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云南西雙版納、屏邊、河口、盈江、滄源等地有產(chǎn);從馬來半島至中南半島也有分布 生于海拔200-1 000米蔭濕的山坡或平壩低丘的雜木林中 種子含固體油,可作工業(yè)用油。 【《中國植物志》 第30(2)卷 (1979)】小喬木,高4-15米,胸徑10-25厘米;樹皮灰褐色,鱗片狀開裂,脫落; 分枝集生樹干頂端,平展而稍下垂,幼枝密被短的銹色星狀絨毛或近顆粒狀微柔毛,老時漸無毛,黃褐色至黑暗色,具縱紋。 葉膜質(zhì)至堅紙質(zhì),長圓形,披針形,倒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0-20(-28)厘米,寬2-4(-7)厘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表面具光澤,灰綠色,背面蒼白色,無毛,有時沿中肋和側脈被細小的星狀或近糠粃狀微柔毛;側脈(12-)15-18對,第三次小脈幾平行,互相網(wǎng)結。 雄花(2-)6-9,簇生于長3-6毫米的瘤狀總梗,成假傘形花序,腋生;花梗細長,約為總梗的2倍;花蕾扁球形,徑約3-5毫米,外面密被銹色短絨毛;花被裂片3;花藥10-16枚,無柄;小苞片著生于花梗的中部以上至近花被基部; 雌花序假傘形,總梗長0.5-1厘米;花長卵珠形,長約4毫米,幾與花梗等長;小苞片著生于花梗的中部以上,密被銹色短柔毛;花柱長約1.5毫米,柱頭2裂無毛,子房密被銹色微柔毛,老時漸疏甚而脫落。 果通常單生,下垂,卵珠形至近圓球形,長1.8-3.2厘米,直徑1.5-2.5厘米,幼時被絲狀絨毛,后漸無毛或被銹色星狀顆粒狀微柔毛,頂端有時偏斜凸起,基部具宿存的環(huán)狀花被管基;果皮厚約1-2毫米;假種皮深紅色,完全包被種子或僅頂端微撕裂; 種子卵球形至近球形,長1.6-2(-2.6)厘米,直徑1.2-2厘米;種皮薄,脆殼質(zhì),外面光滑,干時紫色或紫褐色,自疤痕向上伸出多條不規(guī)則的縱紋。 花期在低海拔地區(qū)為12月至翌年3月,果期7-9月;在高海拔地區(qū)為7-9月花果同時并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