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肉骨骼康復學:是指運用康復醫(yī)學專業(yè)知識及治療技術,以改善急、慢性肌肉骨骼系統(tǒng)損傷或疾病所致的疼痛、軀體結構異常及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回歸家庭及社會的一門醫(yī)學科學。 運動功能學:是研究肌肉與骨骼系統(tǒng)的運動現象與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肌肉骨骼運動學是研究骨骼系統(tǒng)內的解剖學、生物力學和生理學間的相互作用的學科,它是康復治療的基礎。 康復醫(yī)學評定:是在收集評定對象的病史和相關資料基礎上,實施檢查和測量,對結果進行比較、綜合、分析、解釋和形成康復功能診斷的過程。 骨化性肌炎:嚴重的肌肉挫傷可以在肌肉中形成骨組織。 向心收縮(向心性運動):阻力負荷低于肌肉所產生的力,肌肉收縮稱為向心性收縮。 離心收縮(離心性運動) :阻力負荷大于肌肉所產生的力,肌肉被拉長被稱為離心收縮。 肌肉收縮速度與收縮力間呈負相關。 對痛覺最敏感的是骨膜和關節(jié)腔,中度敏感的是肌腱和韌帶,最不敏感的是肌肉。 肌腱損傷的典型表現為:肌肉肌腱關節(jié)、肌腱骨膜關節(jié)或肌腱內的膠原纖維撕裂。 康復評定的基本方法: 1、疼痛評定:(McGill疼痛問卷MPQ,簡化McGill疼痛問卷,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 2、軀體功能評定:關節(jié)活動度評定,肌力評定,上下肢功能評定,平衡與協(xié)調功能評定,步態(tài)分析,感覺功能評定等。 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Katz指數, 4、神經肌肉的電生理學檢查 5、生存質量評定 6、職業(yè)能力評估 常用康復技術: 1、關節(jié)活動技術 2、軟組織牽伸技術 3、肌力訓練技術 4、關節(jié)松動技術 5、McKenzie力學診療技術 6、推拿技術 7、針灸技術 8、牽引技術 9、本體感覺訓練技術 10、站立與步行訓練技術 肌肉骨骼康復學研究的 內容:骨骼、關節(jié)、肌肉、韌帶等組織的損傷和疾病的康復。 關節(jié)松動技術(Maitland手法治療):1、2級用于治療因疼痛引起的關節(jié)活動受限;3級用于治療關節(jié)疼痛伴有僵硬;4級治療關節(jié)因周圍組織粘連、攣縮引起的關節(jié)活動受限。 生物力學:是研究能量和力對生物系統(tǒng)影響的科學,是力學、生物學、醫(yī)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的學科。 關節(jié)附屬運動:指關節(jié)在自身及其周圍組織允許的范圍內完成的運動,維持關節(jié)正?;顒硬豢扇鄙俚倪\動,一般不能主動完成,需他人或本人的的對側肢體幫助才能完成。 彈性模量:某物質的應力和應變的比值稱該物質的彈性模量。 聯(lián)合關節(ji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節(jié),結構上是獨立的,但功能上是聯(lián)合的。 關節(jié)盤:是位于兩個關節(jié)面之間的纖維軟骨盤,其周緣附著于關節(jié)囊內面,將關節(jié)腔分為兩部。關節(jié)盤多呈圓形,中央稍薄,周緣略厚。 第一類杠桿(平衡杠桿):支點在力點和阻力點的之間。 第二類杠桿(省力杠桿):助力在支點和力點的之間。 第三類杠桿(速度杠桿):力點在支點和阻力點的之間。 骨小梁的排列與骨所承受的 壓力 和 方向 一致,因而骨松質能承受較大的重量。 在 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和股骨的近側端松質內, 終身都是紅骨髓。 影響關節(jié)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的因素有: 1、組成關節(jié)的兩個關節(jié)面的弧度之差 2、關節(jié)囊的厚薄與松緊度 3、關節(jié)韌帶的強弱與多少 4、關節(jié)周圍肌群的強弱與伸展性等 簡述肌肉的類型: 1、按肌細胞分化分類: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按運動作用分類:原動肌、拮抗肌、固定肌、協(xié)同肌 3、按肌纖維類型分類:1型慢縮纖維,又稱紅肌,即緩慢-氧化型肌纖維;2a型和2b型快縮纖維,又稱白肌,2a型即快速氧化酵解纖維,2b型即快速酵解型纖維。 4、按照形態(tài)分類:長肌、短肌、輪匝肌、闊肌 簡述影響肌力的主要因素: 簡述根據關節(jié)運動軸的數目和關節(jié)面的形狀分為幾類:分為三類,即: 單軸關節(jié):包括滑車關節(jié)和圓柱關節(jié) 雙軸關節(jié):包括橢圓關節(jié)和鞍狀關節(jié) 多軸關節(jié):包括球窩關節(jié)和平面關節(jié) 滑車關節(jié):肱尺關節(jié),指關節(jié) 圓柱關節(jié):橈尺近側,遠側的關節(jié) 橢圓關節(jié):橈腕關節(jié) 鞍狀關節(jié):拇指腕掌關節(jié) 球窩關節(jié):肩關節(jié) 平面關節(jié):肩鎖關節(jié),骶髂關節(jié) 關節(jié)生物力學:滲透性、粘彈性(應力松弛,蠕變,滯后)、壓力-應變關系 肌肉的收縮形式: 等長收縮(只有張力的增加而無長度的增加) 等張收縮(只有長度的改變而無張力的改變,有關節(jié)的運動)(等張向心收縮,等張離心收縮) 等速收縮(產生的張力可變,但關節(jié)的運動速度不變) 影響骨骼肌肉收縮的主要因素有:前負荷,后負荷,肌肉的收縮力 影響肌肉收縮的力量(肌力)的因素有:P27 1、肌肉的橫截面 2、肌肉的初長度,即肌肉收縮前的長度。當肌肉被牽拉至靜息長度的1.2倍時,肌力最大。 3、肌肉的募集,同時投入收縮的運動單位數量越多,肌力越大。 4、肌纖維走向與肌腱長軸的關系。 各節(jié)段脊柱相關肌肉: 胸椎: 1、表層:肩胛帶肌肉:斜方肌,背闊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前鋸肌。 2、中層:上后鋸肌,下后鋸肌 3、里層 腰椎: 1、整體運動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腰髂肋肌胸部的一部分 2、局部穩(wěn)定肌:多裂肌,腰大肌,腰方肌,棘間肌,橫突間肌,髂肋肌,腹橫肌,膈肌,腹內斜肌 骨受到的不同載荷方式:拉伸,壓縮,剪切,彎曲,扭轉,復合載荷 投擲鐵餅出手時支撐腿的受力:扭轉。 負重彎舉(杠鈴)時前臂的壓力:彎曲 小腿固定進行運動時,股骨髁在脛骨平臺上的滑動產生的壓力: 剪切。 臥床能造成每周丟失約 1% 的骨量。 杠桿效率:髕骨切除后股四頭肌力臂縮短,神膝力矩將減小約 30% 。 承重訓練有利于腰椎骨密度的增加??焖傩凶邥r,腰椎的載荷比直立位增加 1倍 ;慢走時,腰椎的載荷比直立位增加 1.75倍 。 