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04年之前即有“中國紅十字會”之稱1904年(光緒三十年)3月10日,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標志著中國紅十字會誕生。但“中國紅十字會”的稱謂,在此之前就已經存在。 1898年8月26日,《申報》曾刊登《中國始創(chuàng)治修醫(yī)學堂招考生徒兼創(chuàng)中國待成紅十字會衛(wèi)生學報》的廣告,稱中國雖然出現(xiàn)很多大中小學堂,但缺少醫(yī)學堂,因而創(chuàng)設治修醫(yī)學堂,培養(yǎng)醫(yī)療衛(wèi)生與救護人才。又鑒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各國紅十字會咸來救治陣傷兵士,堂堂中國仰面求人,有志者引以為恥”,因此擬聯(lián)合各省“善人醫(yī)士,創(chuàng)成中國紅十字會”。這說明,中國紅十字會的稱謂,至遲在1898年8月就已經出現(xiàn)在報端。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為救助北方落難同胞,上海著名紳商、慈善家陸樹藩等,于當年9月在滬發(fā)起成立了“中國救濟善會”,聲明遵循“外國紅十字會之例,為救各國難民及受傷兵士起見”。同時,按照國際慣例,照會駐滬各國領事,得到認可,領有護照,受交戰(zhàn)各方的保護。在救護行動中,不僅嚴格遵照國際紅十字會的基本精神行事,而且使用了“中國紅十字會”的稱謂。據(jù)報道,“凡善會執(zhí)事之人,登列名冊,衣上有紅十字記號,洋文寫明'中國紅十字會’執(zhí)事人字樣,外人不得仿照”。救助行動行將結束之時,陸樹藩還起草了“籌創(chuàng)中國紅十字會啟”,擬“籌辦紅十字會,以垂永久”。雖然沒能如愿,但“中國紅十字會”的稱謂,已漸漸廣為人知。 二、并行不悖:“上海萬國紅十字會”與“中國紅十字會”1904年3月10日,為援救遭受日俄戰(zhàn)爭蹂躪的東北難胞,在沈敦和、李提摩太等慈善家奔走呼吁下,中、英、法、德、美五國駐滬代表在上海集會,發(fā)起成立上海萬國紅十字支會(“萬國”,即國際之意,“支會”,即分會,以與瑞士總會相區(qū)別)。17日,正式定名為“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雖然是五國合辦,但因“在中國地方創(chuàng)始承辦,中國遂永有紅十字會主權”。中國紅十字會由此誕生。 顯然,“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是“合辦”時期規(guī)范的稱謂,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紅十字會”這一稱謂的銷聲匿跡。 創(chuàng)建獨立自主的中國紅十字會,一直是中國有識之士的夙愿。因日俄戰(zhàn)爭事起突然,“倉猝不能成立”中國自己的紅十字會,只能臨時抱佛腳,“故用萬國紅十字會之名義”。1904年6月13日,呂海寰、盛宣懷、吳重熹在致袁世凱電文稱,將從政府所給帑銀10萬兩中,撥出5萬兩,作為“開辦中國紅十字會經費”。同時,囑沈敦和、任錫汾、施則敬等起草《中國紅十字會章程》。7月12日制定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暫行簡明章程》中稱:“至中國紅十字會章程,應由華董另擬,呈候咨部核奏,請旨飭行,合并聲明?!边@個“合并聲明”,毫無疑問,意在說明五國合辦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同時創(chuàng)建中國紅十字會的事實,不然,“另擬”《中國紅十字會章程》,豈非多此一舉?在紅會歷史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本會成績昭著,中外同稱,政府特發(fā)帑銀十萬兩,以為補助,并特派駐英公使張德彝到瑞士,加盟于日來弗條約,本會至此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瘪v英公使張德彝受命赴瑞士“補簽”《日內瓦公約》是1904年6月29日之事,雖然沒有足夠證據(jù)表明“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改名“中國紅十字會”,但在與日、俄交涉中,使用中國紅十字會名號普遍而尋常,如:“俄使稱中國紅十字會在遼西所設醫(yī)局,切勿用外國人”;日人小田切“來信言日前承面商上海中國紅十字會,欲在滿洲救護難民之事”;“復小田切信言,接奉來函,貴國于中國紅十字會未能慨然允許,甚為悵然”,如此等等。