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女殺夫 ,簡單案件,滿朝大臣卻為此爭論長達十七年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登州有位農(nóng)家少女阿云,由于父親早逝,母親也于去年病逝,一下子便失去了生活來源。于是,在其母親去世后不久,阿云便被許給了一戶韋姓人家,雙方已經(jīng)完成了定親程序,只等著迎娶過門了。 然而,阿云這位未婚夫長相卻奇丑無比,阿云得知之后極為不滿,但婚期已定,她也無可奈何。為了擺脫這樁婚姻,阿云便想將未婚夫殺死。一天,她趁未婚夫熟睡之際,用刀連砍十多刀,但不知是力氣太小還是太過緊張,結(jié)果造成“十余創(chuàng),不能殺”,只是“斷其一指”。眼看未婚夫疼醒,阿云連忙逃走,而其未婚夫則報了官。 此案審理過程并不復雜,阿云很快便被作為懷疑對象被帶上公堂,而阿云或許是做賊心虛,不等官府認真潘偉,便將事情的前因后果如實招供。于是,知縣便按照宋律,以“謀殺親夫”之罪判處死刑,并結(jié)案上報。 時任登州知州的許遵接到上報后,卻認為阿云與韋氏訂婚時,正在為其母服喪期間,因而這樁婚姻按律是違法的,因此不能按照謀殺親夫的重罪論處,而應該以普通謀殺罪定罪,因殺人未死,故而可以免去一死。 許遵改判 案件呈送大理寺后,大理寺卻推翻了許遵的判決,而是以“違律為婚,謀殺親夫”為名,判處其絞刑,而審刑院也同意大理寺的判決。許遵對此不服,再次上奏認為:阿云在被官府傳喚時,剛開始接受詢問,便將案件經(jīng)過全部交代,因此應該認定其有“自首”情節(jié),按照'按問欲舉’條例,應該對其減二等論罪。 宋神宗見雙方意見不統(tǒng)一,于是將該案移交刑部審理,刑部官員認為許遵為阿云開脫的理由十分荒唐,大理寺的審判是符合律法規(guī)定的,因而再度擬定死刑,并回奏神宗。而宋神宗卻覺得阿云怪可憐的,法理不外乎人情,因而特意下詔,允許其納財贖罪。 宋神宗 此案過后不久,許遵升任大理寺卿,然而御史臺的官員卻上書彈劾許遵,認為許遵在阿云案中“議法不當”,根本不應該擔任大理寺卿。許遵則反駁道,“刑部和大理寺對阿云案的判決本就不對,阿云之罪完全符合寬免罪行的條件,如果按照大理寺的判決,就會徹底杜絕犯人自首的渠道,也違反了'罪疑惟輕’的古訓?!?/p> 御史臺官員得知許遵的言論后,再度指責許遵“妄法”,并請朝廷將案件發(fā)給翰林學士們討論。宋神宗于是便將此案移交給翰林學士司馬光和王安石共同討論。 王安石影視形象 然而,王安石和司馬光在了解了案件經(jīng)過之后,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jié)論,司馬光依據(jù)《宋刑統(tǒng)》“(殺人時)於人有損傷,不在自首之例”之條例,認為阿云不能算作自首,因而支持刑部的死罪判罰;王安石則依據(jù)當年七月宋神宗的詔令“謀殺已傷,按問欲舉,自首,從謀殺減二等論”,認為阿云完全符合自首情節(jié),因而支持許遵的減罪判罰。 王安石和司馬光相持不下,只得各自上奏。宋神宗見雙方始終無法達成統(tǒng)一,于是下令朝臣公議,結(jié)果翰林學士呂公著、韓維、知制誥錢公輔等人皆支持王安石的意見,而御史臺、刑部官員則支持司馬光的意見。一時間“廷論紛然”,“反覆論難,久之不決”。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其實已經(jīng)超出了案件本身的討論范圍,變成了慎刑派和重刑派之爭。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均認為應該“用重典以救時弊”,因而推崇重刑治國,各級官員在執(zhí)行法律時,多以從嚴、從重、從快為標準。因此,《宋刑統(tǒng)》雖基本沿用《唐律》,但在執(zhí)行力度上,卻要嚴厲的多,這是符合北宋初年天下大勢的。