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蠻說 【歷史上的今日】公元1765年12月12日,清朝著名書畫家鄭板橋逝世。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后世以鄭板橋而聞名,今江蘇揚州興化人。 鄭板橋出生于一個沒落的書香門第家庭,自幼跟著教書的父親學(xué)習(xí)。他天資聰慧過人,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并不拘泥于普通儒生的四書五經(jīng)。 鄭板橋18歲時在康熙49年考中秀才,40歲時在雍正10年考中舉人,44歲時終于在乾隆元年考中進士。他實現(xiàn)了讀書人的夢想,非常得意,后來作了一枚“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字樣的印章。 但鄭板橋并不完全像傳說中的那樣孤傲,因為他深深懂得,要想實現(xiàn)心中的報負,還得另辟蹊徑。他費盡周折,進京結(jié)識了同樣喜好詩文字畫的慎郡王允禧。有了王爺作為背景,他終于在50歲做了山東范縣知縣。范縣是比較貧困的魯西小縣,但這不妨礙他關(guān)心百姓疾苦,愛民如子,以苦為樂。 鄭板橋54歲時調(diào)任濰縣縣令。當(dāng)時的濰縣可是魯東富庶的第一大縣,原本開心的他,卻因濰縣地處平原,沒有了自己酷愛的山水而后悔起來。 這絲毫不影響鄭板橋正逢連年災(zāi)害所做的努力。他毅然動用朝廷糧食儲備,開倉賑災(zāi);他帶頭捐出自己的工資用于災(zāi)民借糧,并把借單付之一炬。他打擊哄抬糧價的奸商,并令富戶煮粥發(fā)放饑民。他以工代賑,讓災(zāi)民修城,既拉動了GDP,又救活了饑民。 鄭板橋久居官場,非常明智地在自己所做詩中把這一切歸功于帝王的功德,妥妥的正能量。他不畏強暴,公正判案,廉潔奉公,深受百姓愛戴,甚至給他立祠堂以示紀念。但是他洞悉了官場的黑暗。他僅僅是一名地方小官,無法實現(xiàn)心中所有的報負。 鄭板橋豁達通融,遂作“難得糊涂”,流傳至今成為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他在60歲時主動辭去了縣令職務(wù),為官清廉的他以出賣自己的字畫為生,于1765年病逝,享年73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