Dugas陽性體征:當患肢手掌放在對側肩上,患肢肘關節(jié)不能貼近胸壁,而當患肢肘關節(jié)貼近胸壁時,患側手掌卻不能觸及對側肩。 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頸以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間發(fā)生的骨折。 Colles骨折:橈骨遠端骨折時,若骨折遠端向背側和橈側位移,稱為。“手掌著地” “銀叉畸形”“槍刺樣畸形” Smith骨折:橈骨遠端骨折時,若跌倒時手背著地,骨折遠端向掌側與尺側移位,稱為。“手背著地” 骨折愈合標準:骨折斷端局部無壓痛、局部無縱向叩擊痛、骨折斷端無異常活動(主動或被動)、X線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斷端骨折線。外固定解除后,肢體能達到以下要求:上肢向前伸手持重1kg達1分鐘,連續(xù)觀察2周,骨折斷端不發(fā)生畸形。 橈骨遠端骨折常見的并發(fā)癥:肩關節(jié)及手部僵硬。 關節(jié)僵硬的常見原因:制動、創(chuàng)傷和患肢肌力下降。 肩部骨折與脫位:最常見的為 鎖骨骨折,肩鎖關節(jié)脫位,肩關節(jié)脫位 鎖骨 中外1/3 易發(fā)生骨折 肩鎖關節(jié)(滑膜關節(jié))由 鎖骨外端和肩峰 組成。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 肩鎖關節(jié)半脫位。 橈神經感覺絕對支配區(qū):虎口 尺神經感覺絕對支配區(qū):小指尺側 正中神經感覺絕對支配區(qū):食指指尖 肩關節(jié)脫位有 前脫位(最常見)和后脫位,前脫位包括 肩胛盂下脫位、胸腔內脫位。后脫位包括 肩胛岡下、 肩峰下脫位 。 外部畸形不明顯,觸之肩鎖關節(jié)松動高低不平,為 半脫位 ; 外部畸形,肩峰低陷,鎖骨外端隆起,為 全脫位 。 一般鎖骨骨折愈合時間:6~12周 肩部骨折及脫位大致經過 3~8周 原始骨痂形成期后(達到骨折臨床愈合標準)。 肩關節(jié)的前屈后伸關節(jié)活動度測量:軸心:肩峰,固定臂:與腋中線平行,移動臂:與肱骨縱軸平行。 鎖骨骨折分型: 1型:骨折無移位,喙鎖韌帶完整。 2型:骨折有移位,由于胸鎖乳突肌的牽拉,鎖骨近端可向上、后移位;由于喙鎖韌帶損傷,遠端骨折端受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的牽拉,骨折遠端向前、下位移,并雖上肢與肩胛骨的活動而活動,易發(fā)生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3型:鎖骨外端關節(jié)面的骨折,易漏診,常導致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常見關節(jié)脫位:“肩前肘后” 鎖骨骨折嚴重的患者要檢查其 上肢血管的搏動,神經的感覺,有無合并氣胸等。 肩關節(jié)脫位:“方肩畸形”“Dugas陽性體征” 鎖骨骨折康復治療: 1周內:肩部固定者,主要進行肘、前臂、腕、手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的訓練。未固定者,電療法治療。傷后3日內進行局部冷療。4日以后可用超聲波療法、超短波療法、紅外線光治療、磁療。 2周:在不引起肩關節(jié)疼痛的前提下做垂臂鐘擺練習,增加手指等張握力練習、腕部的屈伸運動,肘關節(jié)的靜力性抗阻力屈伸練習。 3周:增加肘部屈伸與前臂內外旋的抗阻訓練。 4~8周:可進行肩部的全方位主動功能練習。 8周后:增強訓練強度,應用關節(jié)松動技術改善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關節(jié)囊的緊張度。 臨床愈合標準:骨折斷端局部無壓痛、局部無縱向叩擊痛、骨折斷端無異?;顒樱ㄖ鲃?被動)、X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斷端骨折線,外固定解除后,肢體能主動達到以下要求:上肢向前伸手持重1kg達1分鐘,連續(xù)觀察2周,骨折斷端不發(fā)生畸形。 肱骨中下1/3后外側橈神經溝內有橈神經通過。且下1/3骨折易發(fā)生骨不連。 肱骨骨折:用手觸之有異?;顒樱瑱z查時 上臂有假關節(jié)形活動 ,可觸及骨擦感及同時聞及骨擦感(不可刻意去檢查,以免造成橈神經損傷。) 肱骨干骨折肩部固定 4~6周 ,肩關節(jié)可發(fā)生運動障礙,肌力下降,肌肉萎縮明顯,常累及肘關節(jié)活動受限。 急性/運動損傷/運動創(chuàng)傷的PRICE原則:保護,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 肘部骨折與脫位常見的有:肱骨髁上骨折,肘關節(jié)脫位。肱骨骨折分為 伸直型和屈曲型,又可分為 橈偏型和尺偏型。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期最常見的骨折類型,以3~8歲兒童多見。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近端向 前下移位 可能損傷 正中神經和肱動脈 。 肘關節(jié)過度伸直,形成肘關節(jié)后移位,肘關節(jié)重度后移還可能造成 正中神經、尺神經損傷。 肘關節(jié)脫位的診斷要點: 1、有手著地跌倒的外傷史及局部癥狀 2、脫位特殊表現:肘關節(jié)處于半伸位不敢運動,患處腫脹。 3、局部觸痛明顯:肘關節(jié)明顯畸形,肘窩部飽滿,前臂外觀變短,尺骨鷹嘴后突,肘后部空虛,有凹陷;關節(jié)彈性固定于120~140,只有微小的被動活動。 4、肘后三角關系完全破壞 5、X線片可了解脫位的情況 6、后脫位時有時合并尺神經及其他神經損傷、尺骨冠突骨折,前脫位時多伴有尺骨鷹嘴骨折等。 骨折、關節(jié)脫位的治療原則:復位,固定,功能鍛煉。 骨折、關節(jié)脫位復位后的早期康復治療的關鍵:休息、制動 前臂骨折中最常見的為尺橈骨骨折。尺橈骨干雙骨折,橈骨遠端骨折是最常發(fā)生的骨折。 尺橈骨雙骨折可發(fā)生四種畸形:重疊、成角、旋轉、側方移位 尺橈骨雙骨折,骨折常發(fā)生 不同平面上 。橈骨骨折多發(fā)生在 中/上1/3,常為橫斷骨折;尺骨骨折多發(fā)生在較低平面,常為斜形骨折。 超 短 波療法:注意有無金屬內固定物,金屬內固定物禁用。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橈骨遠端距關節(jié)面 2~3cm 以內的骨折。 橈骨骨折 著重:腕關節(jié)的主動被動屈伸、背伸、尺偏及前臂旋前、旋后 的關節(jié)活動度評定 。 橈骨骨折術后應 早期進行 手指屈伸活動。4~6周可去除外固定。 橈骨遠端骨折常見的并發(fā)癥:肩關節(jié)及手部僵硬,橈尺關節(jié)遠端僵硬,腕關節(jié)活動范圍受限。 橈骨遠端骨折按骨折形態(tài)可分為五型: 1型:關節(jié)外干骺端的折彎骨折,如Colles骨折(背側成角)或Smithomas將Smith骨折分為三型。 2型:關節(jié)內骨折。