而隨著政治社會的逐步穩(wěn)定,重刑治國思想顯然不再符合社會發(fā)展,因而很多大臣便希望將“罪疑惟輕”當成斷獄和立法的普遍準則,而不再是法外施恩的臨時舉措,因而形成了慎刑派。而重刑派則認為應該遵從祖訓和舊例,對犯罪行為保持嚴懲態(tài)勢,從而保證威懾效果。 而“登州阿云案”恰好發(fā)生在律法從嚴到寬的關鍵轉(zhuǎn)折階段,雙方自然據(jù)理力爭。然而,朝臣雖然爭執(zhí)不下,但宋神宗卻是支持慎刑派的,畢竟“謀殺已傷,按問欲舉,自首,從謀殺減二等論”的詔書就是他自己下的,因而王安石的意見最終被采納,皇帝下敕令“以王安石意見為準”。同時,大理寺、審刑院和刑部審理阿云案的官員則全部因為“檢法失當”而獲罪。 然而,即使作出“終審判決”的是皇帝本人,但仍有朝臣不服,齊恢、王師元、蔡冠卿等人繼續(xù)上奏,堅持認為許遵等人意見不公。宋神宗于是令王安石和王師元等人反復辯論,但雙方相持不下,“與唐介等數(shù)爭議于帝前”。因唐介已經(jīng)是參知政事,由于他的加入,導致爭論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直到最后呂誨上書“請中書、樞密院合議”。然而,合議的結(jié)果卻是中書宰相“陳升之、韓絳議與安石略同”,呂公弼也表態(tài)支持王安石。但樞密院文彥博則支持司馬光,雙方寸步不讓。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提拔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準備推行變法,不愿再在阿云案上僵持下去,于是在該年二月下詔“從今以后,凡是因謀殺而致人受傷的,如果自首或者按問欲舉的,就上奏朝廷,由皇帝決斷”,打算用和稀泥的方法了結(jié)此案。 然而,面對皇帝的圣旨,刑部官員劉述、丁楓認為詔書不夠明確,不能發(fā)表。于是神宗干脆重新下詔“以后碰到這類案子,按去年七月的詔書意見處理”,也就是按照王安石的意見執(zhí)行,并將前一封詔書收回。 然而,劉述等人依舊反對,并要求將前一封詔書交由中書省和樞密院合議。而此時,由于王安石變法已經(jīng)開始,因變法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這些人自然而然的便站到了王安石的對立面,于是阿云案又被卷入了新舊黨爭之中。對于守舊派來說,他們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手段,全力打壓變法派。這些人根本不去關心案件本身,只要是王安石支持的他們就反對,只要是王安石反對的他們就支持。 同年八月,由于朝臣圍繞阿云案仍然爭論不休,甚至已經(jīng)有發(fā)展為黨爭的趨勢,為了盡快了結(jié)此案,宋神宗再度下詔,“以后這類案子,還是按照今年二月的詔書辦理”,同時將劉述等人貶職,司馬光上奏力爭,神宗不予理會。 于是,歷時兩年之久,阿云案至此終于迎來了一個結(jié)果,由于阿云的婚姻不合法,因而阿云最終被判處編管(即流放),而編管流放的阿云又很快遇到大赦,因而很快便恢復了自由身,得以重新嫁人生子。 那么此案至此就徹底了結(jié)了嗎?事實上并沒有,就在此案結(jié)案十六年后,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僅九歲的宋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再度為相,舊黨重新控制朝廷。于是,司馬光重提此案,同年十月,宋哲宗下詔,“強盜按問欲舉自首者,不用減等”,此案竟然再度出現(xiàn)反轉(zhuǎn)。 阿云的結(jié)局到底如何,正史并無記載。但根據(jù)野史記載,在司馬光重新出任宰相后,已經(jīng)嫁人生子的阿云再度被判處死刑,最終被處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