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星期一 3月16日 距離高考還有83天 疫情假期,如何避免親子戰(zhàn)爭,家長請看過來 01 疫情假期親子關系現(xiàn)狀 “不說學習,母慈子孝,一說學習,雞飛狗跳?!?/span> “再不開學,家長就瘋了!” 雖是調(diào)侃,但戳中了無數(shù)家長心中的痛點,親子相處的心酸、無奈、悲憤,只有家長才最清楚 本來,寒暑假孩子在家沉迷手機,無心學習就讓不少家長焦心,又加上突如其來一場疫情,延遲復工,推遲開學,更讓家長揪心。 “停課不停學”,“課”是真停了,“學”停沒停,家長和孩子自己心里最清楚。 居家網(wǎng)課學習,孩子們無法無天,父母們欲哭無淚。 “一個窗口上網(wǎng)課,一個窗口玩游戲,我手中的晾衣架愣是沒忍住!” “整天手機不離手,懶散的樣子讓我心碎?!?/span> “最親的人,傷你最深。多少次不眠夜,我獨自望著窗外,默默流淚?!?/span> “晚上催著不睡覺,早上喊著不起床?!?/span> 近日,余杭新橋一對父子因為孩子寫作業(yè)的問題,引發(fā)父子戰(zhàn)爭,驚動了警察。 山西作為母親的李大夫,因為讀初三的兒子學習退步,不肯上學,與兒子時常發(fā)生沖突。李大夫的丈夫因為擔心孩子出事,晚上在兒子的房間休息。然而,丈夫起床后,發(fā)現(xiàn)李大夫已經(jīng)跳樓身亡。 焦慮的父母,不愛學習的孩子,成了家庭不能承受之痛。 02 如何緩解親子關系 父母與孩子之間常劍拔弩張,這一個非常尖銳的社會問題,不是個案現(xiàn)象。 父母的虛榮心和攀比心,讓孩子挫敗;父母過分看重成績,過度說教,剝奪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父母失控的情緒,讓孩子內(nèi)心崩潰,無力學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親子關系緊張,根源上是家長對孩子一廂情愿的過高期待、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唯我獨尊的家長作風。 思路決定出路,家長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說不定就會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1. 學會放手,把學習還給孩子。 孩子成績有起伏,父母就會緊張,就會去指責、要求、命令孩子,給孩子各種施壓。久而久之,孩子會誤認為,自己是為父母學習:我學習,是看你們的情分;不學習,是我的本分。 把學習還給孩子,讓他在學習中經(jīng)歷困難、挫折,錘煉他的毅力,獲得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孩子會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養(yǎng)成他終生學習的習慣。 不要怕孩子走彎路,有時,彎路才孩子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龍應臺的書里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既然這樣,何不學會慢慢放手,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當孩子不想學時,你可以告訴他:"你什么時候想學就學吧,因為人生是你的。" 2. 調(diào)整情緒,面對現(xiàn)實。 哪怕有情緒,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但不要憤怒地表達。 當父母憤怒地表達時,孩子接收到的,是父母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父母說了什么。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孩子,是無力學習的。 真正摧毀孩子的,不是作業(yè)、不是網(wǎng)課,也不是游戲,而是來自父母的負能量。 我們懂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但具體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我們就只有“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這一條路了。教育要“易子而教”的道理就在于此。 如果每一個孩子,都必須要經(jīng)歷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才可能成功,那是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的。 網(wǎng)紅“李子柒”的例子,向我們證明了一種可能:不讀大學,也能成大才。 哪怕孩子不能成大才,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健康快樂的普通人也不錯。事實上,大多數(shù)孩子就是一個平凡的人,這就是赤裸裸的現(xiàn)實。家長們雖然不愿意,但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3.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行為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終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你什么樣,孩子就什么樣。通過孩子,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做到?jīng)]有?把關注點放在父母自己身上,先搞定自己,努力改變、完善、提升自己。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如果你自己都不準備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 解決親子危機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和孩子一起不斷地學習。沒有人生來就會做家長,做家長永遠沒有畢業(yè)的一天。 疫情期間,孩子的種種頹廢或放縱的行為,父母要理性對待,智慧引導。用耐心和愛心,潤物無聲,化去劍拔弩張、硝煙彌漫的僵局,換來的一定是平和、安寧、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 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每個生命都有適合自己的領地。 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耐心。 孩子的路必須孩子自己走,走彎路或許就是成功的捷徑。每個孩子的花期不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靜等花開、守望相助、理解引導!” 往 期 回 顧 一只粉筆兩鬢白, 四季躬耕三尺臺。 五子登科六月笑, 七荷八桂沁香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