由于剪切力所致,包括背側Barton骨折、掌側Barton骨折及橈骨莖突骨折。 3型:是由于壓縮性損傷所引起的關節(jié)內骨折和干骺端嵌插。 4型:是橈腕關節(jié)骨折、脫位并有韌帶附著處的是撕骨折。 5型:是由于多個力和高速造成的廣泛損傷。 手外傷分類:壓砸傷、碾壓傷、熱壓傷、切割傷、撕脫傷、燒傷、絞扎傷、爆炸傷、摩擦傷、貫穿傷、咬傷、高壓注入傷 手休息位:手處于自然靜止狀態(tài)下的一種半握拳姿勢。即腕關節(jié)背伸10~15,常伴有輕度尺側偏斜;拇指輕度外展,指尖接近或觸及示指遠側指間關節(jié)的橈側;其他各指的掌指關節(jié)和指間關節(jié)呈半屈位,示指曲度較小,越向小指曲度越大。 手功能位:手處于最大限度發(fā)揮其功能的姿勢。即前臂呈半旋前位,腕背伸20~25,尺側偏斜約10;拇指充分掌側外展,掌指關節(jié)和指間關節(jié)微屈,處于對掌位;其他4指分開,各關節(jié)屈曲度不盡相同。即掌指關節(jié)屈30~45,近端指間關節(jié)屈60~80,遠端指間關節(jié)屈10~15。 骨折首先 復位與固定 。 跌倒或運動損傷常引起手部關節(jié)脫位,以手指 近端指間關節(jié)(PIP)脫位 最常見。 近節(jié)指骨骨折后牽拉骨折近端向掌側移位的是:骨間肌。 橈神經損傷的特點:腕下垂、前臂旋前畸形。 握力評定:主要反應 屈肌肌力 ,正常值約為體重的 50% 。 捏力評定:主要反應 拇指肌力 ,約為握力的 30% 。 骨折對位對線及骨痂形成情況用X線, 手部 X線片包括 掌、指骨全長; 腕部 X線片包括 橈骨遠端和整個第3掌骨 。 Jebsen手功能評定:測試內容有7 個部分,1、書寫短句;2、翻轉卡片;3、拾起小物品放入容器內;4、堆積棋子;5、模擬進食;6、移動輕而大的物體;7、移動重而大的物體。 勾拳:PIP和DIP關節(jié)屈曲,同時MP關節(jié)伸直,保證指 淺 屈肌腱和指 深 肌腱的最大 活動范圍 。 直拳:MP和PIP關節(jié)屈曲,同時DIP關節(jié)伸直,可使指 淺 屈肌腱獲得最大 滑動范圍 。 復合拳:屈曲MP、PIP和DIP關節(jié),使指淺屈肌腱和指深肌腱產生最大 滑動 。 (背背背) 髖部骨折與脫位(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股骨大粗隆、小粗隆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髖關節(jié)脫位), 股骨干骨折, 膝部骨折(股骨遠端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的康復評定方法: 1、肢體長度及周徑測量:a、長度:髂前上棘至內踝最高點的最短距離;或股骨大粗隆至外踝的距離。b、周徑:大腿取髕骨上方10cm左右。小腿取髕骨下方10cm左右。 2、肌力評定:常用MMT,主要檢查髖周肌群、股四頭肌、腘繩肌、脛前肌、小腿三頭肌。 3、關節(jié)活動度評定 4、步態(tài)分析 5、下肢功能評定 6、神經功能評定 7、疼痛評定:VAS 8、平衡功能評定:Berg平衡量表 9、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 10、髖關節(jié)功能評定 11、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 13、骨折愈合情況 髖部骨折與脫位臨床特點:畸形,疼痛,功能障礙 髖關節(jié)脫位包括:前脫位,后脫位(最常見,易合并坐骨神經損傷),中心脫位。 股骨干:股骨小轉子下2~5cm到股骨髁上2~4cm的部位。 股骨干骨折下1/3骨折時,骨折遠端向后方傾斜,也可導致動靜脈和神經的壓迫和損傷。 股骨干 閉合性 骨折出血量在500~1000ml。 股骨干骨折 體征:局部腫脹,成角畸形,異?;顒樱w功能受限及縱向叩擊痛或骨擦音。 檢查:X線片包括股骨的全長及上下髖膝關節(jié)。 股骨干骨折運動療法: 1、麻醉清醒后立即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的 足趾及踝關節(jié)主動屈伸活動 并進行髕骨的被動活動。 2、術后次日:患者肌肉 等長收縮 練習,主要是 股四頭肌 和 腘繩肌 。 3、膝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3~5天后可逐漸過渡到小范圍的 膝關節(jié)主動伸屈練習。 4、CMP治療:第2天即開始CMP訓練,每日增加 5~10度 。 A1型股骨髁部骨折可保守治療,復位后不穩(wěn)定者應當手術治療。 膝部骨折包括:股骨遠端骨折(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間骨折)、髕骨骨折(最常見)、脛骨平臺骨折 (最常見骨折之一) 髕骨骨折類型:橫斷、粉碎、縱形、撕脫型 髕骨骨折臨床表現:關節(jié)腔內大量積血,浮髕試驗陽性。 (記?。o移位的髕骨骨折應石膏固定膝關節(jié) 伸直位4~6周 。 脛骨平臺骨折 常合并:腓總神經或腘部血管損傷。 脛骨平臺骨折的 處理關鍵:恢復脛骨關節(jié)面平整和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 脛骨平臺骨折 手術時機 一般在:受傷后的12小時或延遲5~7天在水腫及軟組織反應消失后進行。 (重點)脛骨平臺骨折術后 8~14周,患肢負重訓練?;贾[脹消除后即可在雙拐的幫助下患者不負重行走。 (重點)為防止負重關節(jié)面塌陷,對于所有的骨折類型,必須嚴格保持 6~8周患肢不負重,根據X線片骨折愈合的情況決定負重量。 膝部骨折注意事項:避免“四不”,不過重負重,不做盤腿動作,不坐矮凳,不下蹲。 膝部骨折注意事項: 避免“四不”,不過重負重,不做盤腿動作,不坐矮凳,不下蹲。 “四避免”,避免重體力活動和奔跑等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項目;避免在髖關節(jié)內收、內旋時從座位上站起;避免在雙膝并攏雙足分開的情況下,身體向術側傾斜取物或接電話;避免在不平整或濕滑的路面上行走。 脛骨 中下1/3骨折 易發(fā)生骨的延遲愈合及不愈合。 腓骨頸 有腓總神經繞過,為腓總神經損傷的好發(fā)部位。 脊柱組成:24塊椎骨(7頸椎,12胸椎,5腰椎),1塊骶骨,1塊尾骨,椎間盤及椎間關節(jié) 脊柱三柱理論: 前柱:椎體的前1/3,纖維環(huán)的前半部分和前縱韌帶 中柱:椎體的后1/3,纖維環(huán)的后半部分和后縱韌帶 后柱:后關節(jié)囊、黃韌帶、椎弓、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關節(jié)突關節(jié) 脊柱生理曲度:頸前,胸后,腰前,骶后 胸腰段脊柱(T10~L2)處于兩個生理弧度的交匯處,是應力集中之處,該處骨折十分常見。 核心肌群: 局部穩(wěn)定肌:多裂肌、腹橫肌、膈肌、盆底肌 整體穩(wěn)定?。焊怪奔 ⒏箖刃奔?、腹外斜肌、豎脊肌、腰方肌、臀部肌群 脊髓損傷SCI:是由于脊髓受到外傷或疾病等因素的作用,引起受損平面以下的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神經平面:是指身體兩側具有正常的運動、感覺功能的最低脊髓節(jié)段。 