作為經辦人的盛宣懷1911年10月25日在追溯紅十字會源流時也說,日俄戰(zhàn)爭期間,“臣正在滬選舉董事,設立中國紅十字會,邀集中西紳商,募捐籌款,并欽奉懿旨,頒發(fā)帑項十萬兩,飭令遴派員紳,赴東三省,將戰(zhàn)地被難人民救援出險,分別資遣留養(yǎng)。”這里,盛宣懷所用名稱為“中國紅十字會”,而非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在民間,同樣有以“中國紅十字會”為稱者,如1904年6月8日《申報》報道,“念中國紅十字會創(chuàng)辦伊始,爰將筵資洋一百元移助善舉為諸親友祝福等語?!蓖?月12日《申報》還報道了朱麗山用過生日收的禮金和準備請客的飯錢共一百元,進助中國紅十字會善舉”之事。甚至因上海電車屢釀傷人事故,1906年11月上海商會致函上海道臺,建議由中國紅十字會設立救傷所,以便救治,函稱:“妥定章程,并商中國紅十字會設立救傷所,實為德便也?!痹谶@里,中國紅十字會顯然是作為一個“實體”而存在的。 換言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某種程度上等同于中國紅十字會,至少這兩種稱謂可以并行不悖。 三、中國紅十字會的“自立”與“易名”流行的說法,1907年中國紅十字會改名“大清紅十字會”,這是一個誤解?!耙酌笔怯械?,但不是1907年,而是1910年。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的稱謂雖然經常見諸報端及外交文獻中,但囿(yòu,局限)于五國“合辦”,其“獨立性”未能彰顯,直到1907年合辦之局的終結。史料記載:“洎乎一千九百零四年創(chuàng)立之萬國紅十字會解散后,中國會員遂于上海開會,議決另行組織中國紅十字會,以為久遠之計。適商約大臣盛宣懷駐滬,遂公推為會長。一千九百零七年盛大臣(盛宣懷)將組織會務情形奏達朝廷,當奉諭旨,準照辦理,并派盛大臣為會長。其時本會并未請領敕旨書,亦未訂立規(guī)章,故其范圍未見推廣?!边@段史料來源于1912年中國紅十字會向在美國舉行的國際紅十字會第九次大會提交的《中國紅十字會中央部赴會報告》,抄件存于《呂海寰往來電函錄稿》,屬于追溯性質,但畢竟距離上海萬國紅十字會解散的時間不遠,記憶“失真”的概率極小,因此可信度高。它說明:(1)上海萬國紅十字會解散后,上海紳商舉行了專門會議,決定將已經存在的“中國紅十字會”正式化;(2)因盛宣懷恰巧在滬,遂公推為會長;(3)組織會務情形由盛宣懷上奏朝廷,也就是1907年7月21日呂海寰、盛宣懷聯(lián)銜上奏《瀝陳創(chuàng)辦紅十字會情形并請立案獎敘折》,希望能夠“立案”得到官方的批準;(4)因為沒有訂立規(guī)章,自立后的中國紅十字會影響范圍有限。不言而喻,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終結之時,也就是中國紅十字會“自立”之始。 《瀝陳創(chuàng)辦紅十字會情形并請立案獎敘折》所稱“今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毫無疑問是上海紳商為中國紅十字會“正式化”所舉行的專門會議,遺憾的是,具體時間不詳,在沒有確切的資料證實之前,我們不妨把1907年7月21日奏折上達之日作為中國紅十字會轉型走上自立之路的標志。不管怎么說,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成功轉型,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 既然走上“自立”之路,“中國紅十字會”作為被官方、民間廣泛認可的正式名稱而被接納,冠冕堂皇,沒有任何疑問。如1908年《申報》發(fā)布的《中國紅十字會招考醫(yī)學生廣告》、1910年《上海中國紅十字會醫(yī)學堂告白》《上海中國紅十字會醫(yī)學堂添招新生軍》等,就是很好的說明。不過這種局面,在盛宣懷被朝廷正式任命為會長后被打破。 1910年2月27日朝廷發(fā)布上諭“著派盛宣懷充紅十字會會長”。盛宣懷因此又成為政府任命的首任會長。 盛宣懷出任會長后,做出“易名”的驚人之舉,把中國紅十字會這一傳統(tǒng)名稱,改名為“大清紅十字會”。他為了迎合清政府,3月13日咨行禮部,以中國紅十字會系遵旨開辦,應行奏請?zhí)龛T“大清紅十字會”關防(相當于官方印鑒),以昭鄭重。4月30日,外務部咨復,告知“大清紅十字會”關防已繕模具奏。6月5日,“大清紅十字會”關防正式啟用。6月7日,盛宣懷以“欽命紅十字會會長”的名義,以關防啟用照會駐華各國公使、領事。延續(xù)多年的“中國紅十字會”由此改稱“大清紅十字會”。 