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人傅介子:萬里斬殺樓蘭王傅介子是當之無愧的刺客之王。兩千年前,他萬里殺王,全身而退。古往今來,刺客眾多,有為私利者,有受雇他人者,有為父母報仇者……唯獨他的刺殺,為國為民,名垂青史,至今令人敬仰。 1. 14歲,他決定要干件大事 如果不了解傅介子,那你一定讀過和他有關的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薄版?zhèn)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這些詩句中的“斬樓蘭”典故,就是因傅介子遠赴樓蘭國,斬殺樓蘭王而流傳。 傅介子(?-前65年),漢族,北地(今甘肅慶陽西北)人,西漢時期著名外交家、勇士。北地郡,郡治在甘肅寧縣一帶,此地為秦義渠故地。漢時,北地郡下轄19個縣,包括今陜西西北、甘肅北部、寧夏一部分,其中8個縣縣治在今甘肅境內(nèi)。因而,關于傅介子的籍貫,有“義渠”“北地”兩種說法。 人們考證,甘肅慶陽是傅介子的故鄉(xiāng)。如今慶陽有多處傅介子的紀念地,分布在慶城縣和寧縣,慶城縣內(nèi)有傅家巷和慶城西塬的傅介子墓,而寧縣傅家村等地則流傳有家譜,有傅介子的祠堂。 傅介子讀書刻苦,志向遠大。但他不滿足于當個儒生,平平淡淡過一輩子。在14歲的時候,傅介子丟下木觚(簡牘的一種)而感嘆,大丈夫當立功絕域,為何要當個坐著干活的儒生呢! 此時漢武帝奮擊匈奴,全力開拓進取,是一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也是一個風云激蕩的歲月。稍晚于傅介子的陳湯,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雄漢強音。 傅介子就此從軍。由此,開啟了他的宣威外域之路,也成為后世許多讀書人效法的榜樣。 2. 遭遇匈奴使節(jié),小試身手殺使立功 傅介子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漢武帝奮擊匈奴,開拓絲綢之路,多次同匈奴發(fā)生大戰(zhàn),一大批名將展露鋒范,不少人出自甘肅。傅介子從軍后,很快脫穎而出,成為郎官。據(jù)考證,傅介子善于養(yǎng)馬,是一個養(yǎng)馬高手,還會說匈奴話,善于交際、能說會道,一身好武藝自然不必說了。這些都是成為刺客的必備技藝。 此時,漢匈之間,對西域爭奪已經(jīng)如火如荼了。起初,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很大,西域各個地方小國,多在匈奴兵馬的威脅之下。為了避開匈奴主力,漢朝使節(jié)出玉門關,走白龍堆、樓蘭,沿塔里木南緣西行。 敦煌以西的樓蘭,恰好卡住漢軍西出的通道。每年要路過的漢朝使節(jié),因此怨聲載道。樓蘭、龜茲兩個小國,因此聽信匈奴人的挑撥,不僅監(jiān)視漢使的行動,還多次攻劫漢使。漢軍曾攻破樓蘭,另立新王。但不久,匈奴人聞訊而來。樓蘭人只能兩不得罪,派出兩個質(zhì)子,一去匈奴,一去漢朝。 傅介子擔任郎官一職,職責是護衛(wèi)皇室。不過,要干大事的傅介子,時刻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鑒于樓蘭、龜茲的狀況,傅介子有自己的想法,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打著出使大宛的旗號,順道責備樓蘭、龜茲。傅介子管理駿馬監(jiān),而大宛盛產(chǎn)汗血馬,用這個借口,名正言順,才不會泄露機密。 傅介子到樓蘭后,斥責樓蘭王,說他們教唆匈奴人攻殺漢使。樓蘭王很是惶恐,不得不屈服。還給傅介子提供了一個消息,匈奴使者要去烏孫,應該從龜茲而行。傅介子到龜茲,依舊斥責龜茲王。不久,傅介子從大宛返回,再過龜茲。龜茲王說:“匈奴使者從烏孫回來了,正在龜茲呢!” 聞聽此言,傅介子二話不說,率領隨從士卒,將匈奴使者斬殺了。這就厲害了,干脆利落,小試身手?;氐介L安后,皇帝下詔拜傅介子為中郎將,遷平樂監(jiān)。 3. 