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論壇 第十六場 文化符號:傳說時代的非傳說故事 ——史前藝術中認同的神性標識 召集人 喻 靜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主談人 王仁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評議人 譚 佳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志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 焦天然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時 間:2021年12月18日(周六)14:00-17:00 騰訊會議ID:547-161-420 主 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文化符號是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能鮮明體現中華文化特點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標識。在史前和早期文明史中,在沒有成熟文字記述的傳說時代,留下了許多文化符號,這是先民的智慧創(chuàng)造。這些文化符號的發(fā)現與解讀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傳說時代的非傳說故事,將以往不清晰的宇宙觀和信仰觀念串聯在了一起,對于理解華夏文化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正值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本期論壇力邀中國社會科學院三位老師,選取考古中發(fā)現的與動物相關的文化符號,解讀符號時代通過認同的符號傳播信仰、傳播宇宙觀的過程。重新認識人類將動物崇拜引入信仰體系,了解動物神與人同行的漫長里程。通過對史前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深入探討中華文明肇端時期文化符號的歷史淵源與發(fā)展脈絡,以期揭示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體系和文化內涵。 嘉賓簡介 王仁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考古學、中國史前考古、史前彩陶研究、邊疆民族考古、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長期在田野主持考古發(fā)掘工作,先后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隊、西藏隊、甘青隊和云南隊隊長,主持發(fā)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遺址。主編主撰各類著作一百多種,主要學術著作有《史前中國的藝術浪潮》、《中國史前考古論集》、《半窗意象》、《凡世與神界》、《藏王陵》、《混沌初開》、《飲食與中國文化》、《往古的滋味》、《大仰韶》等。近年重點關注早期中國藝術品中的信仰內涵研究,相關撰述即將陸續(xù)出版。 譚 佳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比較神話學、文學人類學、神話學與思想史研究。出版學術專著四部《敘事的神話:晚明敘事的現代性話語建構》《斷裂中的神圣重構——<春秋>的神話隱喻》《神話與古史: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與認同》《比較神話學在中國:反思與開拓》,編著《神話中國:中國神話學的反思與革新》,發(fā)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多種著述被翻譯為英、日、韓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李志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動物考古、青銅時代考古研究。參與過陶寺、偃師商城、二里頭、殷墟等遺址田野考古發(fā)掘,主持二里頭、洹北商城、殷墟、豐鎬、漢唐長安城制骨作坊出土骨器、骨料等骨質文物與手工業(yè)研究,參加過二里頭、偃師商城、殷墟等遺址的考古報告撰寫或后期資料整理工作。已發(fā)表論文與報告數十篇,合作主持翻譯《動物考古學》《偉大的考古學家》二部譯著,合著《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等二部專著。 *海報底圖:尹思文《無微不至》 汲古論壇 本論壇依托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取意趙樸初先生“汲古得修綆,開源引萬流”題詞。旨在研討古代文史哲藝的相關問題,關心跨學科、跨語際與跨文化議題,了解前沿新知,兼顧冷僻舊學,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反思,促進人文專業(yè)學者的互動與溝通。 29篇原創(chuàng)內容 公眾號 |
|
來自: 行者aw7sg93q3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