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果被我媽不幸言中,我真的從小到大被同齡人嘲笑欺負,起各種侮辱性的外號,我媽也兩手一攤表示沒辦法:誰讓你就是那么貪吃愛宅瘦不下來呢?我說了多少遍你也不聽??!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之所以被欺負都是我自己的錯誤,是因為我改不掉我的缺點,所以被嘲笑被貶低也是應(yīng)該的。 直到我長大成年,有了更多的生活經(jīng)歷,我才突然發(fā)現(xiàn)邏輯完全不是這樣的,被霸凌的原因根本不是你的“缺點或缺陷”,而主要在“氣勢”上。氣勢足了,有多少缺點都無所謂,甚至還會成為一種別樣的酷炫??扇绻麣鈩萆咸?,那你什么特質(zhì)都會被拿來作為攻擊的理由,大胖子瘦麻桿矮矬子傻大個,人類語言如此豐富多樣,總會有一款侮辱適合你。
可如果不改,那毛病明晃晃的擺在那兒,不是就會引人注意招人嘲笑嘛? 但問題是,是人誰還沒個把毛病呢?為啥就對孩子要求那么高?非要他完美呢? 其實孩子本身有什么特點,導(dǎo)致引人注目或招人嘲笑本身都不要緊,要緊的是孩子第一次面對這些注目和嘲笑的應(yīng)對,如果他心里有自信,應(yīng)對得比較有氣勢,讓對方碰個釘子,發(fā)現(xiàn)小丑反而是自己,那么這種嘲笑也就僅此一次。但如果孩子本來就心虛敏感,一被笑就表現(xiàn)出很崩潰很受傷,就會正中對方下懷:挖,戳到痛處了,原來他隨便一說就會哭,太有意思了!那么接下來,連續(xù)的、有針對性地嘲笑乃至進一步的霸凌就會隨之而來,甚至?xí)鞑コ扇后w性的,到那個程度無論再做什么都很難扭轉(zhuǎn)這個霸凌氛圍了。 所以,霸凌者有意無意地嘲笑一個孩子,可以說是一種試探性的冒犯,看看對方是不是軟弱,所以頭幾次的應(yīng)對非常重要的,無論對方是惡意嘲笑還是善意的玩笑,只要孩子感覺糟糕,都應(yīng)該認真對待。所以如果孩子回家哭訴有小朋友笑話他,我們當父母的不要不當回事,隨便安慰幾句打發(fā)了事。孩子表現(xiàn)出受傷是對我們的求助,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好好和孩子談一談,讓孩子對被嘲笑這類的事情有所準備,從而不會遭到進一步的霸凌。 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shè) 孩子因為嘲笑而難過,我們先要讓孩子解開心結(jié),讓他不要對嘲笑耿耿于懷,在安慰他等他平靜下來之后,可以和他好好談一談,讓孩子充分認識到以下兩點: 1,你現(xiàn)在的樣子很好,只是和別人不太一樣而已,不一樣不是錯誤。 2,就算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那也是你自己的事,別人沒資格說你。 當然,我們和孩子說的話,要淺顯易懂,只說道理他可能不太明白,所以最好是舉例說明,舉自己的例子,或者舉孩子熟悉的人的例子都可以。 譬如,孩子因為胖被嘲笑,就可以這么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不一樣的人,有些人瘦自然也有些人胖,胖一點也不是犯錯啊,你看媽媽就挺胖的,你會因為這個討厭媽媽嗎?不會對不對?那其他人應(yīng)該因為媽媽胖而討厭媽媽嗎?也不應(yīng)該對不對?所以你胖不胖是你自己的事情,別人用這個來笑話你是他的錯,是他不禮貌而且很壞,因為傷害別人而感到開心,就這種人的話我們還要聽嘛?那就不聽他的,把他的話當個屁,噗~~~放掉就好啦! 一般說到這里,孩子就會卸下負擔,心情變輕松了,接下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下次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 這個一般要先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他想采取什么策略,有的孩子比較溫和保守,更傾向于消極應(yīng)對,有些孩子氣性比較大,可能覺得懟回去更舒服。這兩種方式?jīng)]有孰優(yōu)孰劣,只要表達出自己對嘲笑的強硬態(tài)度就好,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盡量想,將相關(guān)的方式羅列出來,讓孩子選擇一種自己最適合最舒服的做法。 防守策略 防守策略不需要說話,但需要表情到位 1,自然地跟著笑一下,然后不受影響該干嘛干嘛。不過這個笑容要足夠自信坦誠,不能是討好心虛的笑容。大概是“我知道你在貶低我,但是我內(nèi)心毫無波瀾,甚至有點想笑”這么一種感覺。
