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公務(wù)員考試,考中的都是國家干部。 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后,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qū)。 狀元是對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第一名的稱呼,但狀元本身不是一個官職,自然沒有品級,需要授官以后,才能確定品級,而狀元授官的品級,在不同朝代并不相同。 ![]() 唐朝,進士不容易,想做官,還得再考試科舉制度雖然發(fā)源于隋朝,但當時影響力不大,到了唐朝才開始大行其道。為了打擊門閥貴族,唐朝面向普通士族百姓,大開科舉之門,使得豪門以外的大量優(yōu)秀人才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極大影響了唐朝的政治力量構(gòu)成,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被徹底摧毀。 唐朝科舉繁多,以進士科為貴,但凡中了進士,稱“進士及第”,仕途前景看好。 不過,唐朝的讀書人進士及第后還不能直接做官,必須等待有官職空缺,通過吏部組織的選試(又名釋褐試),考試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職,即便是第一名也不例外。 遺憾的是,唐代的官職空缺并不很多,即便有了空缺,也是僧多粥少,所以難免出現(xiàn)等待空缺或者參加吏部選試不合格的情況。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jié)度使那里當幕僚,受到節(jié)度使的器重,再由節(jié)度使向朝廷申請,才能得到正式官職。 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后,以博學宏詞,被授予集賢殿正字,這是一個只有從九品的低級官職,而韓愈在考中進士后,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jié)度使的幕僚,后來才踏進官場。 ![]() 宋朝,大開科舉門,進士待遇好,前途似錦宋承唐制,將科舉制度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宋代崇文抑武,大力提高文官地位,集中體現(xiàn)在科舉制度上。 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宋代對科舉制度進行大幅改革,一是降低門檻,不管什么階層,只要沒犯過事,都可以參加科舉;二是擴招,大規(guī)模增加科舉錄取名額,一次科舉錄取上千人;二是提高進士待遇,集中體現(xiàn)在進士及第后授官制度上。 太平興國二年,趙光義繼位后第一次開科舉,一下子錄取了進士、諸科、特奏名等500人,而且規(guī)定不用參加考試,就可以直接授官,而且給進士授官時,大幅度提高初次授官的品級。 其中,一、二等為進士及第,授“將作監(jiān)丞(從六品)、大理評事(正八品),實際職務(wù)是“通判諸州”,也就是帶著京官的頭銜,安排到地方州擔任通判,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市長;同出身進士和諸科,授“判司簿尉”,相當于州的中層干部,以及縣令、主簿等職務(wù),級別從八品到從九品不等。 也就是說,宋朝進士授官級別最低也是從九品,跟唐朝狀元初次授官品級相當。 ![]() 明清,科舉達到巔峰,進士及第,前途無憂明清是科舉的巔峰期,各項制度完全成熟,基本形成了三年一開科的慣例。 明清官場視科舉出身為正途,其他方式入仕做官的,被視為是雜流,進士的地位和待遇達到史無前例的地步。排名第一的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編修(正七品),二甲、三甲的其他優(yōu)秀進士經(jīng)考試合格,可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三年考核期滿后,分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 庶吉士出身的人在明清時期號稱“儲相”,意思是宰相的儲備人選,一入政壇,升遷很快,后來更是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的慣例,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都是庶吉士出身。 ![]() 綜上所述,古代科舉的狀元只是殿試第一名,本身不是官職,無所謂品級,只有被授予正式官職才有了品級,而每個朝代狀元所授品級不同,最高一般為從六品,這個起點已經(jīng)非常之高,只要不出以外,他們的前途一片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