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彩山水人物瓶 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經(jīng)過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官窯、民窯兩方面還是時斷時續(xù)地維持著生產(chǎn),康熙初期可說是處于官窯生產(chǎn)的復(fù)蘇期。 清康熙郎窯紅釉鳳尾尊 從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起至二十七年“奏準(zhǔn)停止江西燒造瓷器”止,這一段時期,景德鎮(zhèn)官窯所生產(chǎn)的瓷器,稱為“臧窯”。《景德鎮(zhèn)陶錄》稱臧窯的瓷器胎質(zhì)細膩、瑩薄,有“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尤佳,其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者亦美”。從所舉的品種看,臧窯以顏色釉為主,而并未提及彩瓷與其他。 清康熙郎窯紅釉撇口瓶 事實上,整個康熙朝的官窯器,也是以顏色釉為重,青花、五彩和斗彩等各種彩瓷,并不是官窯的重點,相反,康熙時期的民窯,卻有非常突出的青花和五彩瓷的大件器。傳世康熙朝官窯器中的顏色釉,以紅釉的郎窯紅、豇豆紅;藍釉中的天藍釉為最名貴。上述的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似乎都是指結(jié)晶釉而言。 清康熙郎窯紅釉梅瓶 明中期以后,衰落的銅紅釉技術(shù),到清康熙時期才重新振興??滴跫t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紅以外,以深艷的“郎窯紅”為最名貴,其特點是仿燒明宣德的寶石紅,極為成功,色澤深艷,好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因此亦稱牛血紅。 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器物內(nèi)外開片,釉面透亮,口沿處因紅釉流淌下垂,出現(xiàn)輪狀白線,潔白整齊,俗稱“燈草邊”,郎窯紅無論瓶、碗、盤各種器物的底足旋削十分講究,保證流釉不過足,因此郎窯紅器的施釉技術(shù)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清康熙郎窯紅釉觀音瓶 凡郎窯紅器其底部呈透明的米黃色如米湯之顏色或蘋果綠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綠底”,偶然也有本色紅釉底,但絕不見白底。凡白底者,不屬于郎窯,郎窯器的底部有色而無款,因此凡有款的紅釉器,也非郎窯。郎窯紅器的造型以瓶、碗、盤、盂為多見,其中笠式碗、觀音尊等等,都是康熙朝的典型器。 清康熙郎窯紅釉琵琶尊 關(guān)于郎窯的得名由來,過去是有爭議的。有人認(rèn)為是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所創(chuàng),也有看成是順治朝的巡撫郎廷佐所督造。事實上,郎窯應(yīng)該是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在江西任巡撫的郎廷極所主持的。郎窯善仿明代宣德、成化的紅釉和青釉。郎窯除仿宣德紅釉的高度成就外,也仿藍釉,薄胎白瓷和描金器、青花器等等。 清康熙郎窯紅釉太平尊 歡迎瓷器、古董、收藏愛好者一起交流學(xué)習(x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