3,面無表情地翻對方個白眼,好像他說了什么很白癡的話(大概是流川楓看櫻木的眼神) 以上策略有一個前提,就是要表現(xiàn)得夠冷靜夠酷,無論內(nèi)心多生氣至少表面不能崩潰,越是不動氣才說明你真的不在乎,對方的精神攻擊就越是無效。 反擊策略 反擊就得說話攻擊對方了,可以說得不復(fù)雜,但氣勢一定要足,聲音要大一點: 1,關(guān)你屁事?。∮胁?! 2,瘋了吧,有什么好笑的! 3,切,什么都不懂,還傻笑呢! 4,我媽媽說沒禮貌的壞孩子才會這樣笑別人! 反擊的重點在于,避免去反駁和爭執(zhí)對方嘲笑自己的點,而是要攻擊他的行為,指出對方剛才做了一件很傻很差勁兒很無聊的事兒。這樣就等于嘲笑了嘲笑本身,對方就很難短時間內(nèi)做出反應(yīng),尷尬的就是他了。 無論是挑哪種策略,都要在家演練一下,到時候才能發(fā)揮好。 當然以上都是針對嘲笑者是孩子不太在意的路人,可以撕破臉鬧掰的情況下,但如果是孩子很看重的朋友嘲笑他讓他不舒服,想維護關(guān)系,就不好直接懟回去,這種情況我們要鼓勵孩子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XX你這樣說,我很難過,我會覺得你討厭我,你能不能不要這樣說了? 還和孩子說明,友誼的原則不是討好,越是要好的朋友,越是不能互相傷害,就算開玩笑也要在雙方都不介意的情況下。如果你不喜歡對方開這種玩笑,就要及時說出來,如果你不說,對方會繼續(xù)做出讓你不喜歡的事情,所謂朋友是要兩個人都很開心,如果只有一個人開心就不叫朋友。 說了這很多應(yīng)對嘲笑的技巧,感覺就是一種死鴨子嘴硬不許別人說自己有缺點的感覺。 不過客觀的說,確實是這個原則,就算心里承認那表面也不能承認,一承認氣勢上就輸了,就會讓找尋弱者的壞孩子有機可乘。 那可能有很多父母會問,那這是不是鼓勵孩子破罐子破摔,有缺點也不改了呢? 當然可以改缺點,只不過要將改缺點和拒絕嘲笑這兩件事分開。 我們可以找別的時間問孩子,你要不要改變你的某些習(xí)慣?如果孩子想要改,就盡力幫助他,如果孩子不想,也可以盡量說服他,但最后還是要尊重他的選擇,但無論怎樣說服,都千萬不要拿“改不好別人會嘲笑你”去刺激他。 因為改缺點就應(yīng)該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別人的評價。 雖然看上去是一個行為,但是“為自己”和'為別人'兩種不同的驅(qū)動力帶來的心理感受卻是天差地別: 為自己而改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決定適合自己的步調(diào)和節(jié)奏,還可以決定自己可以改到一種什么程度,這樣每改變一點就覺得自己更棒棒。 但如果是為別人的評價而改,那就全都照著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是那很可能并不符合孩子本身的情況,又容易導(dǎo)致急于求成,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就算最終歷盡艱辛地“改好了”,也是以孩子討厭自我為代價,因為他會認為真正的自己很糟糕,需去扮演別人認同的“另外一個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種想法本身就是自卑,會更容易被霸凌。 雖然說“知恥而后勇”也是一種動力,但是對于自我認同還沒有成型的小孩子來說,知道太多羞恥是會從根本上影響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的,還是一定避免用這招。 說了這么多對外策略,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當父母的自己不要嘲笑孩子缺點,更不要看孩子因為嘲笑臉色差,就批評孩子太敏感,開不起玩笑。只要孩子在意,就要尊重他的感受,好好和他道歉。父母是孩子面對世界的鏡像,只要我們能夠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孩子自然就有勇氣有底氣面對外界對他的攻擊。 最后,愿每個孩子都挺起胸膛做人,從小懂得拒絕PUA,不怕被嘲笑。 |
|
來自: 逸星erqovpj8bo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