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刀斧筆,具菩薩心”,這是脂硯齋對《紅樓夢》作者的評價,而且是極為精準具深具高度的評價。曹雪芹先生確實用筆如刀斧,不惜把某些奸惡之人砍得鮮血淋漓,但他同時又擁有一顆菩薩心,對書中每一個人物都飽含著悲憫。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具菩薩心”的人,卻對青春守寡、謹言慎行、從無錯處的李紈給出了“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的批判??梢哉f,縱觀紅樓中各色人物,再也沒有比這更重的批判了。 很多讀者為李紈鳴不平,她一個寡婦,在沒有生活來源的情況下,帶著年幼的兒子艱難生存已是不易,哪有能力幫助落難的賈府子弟?曹先生這樣批判她,實在是過于苛責了。 是啊,“具菩薩心”的曹雪芹先生,為什么唯獨對李紈這么苛刻呢? 其實,并非曹先生苛刻,讀者有此反應,主要是因為沒有弄明白什么是“陰騭”。只有弄明白了什么是“陰騭”,才能知道李紈是不是不積“陰騭”,該不該被罵。 什么是“陰騭”? “陰騭”一詞其實不止出現(xiàn)在第五回李紈的判詞里,它還出現(xiàn)在第十回賈珍轉(zhuǎn)述賈敬的話里:“你們必定說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眾人些頭,莫過你把我從前注的《陰騭文》給我叫人好好的寫出來刻了,比叫我無故受眾人的頭還強百倍呢。” 沒錯,關于什么是“陰騭”,我們可以在《陰騭文》中找到答案。 賈敬是修道之人,他這么看重《陰騭文》,正是因為《陰騭文》是道家勸善經(jīng)典。 現(xiàn)在,讓我們暫時離開《紅樓夢》,走進道家文化。 “陰騭”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洪范》里:“惟天陰騭下民?!?陰的意思是悄悄地、默默地;騭的意思則是安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老天爺默默地使萬民安定。 是不是還有些難懂?沒關系,《道德經(jīng)》里有句更通俗的話給予了解釋:“(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崩咸鞝攲τ谑篱g萬物的態(tài)度是這樣的:讓萬物生長,卻并不想擁有萬物;對萬物有所作為,卻不以此居功;把萬物養(yǎng)育大了,卻并不想做萬物的主宰,這就是玄德。 玄德之玄,很多人理解為玄妙,其實這種理解也沒錯。所謂玄,本義就是指黑色,引申為陰,比如黑夜,沒有光,看不見,可不就容易出現(xiàn)玄妙之事嗎?事情怎么來的,看不見,只知道結(jié)果,這就是玄妙。 所以,玄德就是陰德,看不見的,悄悄地、默默地進行著,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陽德,發(fā)生在陽光下,有人看見,有人傳頌。 世人多愛行陽德,做點好事巴不得到處宣揚,道家卻提倡陰德,行善不欲人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jīng)》第二章)” 當然,行善不欲人知,不是指刻意隱瞞,而是當成日常,不必刻意去做。 在人們的慣性思維里,總把行善當成必須付出很多的大事,其這就是走進了誤區(qū)。道家所提倡的陰德,指的就是保留本性之善,擁有惻隱之心。大多數(shù)的行善之舉都是舉手之勞,隨手就能做到。比如看到一個孩子摔倒了,我們會自然地去扶;比如看到一個人渴得到處找水喝,而我們身邊正好有水,我們會自然地遞上一杯水。做這些事時,我們并不覺得我們是在行善,也不覺得這是值得宣揚的美事。它就像我們每天吃喝拉撒一樣自然,遇上了就伸一下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限大小多少。所付出的一切,絲毫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不會因為扶過一個摔倒的小孩就要求他感恩,我們也不會因為給過一個口渴之人一碗水就要求他記住我們,這就是“為而不恃”,是一種陰德。 