部分保留帶ZZP:此術語指用于完全損傷,指感覺和運動平面以下一些皮節(jié)和肌節(jié)保留部分神經支配。 脊髓是腦干向下延伸的部分,其上段與延髓在枕骨大孔處相連,下端形成脊髓圓錐至第1腰椎的下緣。分31節(jié)段。31對脊神經。包括頸段8對,胸段12對,腰段7對,骶段5對,尾神經1對。脊髓有兩個膨大,頸膨大和腰膨大,分別發(fā)出支配上肢和下肢神經根,頸膨大相當于C5~T2,腰膨大相當于L1~S2。 (記?。┘顾韫?jié)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 脊髓損傷類型: 1、脊髓震蕩:傷后早期表現不完全性截癱,24小時內開始恢復,3~6周完全恢復稱之為脊髓震蕩。 2、脊髓休克:平面以下的脊髓暫時喪失反應,處于無反應狀態(tài)。暫時現象,傷后不久可逐漸恢復。 3、脊髓不完全性損傷 4、脊髓完全性損傷 5、特殊類型的脊髓損傷綜合征包括: a、中央損傷綜合征:頸椎過伸型損傷,下肢癱瘓重于上肢。 b、半切綜合征:脊髓結構指損傷一半。同側(深感覺障礙)運動功能或本體感覺喪失而對側的(淺感覺障礙)痛溫覺喪失。 c、前束綜合征:損傷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運動和痛溫覺喪失而本體感覺存在。 d、后束綜合征:損傷平面以下的本體感覺喪失而運動和痛溫覺存在。 e、圓錐綜合征:可致膀胱、腸道、下肢反射消失、會陰區(qū)感覺喪失,而下肢運動與感覺功能存在。 f、馬尾綜合征:相應節(jié)段肌肉的遲緩性癱瘓及膀胱、肛門括約肌和下肢反射消失。 簡述脊髓損傷導致的痙攣處理方法。 答:(1)體位治療:①良姿位;②負重體位;③肢體活動,如通過持續(xù)性被動活動治療(CPM)緩慢持續(xù)地活動痙攣的肢體,達到緩解痙攣的目的。 (2)矯形器的使用:①充氣夾板;②矯形器。 (3)手法治療:①手法牽拉;②痙攣肌肌力訓練。 (4)物理因子:①冷療;②溫熱療法;③電刺激。 (5)藥物治療。 (6)神經傳導阻滯。 (7)肉毒素注射。 (8)手術治療。 脊髓ASIA損傷程度分級 簡述脊髓損傷患者的常見心理變化過程:震驚階段,否定階段,抑郁或焦慮反應階段,對抗獨立階段,適應階段。以上5個階段,抑郁或反應階段對患者的影響最大,因此也是治療的重點。 感覺功能的28個關鍵點 運動功能: 屈肘,伸腕,伸肘,屈指,小指外展?。篊5,C6,C7,C8,T1 屈髖,伸膝,踝背伸,趾伸,踝跖屈?。篖2,L3,L4,L5,S1 簡述脊髓損傷后患者常見的心理變化過程:震驚階段,否定階段,抑郁或焦慮反應階段,對抗獨立階段,適應階段。以上5個階段中,抑郁或焦慮反應階段對患者的影響最大,因此也是治療的重點。 壓瘡的好發(fā)部位:臥位時枕部、棘突、骶尾部、坐骨結節(jié)、股骨大轉子、足跟、臀部、背部發(fā)生壓瘡最多,坐位時發(fā)生部位以坐骨結節(jié)部、骶尾部、足部最多。 脊髓損傷的常見并發(fā)癥:壓瘡,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骨骼系統(tǒng)并發(fā)癥(異位骨化、骨質疏松癥),疼痛,痙攣,體位性低血壓,深靜脈血栓形成,神經性膀胱,神經源性直刺,自主神經過反射,心理障礙,性功能障礙。 呼吸道感染:脊髓損傷患者對 膈肌和肋間肌功能訓練十分重要。 深靜脈血栓形成:一旦血栓形成應 制動 ,以防止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而猝死。 自主神經過反射AD:是指T6以上脊髓損傷患者對內臟的惡性刺激和來自損傷水平下的其他不良刺激而發(fā)生高血壓、心動過緩、大汗、面潮紅和頭痛等癥狀的陣發(fā)性綜合征。 關節(jié)活動范圍(記住) 恥骨下角:男性70~75,女性90~100 骨盆骨折同時伴有其他臟器損傷,嚴重者會出現 盆腔臟器出血 、尿道損傷 、周圍神經損傷 或 脊神經根損傷 。 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損傷及血性休克患者的處理:休克-尿道損傷-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最危險的并發(fā)癥是:盆腔內出血 骨盆骨折最重要的體征:局部壓痛及間接擠壓痛 骨盆骨折分型:AO分型 A穩(wěn)定,后環(huán)完整 B后環(huán)不完全破裂,部分穩(wěn)定,旋轉 C后環(huán)完全破裂,不穩(wěn)定 骨盆骨折后,患者常會出現以下 異常步態(tài):短腿步態(tài),關節(jié)攣縮或強直步態(tài),疼痛步態(tài),肌無力步態(tài) 骨盆骨折后(/骨折術后)常見 并發(fā)癥的康復 包括:1、神經損傷的康復;2、壓瘡的康復;3、深靜脈血栓的康復;4、心肺功能的康復;5、胃腸道功能的康復;6、骨化性肌炎的康復。 頸椎?。菏侵割i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fā)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前中央動脈等),并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床表現。 神經根型頸椎?。菏怯捎谧甸g盤突出、關節(jié)移位、骨質增生或骨贅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內或椎間孔處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所致。在各型中發(fā)病率最高,占60%~70%,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好發(fā)于C5~6和C6~7間隙。 交感神經型頸椎?。菏怯捎谧甸g盤退變或外力作用導致頸椎出現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從而對頸部的交感神經節(jié)以及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 椎間孔擠壓試驗:又稱壓頭試驗或壓頸試驗,患者坐位,用雙手重疊按壓患者頭頂,并控制頸椎在不同角度下進行按壓,如引起頸部疼痛和放射性痛者為陽性,說明頸神經根受壓。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一般為陽性。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患者頸部前屈,以一手抵住患側頭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反向牽拉。如患者出現麻木或放射痛時,則為陽性,表明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可能。 頸椎受累的節(jié)段以C5~6,C6~7最常見,其次是C4~5。 