四、回歸“中國紅十字會”1911年5月20日,盛宣懷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定《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出賣路權,激起民憤,釀成洶涌澎湃的“鐵路風潮”。由此引發(fā)辛亥革命的風起云涌。陷于內外交困中的清政府視盛宣懷為罪魁禍首,10月26日發(fā)布上諭,以“盛宣懷受國厚恩,竟敢違法行私,貽誤大局”,革去包括大清紅十字會會長在內的所有職務,“永不敘用”。 10月24日,也就是盛宣懷被罷免的前二天,沈敦和拋開大清紅十字會,重新回歸“中國紅十字會”的傳統(tǒng)稱謂,在上海發(fā)起成立“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不分敵我,以中立的立場,開展辛亥戰(zhàn)事的救援行動。 11月13日,也就是盛宣懷被罷免的第18天后,清廷頒發(fā)諭旨,“命前外務部尚書呂海寰充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蓖瑯臃艞壛恕按笄寮t十字會”的名稱,重新回歸“中國紅十字會”。這一“正名”,實際上等于對沈敦和此前拋棄欽定的“大清紅十字會”另行組織“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這一既成事實的承認,同時又可以名正言順地對“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施加影響。盡管清政府否定自我的“正名”有其居心,但有利于紅會內部關系的調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翻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整個民國時期,雖然在名稱上存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與“中國紅十字會”之間的反復,但1932年12月6日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管理條例》,1933年6月3日行政院長汪兆銘、內政部長黃紹竑、外交部長羅文干、軍政部長何應欽、海軍部長陳紹寬聯(lián)銜以訓令的形式頒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管理條例施行細則》,之后“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成為規(guī)范的主流稱謂。12月7日,中國紅十字會于上海正式啟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關防。盡管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章程》中有“定名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簡稱中國紅十字會”之規(guī)定,“中國紅十字會”的名稱仍在延續(xù),但已經不是官方稱謂。 1950年8月2日至3日,中國紅十字會協(xié)商改組會議在北京召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紅十字會會章》,9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公布?!吨袊t十字會會章》,共六章25條,對中國紅十字會的名稱、性質、宗旨、任務、標志、會址、職權、責任、分會設置等做了明確規(guī)定。其中第一條明確“本會定名為中國紅十字會”。自此,“中國紅十字會”作為規(guī)范的稱謂,一直延續(xù)至今。 這一名稱的演變,是中國紅十字會風雨歷程的寫照,跌宕起伏中折射出中國紅十字事業(yè)發(fā)展的坎坷和不平凡。 作者簡介: 池子華,1961年生,安徽渦陽人。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研究所所長,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出版著作《中國近代流民》《曾國藩傳》《張樂行評傳》《晚清梟雄苗沛霖》《中國流民史:近代卷》《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紅十字與近代中國》等20多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