再回到《紅樓夢》里提到的《陰騭文》,其中對積陰德有一句總寫:“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眲e人有難時救一把,別人需要應急時幫一下,別人孤苦時予以憐憫,別人有過錯能夠包容,這些都屬于積陰德。具體怎么做呢?文中有很多描述,都是我等普通人隨手就能做到的,比如“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尤其是“施茶水以解渴煩”,真是太平常不過了。哪怕別的做不到,只要做到了這一點,都算是積了“陰騭”。 理解了什么是“陰騭”,我們就很容易判斷李紈該不該被罵了。 李紈有沒有不積“陰騭”?她該不該被罵? 在賈府下人的眼里,李紈就像個菩薩,是“第一個善德人”。確實,在80回文本中,李紈實在無可指摘之處。身為寡婦,她“清凈守節(jié)”;作為長嫂,她帶著小姑子們“看書寫字,學針線,學道理”,盡職盡責;在侍候太婆婆和婆婆方面,也做得相當周全。這樣一個“大菩薩”,怎么會被“具菩薩心”的曹雪芹先生罵為不積“陰鷙”? 根據(jù)人物個性與情節(jié)發(fā)展,賈府敗落后,李紈應該確實做過不積“陰鷙”之事,大概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賈府遭受抄家之時,李紈因守節(jié)之舉符合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得以獨善其身,帶著積蓄領著兒子離開賈府,另找地方安身。賈府其他人則“樹倒猢猻散”,憑著各自的社會關系及謀生能力,如“飛鳥各投林”般,消失在不同的角落里。此時,唯有賈寶玉境況凄慘,因為他既無謀生能力,又因平時過于自負不通人情世故,沒有親友愿意幫他。于是,他淪落為乞丐,沿街乞討。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硯脂齋的批語“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得到驗證。在寒冬臘月,只有酸齏可吃,只有破氈可圍,在太平盛世,這是落魄得不能再落魄的乞丐才會有的境遇。 正是在這個時候,她偶遇了李紈。這種偶遇,有兩種情況,一是街頭偶遇,二是寶玉在乞討時無意中敲開了李紈家的門。此時,劫難之后故人相見,本應百感交集互訴冷暖,但李紈卻冷漠地裝作不認識,連一碗水都不肯給寶玉喝,更別說收留寶玉了 。 上面分析過了,哪怕是“施茶水以解渴煩”都屬于積“陰鷙”的行為,作者說李紈不積“陰鷙”,說明這么簡單的事李紈都沒做。這不是她沒能力,而是不愿意。 想當年,這對叔嫂一起住在大觀園時,寶玉對李紈這個大嫂子還是挺尊重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李紈會如此冷漠無情。 受到冷遇的寶玉繼續(xù)乞討,直到遇到了蔣玉菡和襲人夫婦,才結(jié)束了乞討生涯,這也是脂硯齋在批語里所透露的。 由此可見,李紈確實不積“陰鷙”,這也是對她“第一個善德人”的諷刺。 《陰鷙文》中說:“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此時的寶玉,是又難又急又孤,一碗熱水,一句問候,對他都是極大的溫暖。然而,他在他所尊敬的大嫂子這里,體會到了什么叫雪上加霜,這讓他怎能不難過?如果不是接下來遇到了蔣玉菡和襲人夫婦,他很可能就因凍餓而死在街頭了。 所以,不是曹雪芹先生不肯對李紈施以“菩薩心”,實在是李紈做得太過分了,她已經(jīng)徹底失去了本性中的惻隱之心,著實該罵。 在這里,我們也可看出曹雪芹先生的價值觀:做人失了本性之善,遠比選擇性地作惡更可恨。所以,他安排作惡多端的王熙鳳“偶因濟劉氏”(濟人之急)而蔭及女兒巧姐,卻讓不積“陰鷙”的李紈失去了兒子賈蘭。這就是“須要陰騭積兒孫”,積陰德通常影響的是子孫后代。 默默地行善,讓舉手之勞的善舉成為習慣,做到“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這就是曹雪芹先生通過李紈告訴我們的處世之道。不為別的,只為我們的兒孫能夠健康平安,像巧姐一樣,哪怕遇到劫難,也能夠“遇難呈祥,逢兇化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