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有人問我,“你做這件事有什么目的?”又或者“你做那件事,到底想得到什么?”如果我說我沒什么目的,就是像吃飽了撐的一樣,在恪守好本職工作,站好講臺之外,積極教導學生發(fā)現自我、肯定自我,想辦法造就一個人,課余寫寫東西,做做公益講座,憑興趣博覽群書,不為名利的投入自己意愿的學術研究方向。我要這么直愣愣地回答,肯定會被人認為是矯情又造作。可事實上,我確實談不上有什么實用目的。作為全世界最勤奮的民族,作為全世界最實用理性的民族,許多中國人永遠無法說服自己做事不帶任何功利性目的,只是純粹享受這個過程。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過多地承受著疲憊和勞碌,人們不間斷地努力去獲取更多所得,結果讓獲取本身成了目的,而所得的意義反而變得空虛。在內卷嚴重的中國社會中,我們的教育目的性太強,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精打細算。這樣的現狀下,孩子們被灌輸了太多解題的捷徑和套路,也耳濡目染接受了功利主義。從起跑線就開始的、遍及社會各領域的激烈競爭廝殺,產生了許多超限戰(zhàn)一般的目的論者,只要能達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目的,他們是不憚于使用任何不入流的手段的。所以,對那種目的性太濃、銅臭氣太重的爭強爭勝之所、追名逐利之地,我從來避之而不及。 在我看來,做事有兩種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關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時必定會充滿焦慮和算計。另一是道德的境界,無論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獲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靈魂修煉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對于后者來說,在研究和思考真理中,就能享受到自由和快樂,已經從中得到了生命的滋養(yǎng)了,不在意還要什么社會效益。想起美劇《權力的游戲》里的一句臺詞:“雜耍和唱歌的才需要掌聲”。從長遠看,做事的結果終將隨風飄散,做人的收獲卻能歷久彌新。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只是你如何做人,不會問你做成了什么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間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要問我到底想得到什么?不過是為了讓唯一能澆灌我內心的泉水繼續(xù)流淌,為了閱讀自己,為了聆聽世界,為了去往更遠的天高地迥。這就是回報,這就是獲得,這就是中國古人說的,讀書求學問的目的是“求道”,是“安身立命”,也就是無論社會環(huán)境怎樣變化,始終能心存信仰,堅持原則,保存尊嚴,潔身自好。畢竟,我們希望獲得的是有意義的人生,成功本身并不是目的,財富本身并不是目的。人工制品是帶有目的性的創(chuàng)造,其目的即是其本質。拿剪刀舉例:剪刀的用途就是裁剪,這就是它的本質。但人類的本質則截然相反——“我”的本質是由我自己選擇的。不被成功綁架的人生,才是自由的、獨立的,我可以接受普通,我一點也不在意非要贏,我只要生而為人的自洽的完整。兩餐一宿,功名利祿,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只能來源于信念,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要朝哪個方向努力。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信念:就是人與天地參,與天地并列為三才。如果說我的人生有所謂目的的話,那么,就是這樣一個遙遠浪漫又宏大的故事,是這樣永不可及的星辰大海。置身其中,并獻身一生,那種感覺就好像一頭出生在陸地的虎鯨終于回到浩渺的大海。腳下的路是如此漫長,需要用一生去求索,所以不一定要看到它實現,更不應急于享受它的成果。能找到一個浪漫宏大且極具說服力的故事,并讓它指引你回到未曾去過的歸宿,已經有一種內在的幸福了,這就足夠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擁有過這種內在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