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濰河古稱“濰水”,是濰坊的母親河。千百年來,滔滔不息的濰河水滋養(yǎng)了這片土地的文明。本專欄作者將從濰河的源頭走筆,順流而下,回眸歷史瞬間,抒發(fā)美麗鄉(xiāng)愁。從一個個點(diǎn)著手,將濰河兩岸的歷史人文、文化古跡、名人逸事貫穿始終,打造一幅濰坊的“文化地圖”。讓我們跟隨我市著名作家、文化學(xué)者韓鐘亮先生的腳步,開始這場“濰水行”。 
話說濰水與膠河之間,有一片風(fēng)水寶地,古稱萊夷,今屬高密,春秋時期出過一位大名鼎鼎的宰相,名晏嬰,字平仲,世人尊稱晏子。此公先后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位國君,功勛與管仲比肩。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其身材過于矮小,《史記》的說法是“長不滿六尺”。那時的一尺,約等于今天的22.5至23厘米之間(據(jù)許進(jìn)雄《古代的度量衡》),照此計(jì)算,其身高充其量也不過138厘米,這簡直就是侏儒了。也許有人會說,彼時中國人普遍比今人矮小,但筆者不以為然,因?yàn)榻o晏子駕車的“御夫”,其身高就有八尺,約合180厘米以上??傊套邮前哟_定無疑。 就這么一位矮子,卻能贏得他的祖國甚至其他諸侯國士大夫的廣泛尊重,連“萬世師表”的孔子都贊不絕口,司馬遷更是欽佩得五體投地,表示愿“為之執(zhí)鞭”(據(jù)《史記》)。老實(shí)說,這位“矮子宰相”,就是后世歷代賢相的楷模。那么,晏子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筆者孤陋寡聞,以往只讀過“晏子使楚”“橘生淮南”“二桃殺三士”等寥寥幾則典故。當(dāng)然也能背誦:“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dāng)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也能繪聲繪色地講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故事。
至于《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我是從《喻世明言》上讀到的。彼時齊國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接三臣,勇武驕橫,有危害社稷之虞,晏嬰略施小計(jì),用兩枚鮮桃讓三人先后自殺于朝堂之上。后來諸葛亮作《梁父吟》單道此事,歌曰:“步出齊城門,遙望湯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jì)。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贝烁杩此茷椤叭俊兵Q不平,其實(shí)是稱贊晏子的非凡手段。
近來讀《史記》,并有意識地接觸有關(guān)晏嬰的史料,方知這位“矮子宰相”,我們引以為榮的濰坊先賢,真的是頂天立地的巨人。就像李恩昌先生所說,晏子思想的主旨是“愛民”,對君王不符合百姓利益的言行,他絕不隨和姑息,做到了“忠不避死,諫不違罪”,“不掩君過”(見齊魯書社1996《濰坊歷史文化名人》)。
《晏子春秋》有這樣一則小故事:齊景公有株鐘愛的槐樹,他下令為這株槐樹立牌,上書“犯槐者刑,傷槐者死”。有一醉漢誤撞槐樹,犯下了死罪。晏嬰聞訊,以嚴(yán)詞規(guī)勸景公:“嬰聞窮民財(cái)力以供(君王)嗜欲謂之'暴’;崇玩好,威嚴(yán)擬乎君謂之'逆’;刑殺不稱謂之'賊’。此三者,守國之大殃也!”景公連忙道歉說:“多虧大夫教誨寡人,否則必有大罪,以累社稷!”
