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正定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曾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其中隆興寺,氣勢宏偉,保存完好,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聲譽。 隆興寺作為河朔名寺,歷經(jīng)千年,經(jīng)過歷史上的三次大規(guī)模滅佛運動得幸保存下來,見證了唐宋至民國時期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發(fā)展變化,被贊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 民國初年隆興寺舊影 正定的歷史人文底蘊在“隆興寺”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xiàn)。著名古建學(xué)者、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在不同年代曾多次造訪,稱之為“京外名剎之首”。 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調(diào)查紀略》中所繪 隆興寺平面示意圖 隆興寺始建于隋朝,時稱“龍藏寺”,唐朝改名為" 龍興寺",至宋朝時落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之后歷經(jīng)多次修葺,直至清朝康熙年間,形成了東、中、西三路并舉的建筑格局,規(guī)制日益完善,達到鼎盛時期。隆興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備受歷代帝王的青睞,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慈禧都曾巡幸駐駕,拈香禮佛。 隆興寺坐北朝南,按三路建制,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條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cè)。寺前迎門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經(jīng)三路三孔石橋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zhuǎn)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以及從崇因寺移來的毗盧殿等。 千年古剎正定隆興寺,藏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 1.中國現(xiàn)存古代建筑中的藝臻極品摩尼殿 2. 中國孤例五彩懸塑倒坐自在觀音像 3. 中國最古老、最大的轉(zhuǎn)輪藏 4. 古代銅鑄佛像中最高大的觀世音像 5. 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6.“第一隋碑”龍藏寺碑,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楷書碑刻 長按二維碼,走進隆興寺 隆興寺以天王殿為大門而沒有建造“山門”,前面僅有一座宏偉壯觀的琉璃雙龍照壁。 繞過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單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 ![]() 中有圓拱形大門,門上部橫嵌著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兼有山門作用。 ![]() ![]() ![]() ![]() 穿過天王殿,經(jīng)過茂密柏樹的過道,迎面是大覺六師殿遺址。 ![]() ![]() 它修建于宋神宗元豐年間,已經(jīng)毀于戰(zhàn)火,只留下碩大的臺基。臺基為上下兩層,全用巨大的條石筑成,可見六師殿規(guī)模宏大。 ![]() ![]() 該殿是寺院的主殿,相當(dāng)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千年古寺,沒有主殿,確實是一種缺憾。 ![]() 大覺六師殿遺址北側(cè)便是始建于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的摩尼殿了。摩尼是梵語,意為珠、寶,摩尼殿取其去濁取清、脫離塵垢、證得清靜之意。 ![]() ![]() 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七間,結(jié)構(gòu)十分奇特,屬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十字形布局。 ![]() ![]() 重檐歇山屋頂,綠琉璃瓦覆頂,與一般重檐建筑不同處是把外墻砌到副階檐下,另在副階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頂抱廈,宋代稱“龜頭屋”。 ![]() ![]() 梁思成先生第一次來到隆興寺看到摩尼殿的建筑格局,驚嘆“只在宋畫里見過”,在他的著述和教學(xué)中將摩尼殿作為實物中罕見珍例,列入《歷代木構(gòu)殿堂外觀演變圖》。 ![]() ![]() 摩尼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佛,正中佛壇上塑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難、迦葉像,其中一佛二弟子像為宋代原塑。 ![]() ![]() 東西兩側(cè)及大殿四周,除內(nèi)槽東、西扇面墻內(nèi)壁的“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為清代繪制外,其余皆繪有明代成化年間所繪的壁畫。