頸椎病 臨床分型:頸型(又稱軟組織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兩種以上) 軟組織型頸椎?。憾嘣谝归g發(fā)作或晨起時發(fā)病,有自然緩解和反復發(fā)作的傾向??人院痛驀娞鐣r癥狀不加重。 神經根型頸椎?。鹤畛R姡i痛和頸部發(fā)僵是最早出現的癥狀。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頸部活動、咳嗽、打噴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癥狀加重。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頭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出現陽性。 脊髓型頸椎?。合轮珶o力,肢體麻木,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性功能減退,笨手笨腳,大小便障礙?;舴蚵鳎℉offmann征),髕、踝陣攣和Babinski征,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屈頸試驗陽性。 診斷脊髓型脊椎病的重要依據是:雙下肢肌力減弱。 椎動脈型頸椎?。貉?,嘔吐,猝倒,偏頭痛。壓頂旋頸試驗陽性。 脊椎病康復評定: 1、頸部功能障礙評定 2、疼痛評定:VAS 3、頸椎活動范圍評定:旋轉,伸展,屈曲,側屈 4、肌力評定:岡上肌,三角肌,胸大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伸腕肌,骨間肌 5、特征性檢查: a、前屈旋頸試驗(陽性:椎間小關節(jié)有退變) b、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神經根受壓) c、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神經根型頸椎病 d、旋頸試驗:又椎動脈扭曲試驗 e、病理反射檢查:霍夫曼(Hoffmann)征,羅索里莫(Rossolimo)征,巴賓斯基(Babinski)征 6、影像學檢查 7、電生理檢評定 頸椎牽引:牽引時間20~30min。頸椎屈曲20~30合適。累及節(jié)段選擇牽引角度:C1~4選擇0;C5~6選擇15;C6~7選擇20;C7~T1選擇25。 頸型頸椎病牽引時頸椎宜前傾10~20 神經根型頸椎病前傾20~30 脊髓型頸椎病后仰10~15 腰痛LBP: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診斷,而是以腰部疼痛為代表的一組綜合征或其他癥候群,其表現為腰骶臀部的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的癥狀。 根性腰痛:又稱坐骨神經痛,由于坐骨神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刺激所致,多數由腰椎間盤突出引起。 梨狀肌綜合征:是坐骨神經在肌纖維管道走行中受到外來物嵌壓所致,主要原因是梨狀肌勞損、受涼出現痙攣、增生、變性、纖維粘連,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所引起的癥狀。 腰痛LBP: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診斷,而是以腰部疼痛為代表的一組綜合征或其他癥候群,其表現為腰骶臀部的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的癥狀。 根性腰痛:又稱坐骨神經痛,由于坐骨神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刺激所致,多數由腰椎間盤突出引起。 腰痛的病因病理: 1、脊柱骨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引起的腰痛:軟組織損傷,肌筋膜疼痛綜合征,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 2、脊椎病變引起的腰痛:腰椎骨折,腰椎滑脫征,強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脊柱結核,脊柱腫瘤,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骶髂關節(jié)功能紊亂,腰椎退行性病變(腰椎骨關節(jié)退行性變,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柱骨質疏松) 3、脊髓和脊椎神經疾患引起的腰痛:如脊髓壓迫,急性脊髓炎,神經根炎等 4、內臟器官疾患引起的腰痛:如病毒感染,腎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結石,胃潰瘍,附件炎,盆腔炎等 5、心理因素。 急性腰扭傷早期臥床休息時間一般為:2~3天 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的分界線是:3個月 急性腰扭傷:腰部肌肉以 骶棘肌 最易受累而引起損傷。男性多見。腰部有壓痛點,肌肉痙攣,脊柱可出現肌痙攣性側凸,雙下肢無神經陽性體征。X線可發(fā)現脊柱變直或保護性側凸。 棘上韌帶損傷:好發(fā)于L5~S1 棘間韌帶損傷:好發(fā)于L5~L1 腰背肌筋膜炎:亦稱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或肌纖維組織炎,是指因寒冷、潮濕、慢性勞損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組織發(fā)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性變,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下肢神經無受累表現,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腰背部活動范圍一般正常,脊柱生理曲度改變不明顯。X線大部分正常。 腰椎間盤壓力最高的體位:坐位 > 站位 > 臥位 量角器法測量腰椎屈伸、側屈活動度時,軸心是第5腰椎棘突,與地面垂直線為固定臂,第7頸椎與第5腰椎棘突的連線為移動臂。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主要是指腰椎,尤其L4~5,L5~S1,L3~L4的纖維環(huán)破裂和髓核組織突出壓迫和刺激相應水平的一側和雙側坐骨神經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 “腰痛”“下腰痛”“腰背痛”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理分型: 退變型,膨出型,突出型,脫出后縱韌帶下型,脫出后縱韌帶后行和游離型,前3型是未破裂型,后3型是破裂型。 