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王山看到她的標識牌寫著她的名字是三加皮,五加皮喝過,三加皮又是什么?在《中國植物圖像庫》找圖進一步比對時,原來她中文名應該叫白簕,三加皮是她的藥用別名。 白簕:五加科,五加屬灌木 別名:白竻根、刺三甲、風黨竻、苦粉竻、刺三加、苦刺頭、三甲皮、雞腳菜、刺五爪、三葉五加、香藤刺、三五加、 我國西自云南西部國境線,東至臺灣,北起秦嶺南坡,南至海南的廣大地區(qū)內均有分布 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地區(qū),日本,越南,菲律賓亦有分布 生于村落,山坡路旁、林緣和灌叢中 白簕的生存能力很強,喜歡較為濕潤的微酸砂壤;喜溫暖,又能耐輕微蔭蔽,也能耐寒。 以根皮入藥,稱'三加皮'。有涼血解毒,逐風,排膿的功效。 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痛、腸炎、痢疾、挫扭傷、骨髓炎、骨結核;清熱;活血消腫。感冒發(fā)熱;咳嗽胸痛;風濕痹痛;骨折;刀傷;癰瘡疔癤;口瘡;濕疹;疥瘡;毒蟲咬傷。 白簕嫩葉、枝梢中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人體必需的礦質元素,具有健腦和增強腦細胞呼吸作用的功能。經常食用白簕,可以攝入足夠的熱量供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白簕香味獨特,是西雙版納各民族主要使用的野菜之一, 【2001《中國高等植物》 第8卷】灌木,常蔓生狀。小枝細長,疏被鉤刺。小葉3(4-5),卵形,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4-10厘米,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具鋸齒,無毛,或上面疏被剛毛,側脈5-6對;葉柄長2-6厘米,有時疏被細刺,小葉柄長2-8毫米。傘形花序徑1.5-3.5厘米,3-10組成頂生復傘形或圓錐狀花序,花序梗長2-7厘米?;üiL1-2厘米,無毛;萼齒5,無毛;子房2室,花柱2,中部以上離生。果球形,側扁,徑約5毫米,黑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