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共同學習的方子出自《醫(yī)宗金鑒》,提到這本醫(yī)學著作,就不得不提到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流行病之一——天花。 清朝時期,天花盛行,此時沒有研發(fā)出疫苗這種治療方法,因此被天花奪去生命的人,何止千千萬,天花的流行甚至嚴重危及到了當時的宮廷。 當時乾隆皇帝到太醫(yī)院,發(fā)現(xiàn)古醫(yī)書之間存在“詞奧難明”,“傳寫錯訛”的問題,特別是在晉以后,醫(yī)書博而不精、雜而不一,有的醫(yī)書之間還相互矛盾,這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醫(yī)學研究和醫(yī)學傳承。 鑒于如此嚴峻的情況,1739年乾隆皇帝下令,由“清初三大名醫(yī)之一”吳謙和“京中第一好醫(yī)官”劉裕鐸擔任總修官,重新整理內府醫(yī)書,并征集天下醫(yī)書秘籍,分門別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集全國之力歷經三年時間,編著成了我國第一部官修醫(yī)學全書,一直沿用至今。 說完這些,大家明白了《醫(yī)宗金鑒》不是什么偏方秘方之類的雜書,而是正兒八經的官方醫(yī)學著作,直到現(xiàn)在一直作為廣大中醫(yī)初學者的必讀書。 閑言少敘,今天咱們主要說的話題是:血瘀、痰凝,其實跟昨天的文章一樣,說到底說的都是肝郁氣滯。 昨天分享的方子比較全面,各個方面都照顧到了,今天分享的這張方子則不同,它叫做——十六味流氣飲。這張方子則專攻“氣”! 中醫(yī)的氣是非常玄妙的一種物質。想要完全弄懂不深入研究是不行的,在這里我就簡單說一下,中醫(yī)的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一種非常精微的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氣和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關聯(lián),無論是哪一個地方出了問題,氣機都會受到影響。就比如我們所說的“肝氣郁結”。 血瘀、痰凝,皆因氣滯而起!這句話怎么理解呢?氣機的升降運行,對于人體是非常重要的,體內的精、津、血必須通過氣的運行來推動它們在體內不斷流動,一旦氣機運行不暢或受阻,這些物質的運行自然就失去了動力,到了狹窄的地方就容易瘀堵,津液瘀堵為痰、血液瘀堵為血瘀。 這些血瘀、痰凝積聚時間一長,就形成了實癥,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囊腫、息肉、結節(jié)、包塊等等。 所以說關鍵問題在于氣滯,怎么讓氣機充盈通暢?前面講的《醫(yī)宗金鑒》中有一張方子,用了16味補氣調氣的藥,專攻氣滯! 藥物組成如下: 川芎、當歸、白芍、防風、人參、木香、黃耆、官桂、桔梗、白芷、檳榔、厚樸、烏藥、甘草、紫蘇葉、枳殼。 人體之氣的補養(yǎng)與調節(jié),依賴于各個臟腑的綜合協(xié)調,但也有側重,其中與腎、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為密切相關。 腎為生氣之根。故用官桂補元陽、暖脾胃,治一切風氣;烏藥順氣止痛、溫腎散寒。兩藥相配行氣散寒、溫經止痛。 官桂 脾胃為生氣之源。故用檳郎消積降氣、利水;厚樸燥濕化痰、下氣除脹;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木香善于走竄、可升可降。 肺為生氣之主。故用白芷,可散風除濕、通竅止痛;蘇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白芷 前面說的這些都是理氣調氣的藥,目的就是讓氣機動起來。然而只調氣是不行的,患者久病,或有氣虛,所以一定要補氣養(yǎng)氣。 肝藏血,血為氣之母,血足氣才足。 所以在這里用當歸、川芎、白芍,三味藥是補血名方四物湯的主要成分,目的就是補血養(yǎng)血。 川芎 再說到補氣,人參、黃芪必不可少;再用防風,解表祛風,祛體內之邪氣。最后這么多補氣調氣的藥用到一塊,當然要用甘草來調和諸藥。 人參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此方大氣磅礴,多藥共用,讓氣得到補養(yǎng)、調節(jié),正氣不虛、邪氣不犯,可用于調理增生、囊腫、息肉、結節(jié)。此方為處方藥,需要辯證使用。 |
|
來自: 漸華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