LDH臨床特點: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神經痛,下肢麻木感,腰椎活動受限,咳嗽、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加重。腰椎前凸減小,腰部平坦,可有側凸畸形。疼痛較重者步態(tài)為跛行,又稱減重步態(tài)。 腰椎管狹窄癥:CT測量椎管矢狀徑小于9mm,即可明確診斷。 腰痛康復評定: 1、腰椎功能評定: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Quebec腰痛分類評定 2、疼痛程度的評定:VAS 3、腰椎活動度評定:旋轉,屈伸,側屈 4、肌力和耐力評定:軀干肌肉肌力評定,軀干肌肉耐力評定(正常值60秒) 5、特殊檢查: a、直腿抬高試驗 b、健側直腿抬高試驗 c、直腿抬高加強試驗 d、曲頸試驗 e、腘神經壓迫試驗 f、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提示L4以上的椎間盤突出) g、跟臀試驗 h、梨狀肌緊張試驗(患肢屈髖屈膝后內收內旋動作) j、髂骨分離試驗 k、骶髂關節(jié)扭轉試驗 腰椎快速牽引:牽引距離45~60mm,傾角10~15,左右旋轉10~18 診斷脊柱骨質疏松癥的脊柱指數是:<80 周圍神經損傷PNI:是指周圍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由于外傷、感染、受壓、中毒、缺血和營養(yǎng)代謝障礙而形成各種類型、各種程度的損傷后疾病。(是指周圍神經干或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間接力量的作用而發(fā)生的損傷。) 周圍神經損傷的典型表現: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常見的周圍神經損傷:臂叢,尺,橈,正中,脛,腓總神經損傷等。 周圍神經分為:腦神經,脊神經,自主神經 斜角肌間隙狹窄壓迫臂叢神經,正中神經在腕管受壓、受腫瘤壓迫等。 神經纖維一般可在短時間內恢復:3~4周 當腋動脈瘤時,易受壓神經是:正中神經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易損傷的神經是:正中神經 肱骨干中下1/3骨折時,易并發(fā)牽拉傷、挫傷或斷裂傷的神經是:橈神經 神經損傷后2個月,所支配的肌肉將萎縮的程度是:50%~70% 周圍神經損傷的 典型臨床表現: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疼痛,血管功能障礙,皮膚營養(yǎng)性改變,骨質疏松 (背背背)周圍神經損傷后的運動,感覺功能恢復等級 常見周圍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猿手 橈神經:垂腕垂指、前臂旋前畸形 尺神經:爪形手 臂叢神經:分為腋,肌皮,橈,正中,尺神經。C5神經根形成腋神經,支配三角肌。C6形成肌皮神經,支配肱二頭肌。C7形成橈神經,支配上肢伸肌群。C8形成正中神經,支配指屈肌群。T1形成尺神經,支配手內部肌群。 “Horner綜合征” 腋神經:三角肌萎縮, 肱骨外科頸 骨折時,常損傷腋神經,出現“方形肩”畸形 腓總神經:下肢神經中最多見,足下垂形成“馬蹄內翻足”,“跨域步態(tài)” 脛神經:股骨髁上骨折,膝關節(jié)脫位。足外翻 坐骨神經:全身最大的神經,來自 腰骶叢神經 。大腿下1/3處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 上臂叢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 肩不能上舉,肘不能屈曲而能伸,屈腕力減弱,上肢伸面的感覺大部分缺失。三角肌和肱二頭肌萎縮明顯,前臂旋前障礙,手指活動尚正常。 下臂叢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 手功能喪失或嚴重障礙,肩肘腕關節(jié)活動尚好。出現患側Horner征。手內部肌肉萎縮,骨間肌最嚴重。前臂及手尺側感覺缺失。 腓總神經損傷:見于 腓骨小頭/腓骨頸骨折、小腿石膏固定太緊、腘窩后方切割傷、脛腓關節(jié)后脫位等情況。出現 足和足趾不能背伸,足不能外展,足下垂并轉向內側面而成為 馬蹄內翻足。 脛神經損傷:常見于 股骨髁上骨折 和 膝關節(jié)脫位。呈 外翻足 。 常見能引起周圍神經損傷的部位: 肩關節(jié)脫位并發(fā) 腋神經損傷 肱骨干骨折并發(fā) 橈神經損傷 肘部損傷并發(fā) 尺神經、正中神經損傷 典型的畸形: 正中神經在 肘上 損傷可出現 猿手 畸形 橈神經在 臂中部 損傷可出現 腕下垂 尺神經在 前臂 損傷可出現 爪狀指 腓總神經在 腓骨頸平面 損傷可出現 足下垂 神經損傷的診斷: 1、神經干叩擊試驗(Tanel征,陽性表示神經恢復的表現) 2、汗腺功能檢查,碘淀粉實驗,茚三酮試驗 周圍神經損傷康復治療 被動活動 時應注意:1、在無痛范圍內進行;2、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進行,不能過度牽拉麻痹肌肉;3、運動速度要慢;4、周圍神經和肌腱縫合術后,要在充分固定后進行。 周圍神經損傷的 并發(fā)癥及處理:1、腫脹:抬高患肢,向心性按摩和被動運動,順序充氣式四肢血液循環(huán)治療,熱療,高頻透熱療法,低中頻電療,彈力繃帶壓迫;2、攣縮:預防;3、繼發(fā)性外傷:無感覺區(qū)易灼傷、燙傷,感覺喪失的骨突部位易被慢性磨損。 完全性斷離:一種是離斷肢體遠側部分完全離體,無任何組織相連稱為完全性斷離;另一種是斷肢只有極小量損傷的組織與人體相連,再植手術前經過徹底清創(chuàng),必須將這部分無活力的相連組織切除,實際上也變?yōu)橥耆噪x斷。 大部分離斷:又稱不完全性離斷,受傷肢體局部組織大部分已斷離,并有骨折或脫位,殘留有活力的組織相連少于該斷面軟組織面積大1/4,主要血管斷裂或栓塞,肢體遠端部分無血液循環(huán)或嚴重缺血,不吻合血管肢體必將壞死。因大部分離斷往往是由鈍性碾軋、擠壓所致,軟組織創(chuàng)傷范圍較廣泛,離斷創(chuàng)面參差不齊,組織去留難以確定,所以其離斷再植成活率并不比完全離斷高。 斷指再植:是指將完全斷離的手指或僅有不超過手指皮膚周徑1/8相連的手指重新吻合,使之恢復血液循環(huán),得到成活并恢復一定功能。 簡述斷肢的分類:根據肢體離斷程度:完全性離斷和不完全性離斷;根據肢體離斷的性質:切割性離斷,碾軋性離斷,擠壓性離斷,撕裂性離斷,槍彈傷離斷。 斷肢的臨床表現:出血量大、低血壓休克,并伴有其他嚴重復合傷所致的昏迷、呼吸困難等。 斷肢再植的禁忌癥: 1、患者因多發(fā)損傷或重要臟器損傷,不能耐受手術,此時以挽救生命為原則 2、傷后時間長,斷肢為未冷藏,再植術后可能引起感染中毒等危及生命 3、肩部或大腿高位斷肢,肌肉豐富,傷后時間長或軟組織挫傷重 4、肢體毀損嚴重,軟組織廣泛碾挫傷,血管床破壞,或肢體缺損大,再植后無功能者。 斷肢再植后的功能評定: 上肢的功能評定標準: 1級:應用再植肢體恢復原工作,合計關節(jié)活動度(包括再植平面近側的一個關節(jié))達到健側的60%;神經功能恢復良好,且能耐冷,肌力恢復達4~5級。 