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筆“青蛙”石 這枚紅、褐、白三色相間的象形“青蛙”石,長約11.5cm,寬約6.5cm,厚約4cm,屬于不太多見的主題突出,層次清晰,雜擾較少的大塊天然纏絲瑪瑙拋光畫面石。 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曾讀過的據(jù)說是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報》一篇很小短文最早刊登的毛澤東早年讀小學(xué)時寫的一首氣概不凡非常霸氣的《詠蛙》小詩。 七絕·詠蛙 毛澤東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李世民《詠蛙》 獨坐井邊如虎形,柳煙樹下養(yǎng)心精。 春來唯君先開口,卻無魚鱉敢作聲。 薛瑄《詠蛙》 蛤蟆本是地中生,獨臥地上似虎形。 春來我不先張嘴,哪個魚鱉敢吭聲。 張璁《詠蛙》 獨蹲池邊似虎形,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 春來吾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 嚴(yán)嵩《詠蛙》 獨坐池邊似虎形,綠楊樹下彈鳴琴。 春來我不先開口,誰個蟲兒敢出聲。 鄭正鵠《詠蛙》 小小青蛙似虎形,河邊大樹好遮蔭。 明春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詠蛙詩詞并不多,但 寫“蛙鳴”的詩詞卻不少。其中我最喜歡辛 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是 一首意境清幽的田園風(fēng)光夜景詩。明月別 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 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 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 忽見。 另外,南宋趙師秀的《約客》、元代元好 問的《眼中》以及明代政治家劉伯溫的 《五月十九日大雨》我也都很喜歡。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眼中 元好問 眼中時事亦紛然,擁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鄉(xiāng)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 何處青山隔塵土,一庵吾欲送華顛。 五月十九日大雨 劉伯溫 風(fēng)驅(qū)急雨灑高城,云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青蛙是卵生兩棲動物,幼體為水中蝌蚪, 成年后多以各種有害小昆蟲為食,屬于 國家禁止捕食的保護動物。青蛙有很好 的偽裝膚色,擅長跳躍。據(jù)科學(xué)家考察, 在夏天雨后的田野里,常會遇到幾十甚 至上百只青蛙“呱呱”鳴叫聲徹數(shù)里的景 象,但這并非是各自亂鳴,而是有“領(lǐng) 唱”、“齊唱”、“伴唱”等多種形式的名副 其實的“大合唱”。 雖然青蛙在之前《詠蛙》詩中相當(dāng)霸氣和 可愛,“蛙聲一片”也是很有審美意境的享 受,但在井底之蛙、管窺蛙見、井蛙醯 雞、蛙蟆勝負(fù)、蛙鳴蟬噪、春蛙秋蟬、 蛙鳴狗吠等眾多成語中則多為貶義。由此 可見,對待生活中的同一事物和現(xiàn)象,用 不同的心境和視角去觀察、體會和思考, 得出的結(jié)論往往不同,甚至相反。 賞石既是一種喚醒自身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 綜合性審美享受,同時也是一種觸類旁通 的再學(xué)習(xí)和思考過程,所以人們才把賞石 譽為修身養(yǎng)性。這也是我在把玩《簡筆 “青蛙”石》時的再次體會和感受。 隨文以記。2021年12月5日隨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