題材內(nèi)容為佛傳故事,場面宏大,色彩艷麗,線條流暢。 ![]() ![]() 東面墻上的鬼子母神非常動人。鬼母神情異常慈愛,輕撫鬼子的手甚至讓人感到一種縱容:為了你做什么都可以。整幅畫不見佛性,充盈著人間才有的溫度。 佛教故事說,古代王舍城有佛出世,舉行慶賀會。五百人在赴會途中遇一懷孕女子。女子隨行,不料中途流產(chǎn),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女子發(fā)下毒誓,來生要投生王舍城,食盡城中小兒。后來她果然應(yīng)誓,投生王舍城后生下五百兒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兒食之。釋迦聞之此事,逐趁其外出之際,藏匿她其中一名兒女。鬼子母回來后遍尋不獲,最后只好求助釋迦。釋迦勸她將心比心,果然勸化鬼子母,令其頓悟前非,成為護法諸天之一。 ![]() ![]() 摩尼殿北壁的明代嘉靖年間重塑的通壁懸塑“五彩倒坐觀音”又是寺中一絕?!暗棺笔侵赣^世音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整面壁上儼然是一個極樂的世界:在一大片彩色懸雕上,模擬了大海以及海中的普陀仙山,上有修行的凡人,仙人和鳥獸羅列其間。山石突兀起伏,祥云繚繞其間,泉水噴涌,碧波鱗鱗。人物多樣,山中靜修的羅漢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風(fēng)姿,色彩鮮艷,光彩照人。 ![]() ![]() 最令人仰嘆的則是正中的觀音菩薩像,頭戴寶冠,身披瓔珞,面目清秀,微露笑意,稍微下視的眼睛正好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相交,設(shè)計十分獨到。 ![]() ![]() 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一腳踏蓮,一腳踞起,兩手自然撫膝,右手搭于左腕自然撫著右膝。頭微右側(cè),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表情閑適安逸、優(yōu)柔端莊,美感無限。 ![]() ![]() 這是一副完全人格化了的儀表,令人嘆為觀止。魯迅先生一直將倒坐觀音的照片放在書桌上,稱之為“東方美神”。 ![]() ![]() 從摩尼殿北門出來,走上甬道。 ![]() ![]() 兩側(cè)各有一株壽齡一千六百余年的槐樹,一為龍槐,一為鳳槐,甬道盡頭是戒壇?,F(xiàn)存戒壇為明清建筑,其位置原為隋代恒州龍藏寺舍利塔的舊址。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余兩處分別在北京戒臺寺和五臺山清涼寺。 ![]() ![]() 戒壇內(nèi)現(xiàn)存的明代雙面佛有明初永宣造像的風(fēng)格,背身相連,相背而坐,面南的為阿彌陀佛,面北的為藥師佛,是深受藏密風(fēng)格影響的銅造像。 ![]() ![]() 一般寺院的戒壇上多供奉釋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優(yōu)婆離。因優(yōu)婆離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壇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興寺戒壇上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及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這在全國也不多見。 ![]() ![]() 另外,這尊雙面銅佛像具有明顯的明朝中期宮廷造像的風(fēng)格,在民間極為罕見。 ![]() ![]() ![]() 大悲閣舊名“佛香閣”、”天寧觀音閣”, 始建于968-976年(宋初開寶年間),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 ![]() 民國初年頂部完全坍塌的佛香閣 ![]() ![]() 民國年間佛香閣尚未完全坍塌時所存部分影塑 坐落在中軸線后部,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五重檐三層樓閣。 ![]() ![]() 大悲閣內(nèi)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高21.3米,被稱為"正定大菩薩",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并稱為"河北四寶",這是中國保存最高大的古代銅鑄佛教造像。 ![]() ![]() 佛像是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各臂分持日月、凈瓶、寶塔、金剛、寶劍等,可惜兩側(cè)40雙銅手臂均被毀,已改為木制,僅前胸兩臂為原鑄。 ![]() ![]() ![]() 觀音像神態(tài)自若,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線條細膩,頗具宋代藝術(shù)風(fēng)格。 ![]() 佛像腳下的石制須彌座同樣是北宋原物,十分精美,值得細看。 ![]() ![]() 基座為折角多邊形,上枋上是曼妙的飛天和飄逸的妙音鳥,束腰處大量嫵媚的樂伎,特別是伎樂雕刻,真是可愛,沒有宗教感,完全是世俗模樣。 由于在室內(nèi),避免了風(fēng)雨的侵蝕,保存大多完好。 ![]() ![]() ![]() 大悲閣前是西側(cè)的轉(zhuǎn)輪藏和東側(cè)的慈氏閣,好似一對護法,守衛(wèi)著那主殿中的觀音。 ![]() ![]() 轉(zhuǎn)輪藏閣(藏經(jīng)樓),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平面近似方形。閣內(nèi)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zhuǎn)輪藏”(即轉(zhuǎn)動的藏經(jīng)櫥)。 ![]() ![]() ![]() 中間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其梁架結(jié)構(gòu),作出由下檐斗拱彎曲向上與承重梁銜接的彎梁,上層梁則有大斜柱(叉手)的應(yīng)用,是早期木構(gòu)建筑中的杰作。 ![]() ![]() 轉(zhuǎn)輪藏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shè)一根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zhuǎn)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 ![]() ![]() ![]() ![]() 轉(zhuǎn)輪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體量最大的一個。 ![]() 慈氏閣與轉(zhuǎn)輪藏閣大體相似,閣內(nèi)采用永定柱造和減柱造的做法,特別是檐墻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國內(nèi)保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慈氏是梵語彌勒的意譯,所以慈氏閣就是供奉彌勒的殿閣。 ![]() ![]() 閣內(nèi)二米高的須彌座上,立有一木雕彌勒佛像,獨木雕刻,足踏蓮花,背光呈寶瓶狀,內(nèi)卷草紋,四周火焰,施彩異常鮮艷明麗,是宋代遺物。 天王殿、摩尼殿、轉(zhuǎn)輪藏閣、慈氏閣是寺內(nèi)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宋代結(jié)構(gòu)風(fēng)格的殿宇。 ![]() ![]() ![]() 大悲閣后是彌陀殿。 ![]() ![]() ![]() 彌陀殿再往后就是毗盧殿了。毗盧殿原先是正定崇因寺的主殿,建于明萬歷年間,1959年遷建到了這里。 ![]() ![]() 殿內(nèi)正中供奉一尊銅鑄毗盧佛像,是明代萬歷皇帝與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芭R”是梵文“毗盧遮那”之略稱,意思是“光明遍照”。 ![]() ![]() 毗盧佛是釋迦牟尼得法身佛,三層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一座式小佛,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另有三層四面佛,共計12尊,每尊毗盧佛都頭戴五佛冠,整尊佛像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有極高的歷史科學(xué)藝術(shù)價值,堪稱海內(nèi)外孤例。 ![]() ![]() ![]() 在隆興寺內(nèi),還保存有隋唐以及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四十多通。 ![]() ![]() ![]() 其中以隋朝時期的龍藏寺碑最為著名,有"隋碑第一"“楷書之祖”之稱,其碑文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過渡時期的代表作。 ![]() ![]() 龍藏寺碑是586年(隋開皇六年)創(chuàng)建龍藏寺時所立,碑額題“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15字。 ![]() ![]() 碑文為開府長史兼行參軍張士禮撰文,無書寫入姓名。書體結(jié)構(gòu)樸拙,楷中留隸,方正有致。 ![]() ![]() ![]() 另還有康、乾御碑亭兩座,立于慈氏閣和轉(zhuǎn)輪藏閣中間。 ![]() ![]() 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于此駐駕,拈香禮佛,以祈皇圖永固。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至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至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兩度奉敕大修,并于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在西側(cè)增建帝王行宮、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行宮三路并舉的建筑格局,達到了鼎盛時期。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賜額“隆興寺”,并被譽為“海內(nèi)寶剎第一名區(qū)”。 ![]() 毗盧殿后還有個小園林,把正定其他地方一些零散文物都搬到了這里。 ![]() ![]() ![]() ![]() 假山上可以俯瞰隆興寺。 ![]() ![]() 明代風(fēng)格的牌坊"三世中丞"坊。據(jù)《正定縣志》記載,原位于陽和樓南側(cè),跨街而立,是由真定府知府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許瓚、許金、許守謙祖、父、子三人立的功德坊,老百姓都俗稱"許家牌坊"。 ![]() ![]() 龍泉井亭是明代建筑,亭內(nèi)有一口八角琉璃井,周圍一些磚雕琉璃菩薩、伎樂像。 ![]() ![]() 在園林里面還有個梁思成紀念館,時間緊,未入內(nèi)。 ![]() ![]() ![]() 完全被隆興寺的氣勢所震懾,不是那香火的氳氤,而是那神采,那籠罩在冬日暖陽下隆興寺的千年神采。 日頭西斜,我?guī)е巧形葱褋淼男臅簞e隆興寺。這一下午,太是匆匆,我在匆匆中迷醉,我在迷醉中匆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