2級:能恢復適當的工作,關節(jié)活動度超過健側的40%,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的恢復接近正常,并能耐冷,肌力恢復達3級。 3級: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關節(jié)活動度超過健側的30%;感覺恢復不完全(如只有單一的正中神經或尺神經恢復,或正中神經與尺神經只恢復保護性感覺),肌力達3級。 4級:肢體存活,但無實用功能。 下肢功能評定標準: 1級:恢復原工作,步態(tài)正常,膝踝關節(jié)活動度接近正常。 2級:恢復適當工作,輕度跛行,感覺功能良好,關節(jié)活動度超過健側的40%。 3級:能勝任日常生活活動,行走需穿矯形鞋,足底稍有感覺,但無營養(yǎng)性潰瘍。 4級:患者需借拐助行,足底無感覺,可能存在營養(yǎng)性潰瘍。 再植肢體再截肢情況/適應癥: 1、再植肢體劇烈疼痛,經久不愈 2、再植肢體并發(fā)慢性骨髓炎或化膿性關節(jié)炎,經久不愈 3、下肢嚴重不等長和畸形,縮短的再植肢體不裝假肢不能行走,而由于再植肢體的存在妨礙了合適假肢的裝配。 斷指再植手術距外傷的時間一般最長是:6~8小時 感覺功能評定包括:淺感覺檢查(痛觸溫壓覺),深感覺(運動覺,位置覺,振動覺),復合感覺(皮膚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實體覺,圖形覺等)。 運動創(chuàng)傷的病理過程:組織損傷及出血;炎癥反應及腫脹;肉芽組織肌化;瘢痕形成。 運動損傷少見:骨折、關節(jié)脫位,多見于韌帶、肌肉、肌腱、關節(jié)囊、關節(jié)軟骨及其他慢性軟組織的微小損傷。 (重點)急性運動創(chuàng)傷的處理原則:肌肉、韌帶損傷初期,治療重點是止痛、止血,防止腫脹。應用PRICE原則,即保護、局部休息、冰敷、加壓包扎和抬高患肢。損傷后盡快局部外墊棉花,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然后冰敷30分鐘,這樣的初期處理可以止痛、止血,防止腫脹,十分重要而且有效。對于有骨折或韌帶、肌肉、肌腱斷裂的患者應當做適當的外固定。 骨骼肌損傷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包括:缺血性骨骼肌變性壞死機化、骨化性肌炎 骨骼肌治療的關鍵:避免骨骼肌長期處于缺血狀態(tài) 股四頭肌挫傷: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軟弱步態(tài)”。康復治療:限制活動期(輕度挫傷24h,重度48h后開始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長收縮運動),關節(jié)活動康復期(先伸膝后逐漸屈膝,先被動后主動再抗阻訓練),功能恢復期(屈伸活動至ROM完全恢復正常)。 腘繩肌損傷: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 內收肌群:大收肌,短收肌,長收肌,恥骨肌,股薄肌。 前交叉韌帶ACL損傷:限制膝關節(jié)旋轉、內外翻。抽屜試驗陽性(小腿向前移位1.2cm提示),Lachman試驗陽性。部分斷裂石膏外固定2~3周。新鮮完全斷裂2周內手術重建。陳舊性斷裂者可行關節(jié)鏡下自體韌帶重建手術。 ACL康復治療:手術重建是最有效的手段。圍手術期康復有助于為手術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使肢體功能在術后得到最大程度恢復。重建手術后首先考慮 控制關節(jié)的炎癥反應。術后患者首先注意 體位擺放(伸膝位)。為防止下肢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加速下肢遠端消腫,患者應在消退后開始進行 “踝泵”練習。 股四頭?。?/p> 起點: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體前面;股外側肌起自股骨粗線外側唇;股內側肌起自股骨粗線內側唇。 止點:四個頭合并成一條肌腱,包繞髕骨,向下形成髕韌帶止于脛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時,股直肌可使髖關節(jié)屈,整體收縮使膝關節(jié)伸。遠固定時,使大腿在膝關節(jié)處伸,維持人體直立姿勢。 前交叉韌帶損傷:抽屜試驗陽性,Lachman試驗陽性 后交叉韌帶損傷:作用于屈曲位膝關節(jié)時的直接暴力(如踢球時小腿受到由前向后的撞擊)和膝關節(jié)過度屈曲。 肌腱損傷好發(fā)于:肩袖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股四頭肌腱,髕腱,跟腱。 肌腱損傷的基本病因:過度牽拉(急性損傷),過度使用(慢性勞損)。 肩袖:又稱腱袖/旋轉袖。肩胛下?。殴莾刃瑢霞。殴?0范圍內外展),岡下肌及小圓肌(肱骨外旋)。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 肩袖損傷(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提?。┑牡湫团R床特征:60~120疼痛弧征陽性。肱骨大結節(jié)壓痛。 名解: 肩袖:又稱腱袖或旋轉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等肌腱組成。肌腱止于肱骨大小結節(jié)及部分外側頸部,覆蓋于肩關節(jié)前上后方的袖狀組織。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損傷:長頭起于肩胛盂的上緣。主要功能: 屈肘關節(jié)、前臂旋后。 肱骨內上髁炎:又稱高爾夫球肘,是前臂屈肌腱止點肱骨內上髁部位的慢性炎癥。 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是肱骨外上髁伸肌總腱起點附近的慢性損傷性炎癥。 髕腱末端病:又稱髕尖末端病,“跳躍膝”,是由于跳躍時髕腱在髕尖附著點處受到反復的大力牽拉從而使髕腱腱止結構組織出現損傷性改變。 踝關節(jié)前抽屜試驗:檢查者一手固定脛骨前下端,另一手握住后跟向前用力,若前移超過5mm則為陽性,表示距腓前韌帶撕裂。 股內收肌腱損傷:“騎馬損傷”。行走足尖點地跛行。股內收肌抗阻試驗陽性?!?”字征陽性。 髂脛束損傷:髂脛束攣縮征者主要表現 彈響髖。即髖關節(jié)屈曲、內收、內旋時。不能做髖內收直抬腿動作。骨盆正位X線可見“假性雙髖外翻”,股骨干角大于130。股骨小粗隆明顯可見。 半月板損傷:彈響較清脆,常有關節(jié)交鎖癥狀及麥氏征(McMurray試驗)陽性。 腱完全斷裂試驗:(捏小腿三頭肌試驗),令跟患者俯臥,雙足恰好伸出檢查床尾末端,檢查者用手擠壓患者小腿的腓腸肌,若足不出現跖屈動作,表明該側跟腱完全斷裂。 名解: 截肢:是指將無生命和無功能、無法或不能保留的肢體全部或部分切除,其中經關節(jié)平面的截肢又稱為關節(jié)離斷。 