防禁區(qū)大門。 1979年,深圳首家中外合資工廠—沙頭角絲花廠在中英街開業(yè)。 1983年,《開放中英街協(xié)議》簽訂,大量資金流、人流、物流涌進。 中英街成了中外貿(mào)易往來的橋頭堡,見證了祖國繁榮興旺史。 曾經(jīng)的「購物天堂」 「不到中英街,枉作深圳游」。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英街內(nèi)陸一方的商店有160多家,香港一方有50多家。以免稅、不限購、品種多樣的優(yōu)勢,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來到此采購進口商品。曾創(chuàng)下了日人流量超10萬人次的輝煌紀錄,「購物天堂」名噪一時。 隨著內(nèi)陸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和香港自由行的開通,中英街的商貿(mào)在經(jīng)歷了十余年的高歌猛進后歸于平淡。 中英街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萌芽與盛開,同時筑起香港與內(nèi)陸關系發(fā)展的橋梁,其地位無可置疑。 重新定位的「中英街」 以前的中英街是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F(xiàn)在的中英街積極向文化旅游轉(zhuǎn)變一個歷史文化街區(qū),走「人文中英街」的發(fā)展之路。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 1999年5月1日建成開放,是一座反映中英街百年歷史滄桑的博物館,收藏有千余件近現(xiàn)代歷史文物、民俗文物以及千余幅珍貴的照片數(shù)據(jù)。 中英街界碑 此處共有八處界碑。 一方面記錄著屈辱:中國貧窮落后、清王朝腐朽沒落和外國列強侵略、瓜分中國的重要歷史。另一方面見證著強盛: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祖國并實行「一國兩制」和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 百年古榕樹 這棵古榕樹已有百多年歷史。樹根長在深圳一方,葉枝覆蓋香港一方。有「根在祖國,葉覆香港」的意境。 百年古井 三百多年的歷史的古井為清代康熙年間遷來沙頭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它是當?shù)厝孙嬘盟?,源遠流長。 「同走一條街,共飲一井水」。飲水思源,這古井是連著居住在中英街兩邊居民的鄉(xiāng)情和親情。 警世鐘 與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襯,是中英街新的一景。它記敘了中英街割占、抗爭、變遷、發(fā)展和回歸一百年來的歷史。 鐘身上刻著「勿忘歷史,警鐘長鳴」八字。不要光陷入歷史的悲慘中,從歷史的悲慘中看到國人努力奮斗,提醒自己銘記歷史的教訓,才能繼往開來、垂之永遠。 中英街, 一街之隔, 兩種光影, 一街兩制, 人情依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