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教育的重要奠基者,是教育人的鼻祖,被后世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其言行由弟子及在傳弟子整理總結成的《論語》,是其思想的精華,是其一生教育事業(yè)的縮影??组T弟子眾多,面對不同弟子,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運用不同的方式引導、教誨。在教育中,在對話中,孔子對弟子既是教學,又是在相互啟發(fā),是孔子與弟子關系和諧平等的最好詮釋。孔子的教育努力培養(yǎng)胸襟寬廣、內(nèi)心“坦蕩蕩”的君子,“懷仁懷德”、懂“自省”的君子,道德修養(yǎng)高、“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笨鬃訌V泛的招收學生,推廣平民教育,并根據(jù)教育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此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傳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倡導因材施教有“材”為基礎。衛(wèi)靈公篇第三十九章記錄:“子曰:'有教無類?!边@是在說在教育時,對象不分類,沒有富貴貧賤、天資優(yōu)劣智愚、等級地位高低、地域遠近、善惡不同等等的區(qū)別與限制??鬃犹岢窠逃?,希望教育所有的人而同歸于善??鬃诱f:“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敝灰獛е飧蓙硪徊⑹胀?,加以教誨,因此生源廣泛,將自己的教育思想實踐下去。孔子的弟子中,富有的如冉有、子貢,貧窮的如顏回、原思,地位高的如孟懿子為魯國貴族,地位低的如子路為“卞之野人”,魯鈍一點的如曾參,愚笨一點的如高柴,各種人都有。這就很需要根據(jù)不同人的個性、品格、習慣來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施教”以弟子問仁為例。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子貢把同樣的問題拋給老師,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回答中各有側重。顏淵的回答是:“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禮就是仁。禮與仁是最分不開的,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的回答給顏淵從禮的高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給予了厚望。仲弓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笨鬃釉u價其“可使南面”,即有從政做官的才能,希望其能多為百姓思考,積極為諸侯大夫謀策。司馬牛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彼抉R牛生性聒噪,孔子有意改正他的缺陷,以仁為指引,從而達到自身所能達到的完美。子貢的答案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眲t以邦國為切入點著重強調(diào)結交仁人賢士。而樊遲三次問仁,得到了不同的回答。第一次為“仁者先難而后獲”,側重于實踐之后得仁。第二次為:“愛人”,強調(diào)廣泛的大愛。第三次則是“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提出了在工作、生活和交友上的恭、敬、忠??偟膩碚f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為樊遲提供了“仁”的模本。以上五種回答,針對了五個弟子不同的個性、天賦、能力、缺點,并不泛泛而談,以觀點和做法相結合,系統(tǒng)完整的告訴弟子們追求仁的道路,簡明有效。在現(xiàn)代化程度極高的今天,從小班化教學、一對一輔導教育的迅速發(fā)展的來看,這種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仍有啟發(fā)意義。從老師的角度來看,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施行不同的教學方案表面上看增加了工作量,而其內(nèi)核是實現(xiàn)了教育的意義,升華了教師的職業(yè)價值。教育的實質(zhì)是培養(yǎng)人和塑造人,即以傳授知識和學習技能為己任,以提升人的修養(yǎng)和人格為己任,以打造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己任,為祖國培育朝氣蓬勃的青年一代。從學生角度看,在老師的指點和引導下規(guī)避人生而為人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點,從而成為更完美的自己,不是很好嗎?首先,孔子大多以對話形式教學。學生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問老師,一再追問,直至弄明白心中的疑慮?!断冗M篇》第十二章季路問事鬼神,對生死問題的追問得到了令人深思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不僅使季路明白了鬼神之事,更對生死有了更加深刻地把握。反觀現(xiàn)在,許多學生學習知識總是浮于表面,但一味追求表面功夫,是不會得到真知的。只有在和諧的師生環(huán)境下,同學們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刨根問底,一心弄明白,才能把知識弄懂弄透。在《論語》的記錄中,弟子不僅可以對不明白的問題追問,而且可以反問老師。《先進篇》第十六章子貢問老師“師與商也孰賢?”在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后,子貢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反問:“然則師愈與?”于是孔子說:“過猶不及”。在雙方的配合互動下,這樣一個比較問題得到了明晰的回答??梢娫诙Y的范疇內(nèi),對知識的追問和思考并不會傷害老師的權威與尊嚴,反而是對真理的尊重。其次,孔子與弟子們經(jīng)常相互啟發(fā)?!对娊?jīng)》是孔子認為極為重要而富有哲理的文學作品,只與志同道合之士談論?!栋速返诎苏掠谩对娊?jīng)》中不能理解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來問孔子,得到答案后又表達了自己的思考,讓孔子不禁感嘆:“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可見孔子也不僅僅是在教學生知識,更是在教學中收獲新的見解,開闊眼界,提升境界。最后,我們可以在師生的相互評價中找到其平等的地位??鬃訉Φ茏觽兊膽B(tài)度鮮明,有表揚有批評。對得意門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贊不絕口:“賢哉,回也!”對于侍坐時風度翩翩的曾點表達自己“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志向后,孔子感嘆道:“吾與點也?!笨鬃幼鳛槔蠋煟敛涣邌菟馁澝?,這于古于今,都是很難得的。同時,孔子的批評也是聲色俱厲的。對于偷懶睡覺的宰予,孔子毫不客氣的咒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對魯莽粗魯?shù)淖勇?,孔子忍不住感嘆:“野哉,由也!”這樣的態(tài)度分明,讓我們透過紙張,穿越千年,仍能看到一位可愛博學的圣人夫子形象。弟子們對孔夫子的評價是意料之中的一致。最經(jīng)典的是子貢的評價:“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我想,一個老師如果真的如孔子一般得到所有學生的超高評價,那的確是教學生涯中的一大幸事了。先秦時期寓教于樂的課堂是教育事業(yè)的最高追求,讓幾千年后的我們不經(jīng)神往。今天,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向著和諧有愛的師生關系努力,從而達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出新時代的青年,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論語》一書中,涉及“君子”一詞的地方達107次之多,可見孔子對于“君子”的重視程度。君子學而不厭,正道直行,追尋自己的道義。君子文質(zhì)彬彬,遵守禮儀,合乎世間的禮義;君子克己復禮,追求仁德,切實履行忠恕之道……君子在歷史長河中如一座閃亮的燈塔,指引無數(shù)仁人志士追逐效仿。孔子不僅自己追求君子的境界,也教育其弟子成為君子。君子懷仁。即使在最危難、最窮困、最走投無路的境遇下,君子也不會放棄仁德。陳蔡絕糧,孔子所追求的仁義道德岌岌可?!谏媲?,在茍活面前,在吃飽飯面前,追求所謂的君子還重要嗎?子路直率敢言,直接質(zhì)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言傳身教,臨危不懼,仍有君子坦蕩蕩而知禮節(jié)的氣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蔽蚁嘈牛@句話一定如雷貫耳,給弟子們以生的希望。君子自省。《顏淵篇》第十二章中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辈⒉皇遣粦n愁不恐懼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孔子后來解釋說:“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反省自己而無所愧疚,確實沒有什么可以憂愁、恐懼的了。一個人回想自己的所作所為而無所愧疚,內(nèi)心坦蕩,正是“君子坦蕩蕩”的最好解釋了。君子教育就是為了培養(yǎng)君子。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應該從君子的德才中汲取新時代力量。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以君子之德才成就時代新人。錢穆先生說:“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讀《論語》以了解孔子,學習孔子,感受活生生的孔子形象,領悟先師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緬懷歷史文化的經(jīng)典,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往開來,追求教育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