還有一則小故事,說的是齊景公穿狐皮裘裝,坐于堂前側(cè)陛,對晏嬰說:“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标套討?yīng)對說:“天真得不寒冷嗎?”景公聽出了話外之音,便不好意思地笑了。晏嬰借機(jī)規(guī)諫道:“嬰聞古之賢者,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景公聽了,連連稱“善”,接著下令,給那些饑寒百姓發(fā)放裘衣米粟,撫恤那些勞累有病的士民。后來此事傳到孔子那里,他不禁拊掌感嘆:“晏之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善也!”晏子和孔子是同時代人,晏在齊國,孔事魯君。據(jù)說有一年,魯國大亂,孔子奔齊。當(dāng)齊景公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說教表示認(rèn)同,并打算封孔子的時候,晏嬰?yún)s站出來堅(jiān)決諫止。晏子認(rèn)為“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不能用孔子之學(xué)“以移齊俗”。雖如此,但這并不妨礙孔子對晏子的敬重,他在弟子面前就曾說過:“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關(guān)于晏子事跡,主要見之《左傳》《史記》,先秦及漢代諸子亦多有記述評說,《晏子春秋》記錄最為詳細(xì)?!蛾套哟呵铩番F(xiàn)存八篇二百五十章,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乃是談其清廉儉樸生活作風(fēng)的那些故事。
我們知道,晏子所在的春秋時代,貴族奢侈淫逸,腐化墮落。這位“矮子宰相”決計(jì)以身作則,糾正社會上的浮華風(fēng)氣。有一回,齊景公見晏嬰的住宅很差,要給他重新建房。晏子卻表示,舊房子是祖上傳下來的,而他的功業(yè)比不上祖先,對他來說,住這樣的房子已經(jīng)很慚愧了,哪敢再建新房呢?但景公決計(jì)改善晏子的居住條件,就趁他出使魯國的機(jī)會,拆毀了晏子鄰居的房舍,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相府”。晏子歸來,拒不搬遷,并令人拆去新房,恢復(fù)原貌。
此外,《禮記·檀弓》說晏嬰“一狐裘(穿)三十年”,《史記·管晏列傳》稱晏子“既相齊,食不重肉(不吃兩樣肉品),妾不衣帛(不穿絲綢的衣服)”,這在“鐘鳴鼎食”的貴族社會,實(shí)在是一道別樣的清麗風(fēng)景。
晏嬰的故事講到這里,筆者覺得,那位名叫杵臼的齊景公也是個有趣人物,他與晏嬰的關(guān)系也實(shí)在耐人尋味。話說有一天,他到晏嬰家里做客,見一老婦人忙前忙后,就問晏嬰:“這是你的妻子嗎?”晏嬰說:“是的。”景公大為驚詫,不禁感嘆:“真是又老又丑!”接著又說:“我有愛女,年輕漂亮,與你為妾如何?”晏嬰一聽大駭,避席而拜,鄭重回答:“正是這又老又丑之人,臣與她相濡以沫多年。想當(dāng)年,她也曾年輕漂亮啊!她將一生托付于我,我接受了,所以不敢再接受陛下的恩賜了?!?/span>
晏子對齊景公忠心耿耿,齊景公對晏嬰則特別倚重。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子卒,景公極為悲痛。據(jù)《晏子春秋·外篇第八》載:景公巡游淄地,途中聽到晏子死訊,急令御夫快馬加鞭,前往探視。他嫌駿馬跑得慢,竟下車徒步急趨;跑了一陣,意識到還是馬蹄更快,于是又乘馬車。后“伏尸而號”,悲愴地大喊:“子大夫日夜責(zé)(諫)寡人,寡人猶且淫泆而不收(斂),(致使)怨罪重積于百姓。今天降禍于齊,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百姓將誰告夫?”又有記載:晏子死,景公涕淚沾襟,將玉放到晏子身上。近臣章子勸諫說:“陛下這樣做不合禮儀?!辈涣暇肮蠛?“用什么'禮’?往昔我與晏夫子相處,他能在一天之內(nèi)三次指責(zé)我,讓我改正錯誤。而今誰還能像他那樣做呢?咳!我失去晏夫子,有什么'禮儀’可談的呢?”
這篇有關(guān)晏嬰的小文,到此似該收住了。但我還想提出一個問題。據(jù)《晏子春秋》說:晏子生活節(jié)儉,每餐僅“三弋、五卵,茗菜而已”。這里的“茗菜”,有人以為是用茶葉做成的“涼拌菜”;若如此,那晏嬰就是繼神農(nóng)氏之后,第二個有文字記載的“茶葉食用者”。因此許多弘揚(yáng)中華茶文化的書籍,就把晏嬰的名字赫然加于“茶圣”陸羽之前。當(dāng)然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說2500年前,齊地絕對沒有茶樹,即便有,也是稀罕貨,沒人舍得食用。究竟如何?還請方家賜教。
本文原載濰坊日報《北海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