身負密旨,萬里斬殺樓蘭王,全身而退 鑒于西域各國的搖擺情形,傅介子認為,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懲罰,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傅介子對大將軍霍光說,他路過樓蘭、龜茲,了解到龜茲王的情形,愿意前去刺殺樓蘭龜茲王,向西域各國展現(xiàn)漢軍威力?;艄庥X得,這個計劃難度比較大,他建議把樓蘭王作為第一目標,因為樓蘭在敦煌之外,便于接應。 霍光把這個方案悄悄向皇帝匯報了,皇帝當即同意。于是,傅介子和士卒們帶著金幣、絲綢,打著給其他西域國家賞賜的旗號,途經(jīng)樓蘭。可是,樓蘭王非常謹慎,躲在城里就是不出來。 傅介子不緊不慢,繼續(xù)西行。到樓蘭西面邊界時,他裝作很可惜的樣子,對樓蘭王派出的翻譯說,這次帶著黃金絲綢,賞賜西域各國,也有你們樓蘭的??墒牵銈兊拇笸醪粊?,我只好去西面的國家了。傅介子邊說邊把金幣拿出來給翻譯看。 翻譯坐不住了,這可是一大筆財富,怎能輕易就放棄了呢?趕緊回去報信吧。樓蘭王聽到這消息,貪心大起,趕到邊界上,來見傅介子。 既然樓蘭王來了,傅介子也放心了,支好帳篷,燃起篝火,擺開酒宴。這樓蘭王忐忑不安啊,沒見東西,不會是個圈套吧?傅介子讓人拿出金幣、絲綢,給樓蘭王過目。這下樓蘭王放心了。 傅介子說,天子還安排了件小事,找個安靜的地方給你說說。傅介子在前面走,樓蘭王在后面跟著進了帳篷。進帳后,傅介子招樓蘭王前來,像是要耳語一番。就在這時,早已安排好的兩個壯士,從后面猛撲上來,匕首從左右兩肋插入,樓蘭王還沒有來得及掙扎,就被刺死了。 樓蘭王死了,傅介子也面臨著生死存亡。刺客,往往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絕大部分刺客完成任務后,都死在對方部屬的報復性攻擊之下。稍有不慎,傅介子就會血染當場。 這時,才見刺客之王的風范??吹絿醣粴ⅲ瑯翘m的王公貴族也驚呆了,反應過來的,有人準備逃命,有人準備殺傅介子。傅介子卻不慌不忙,站在帳篷外,對著樓蘭的人羅列出樓蘭王的罪行。同時,說了此行的目的:天子派我誅殺安歸(樓蘭王的名字),換曾在長安當過人質(zhì)的太子為王。這下,樓蘭的王公貴族們松了一口氣。 傅介子又強調(diào),漢兵馬上就到,不要亂動,如果胡亂行動就把樓蘭滅了。于是,傅介子拿著安歸的首級,順利撤退,返回長安,將樓蘭王安歸的首級掛在北闕之上,向四方示威。 傅介子因功受封為義陽侯。不久,樓蘭國改為鄯善,在長安的王子被送回當國王,絲綢之路恢復了暢通。 4.刺客之王神秘消失,留下千古謎團 班固在《漢書·傅介子傳》結尾處寫道,平樂監(jiān)傅介子,持節(jié)使誅斬樓蘭王安歸,將其首級懸掛北闕之上,這是以直報怨的行動,沒有勞動大軍征討。 傅介子的事跡就此打住,班固再沒有寫傅介子的行蹤事跡。按理說,傅介子返回長安后,在封侯的同時,朝廷也應安排一個重要職務,以酬謝功臣。但在班固的筆下傅介子神秘消失了。 近些年,人們對傅介子最后的行蹤,做了多種推測,有人說傅介子沒有回中原,而是去了更遠的地方。也有人說,傅介子參加了李陵的部隊,去了匈奴,這就更不靠譜了。 其實,班固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傅介子“以直報怨,不煩師從”,立有大功。在那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刺客輩出,最知名者自然是傅介子、班超。當時,很多名人名將,都曾派遣刺客殺王殺使。曾任西域都護的任尚,就曾多次策反、派遣刺客刺殺匈奴羌戎首領。 ? 或許朝廷為了保證傅介子的安全,將他保護了起來,史書中也就沒有留下他繼續(xù)任職的記載。顯然,朝廷是知道他行蹤的。故而,班固寫道“介子薨”。人們推斷,傅介子去世年代是公元前65年。 傅介子的義陽侯爵位并沒有傳給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傅敞犯罪了。直到平帝元始年間,朝廷才復封傅介子曾長孫為義陽侯。 兩千年來,傅介子事跡激勵了無數(shù)人。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出使西域,斬殺匈奴使節(jié),守護西域數(shù)十年,就是讀了傅介子的故事,而斷然投筆從戎的。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甘肅省志》系列、《甘肅史話》叢書等 王文元原創(chuàng)作品 |
|
來自: 與春天同行 > 《探索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