常見的截肢原因:嚴重創(chuàng)傷、嚴重感染、腫瘤、周圍血管病變、神經損傷或疾病、小兒先天性發(fā)育異常。 殘肢痛:截肢后由殘端血液循環(huán)障礙,殘端骨突出或骨刺,皮膚瘢痕增生,殘肢端血液循環(huán)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幻肢痛:又稱肢幻覺痛,指患者感覺到被截掉的肢體仍然存在,且在該處發(fā)生疼痛。 (患者殘肢出現鉗夾樣、針刺樣、燒灼樣或切割樣疼痛) 簡述截肢后的康復流程: 理想的康復流程: 1、截肢前心理治療和假肢咨詢 2、截肢手術或非理性殘肢矯治手術 3、殘肢康復訓練和并發(fā)癥處理 4、假肢處方 5、安裝臨時假肢 6、臨時假肢功能訓練及初評 7、安裝正式假肢 8、假肢適配檢查 9、假肢裝配后功能訓練 10、終期適配檢查和功能評定 足部截肢:羅果夫(Pirogoff),波伊徳(Boyd),里弗朗斯(Lisfranc),肖帕特(Chopart)截肢術。 彈性繃帶包扎技術:截肢術后或傷口拆線后,持續(xù)進行彈性繃帶包扎殘肢,是預防或減少殘肢腫脹,促進殘肢定型的最普通、最重要的方法。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THA:是指應用人工材料制作的全髖關節(jié)結構植入人體以代替病損的自體關節(jié),從而獲得髖關節(jié)功能。 頸干角:股骨頸的軸心線與股骨干的縱軸線形成的夾角為頸干角,成人正常110~140,平均為127。 前傾角:在矢狀面上,股骨頸的長軸與股骨干的額狀面形成的一個銳角稱為前傾角,成人約為12~15。 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群:大腿屈肌群,大腿伸肌群,大腿外展肌群,大腿內收肌群,大腿內旋肌群,大腿外旋肌群。 髖關節(jié)正常關節(jié)活動度:前屈0~140,后伸0~15,內收、外展各0~45,內旋、外旋各0~45。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并發(fā)癥:術后脫位,深靜脈血栓,疼痛,假肢松動,異位骨化。 髖關節(jié)脫位常見于:后脫位 關節(jié)脫位特有體征:畸形,彈性固定,關節(jié)空虛 名解: 骨關節(jié)炎OA:又稱骨關節(jié)病、退行性關節(jié)炎、增生性骨關節(jié)炎、肥大性關節(jié)炎、老年性骨關節(jié)炎等,是一種常見的、有多種因素引起,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的以關節(jié)軟骨退變、破壞及伴有相鄰軟骨下骨板病變、關節(jié)邊緣骨質增生、骨贅形成為特點,導致關節(jié)功能受損的慢性、進行性關節(jié)疾病。 OA的臨床表現與體征: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僵硬,骨摩擦音(感)和關節(jié)彈響,關節(jié)腫脹,壓痛,關節(jié)無力、活動障礙,關節(jié)畸形。 OA最常見于:膝,髖,脊柱,手關節(jié) OA診斷標準 OA康復評定內容和方法: 1、疼痛評定:VAS 2、肢體圍度和關節(jié)周徑的測量 3、肌力評定:MMT 4、關節(jié)活動度測量 5、手功能評定:九孔插板試驗,Carroll手功能試驗及上肢功能測驗(UEFT) 6、下肢功能評定 7、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8、生活質量評定 OA康復治療措施和方法: 1、減輕關節(jié)負荷,適當降低活動量 2、物理因子治療:溫熱療法,高頻電療法,中、低頻電療法,超聲波療法,神經經皮電刺激(TENS),電磁療法,體外沖擊波技術 3、運動療法:主動運動,助力運動,抗阻運動(包括等張運動,等長運動,等速運動等),牽伸運動(牽伸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和肌腱),全身性耐力運動(有氧運動),被動運動等。 4、關節(jié)松動技術 5、輔助具的使用:矯形器,助行器,生活自助具 6、藥物治療 7、手術治療 8、心理治療 9、健康教育 (背)OA的臨床特點是起病緩慢,早期常無明顯主觀癥狀,當病情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會出現關節(jié)疼痛、僵硬、腫脹,關節(jié)彈響等癥狀和體征。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出現關節(jié)無力、活動障礙和關節(jié)畸形。 名解: 肩關節(jié)周圍炎:是肩關節(jié)周圍病變的總稱,指因肩關節(jié)及其周圍的肌腱、韌帶、腱鞘、滑囊等軟組織退行性、炎癥性病變而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癥的一類疾病。 “凍結肩”“粘連性關節(jié)囊炎”“肩凝癥”“五十肩” 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是一種肱骨外上髁伸肌總腱起點附近的慢性損傷性炎癥。 “伸肌牽拉試驗(Mills征)”:伸肘,握拳,腕屈,然后前臂旋前,肘外側出現疼痛為陽性。 肱骨內上髁炎:又稱高爾夫球肘,是前臂屈肌腱止點肱骨內上髁部位的慢性炎癥。 狹窄性腱鞘炎:是腕手部常見的慢性累積性損傷,在超負荷的情況下肌腱在腱鞘里反復滑動、摩擦,導致腱鞘逐漸增厚、狹窄,肌腱水腫等,產生該肌腱的滑動受阻,此為腱鞘炎,又稱為狹窄性腱鞘炎。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Finkelstein征陽性,即拇指置于掌心,握拳尺偏腕關節(jié)時,橈骨莖突處出現疼痛。 腕管綜合征:屈腕試驗(Phalen試驗),正中神經叩擊試驗(Tinel征)陽性。 跟痛癥:是由一系列疾病導致的足根部疼痛的綜合征。 肌肉筋膜疼痛綜合征MPS:是肌纖維激痛點出現在多于一塊肌肉或肌群的慢性疼痛綜合征。 名解: 關節(jié)攣縮:是指各種原因造成的關節(jié)主動和被動活動度的減低,它是目前臨床上十分常見的癥狀。在外傷或肢體關節(jié)周圍組織發(fā)生病變,手術及關節(jié)固定,特別是不適當的外固定、超時間的外固定以后,而又未經過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都可能導致關節(jié)攣縮的發(fā)生。 關節(jié)攣縮的 病因與發(fā)病機制:骨關節(jié)系統(tǒng)損傷。兩個關鍵性的因素:外傷導致骨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的破壞;關節(jié)固定 (關節(jié)源性,肌源性,軟組織源性,混合性) 功能位:是關節(jié)能夠進行基本功能活動的體位。 肩:外展45,前屈30,內旋15 肘:屈曲90 腕:背伸20~30 髖:外展10~20,前屈15~20,外旋5~10 膝:屈曲5~10 踝:0(中立位,即足與小腿垂直90位) 關節(jié)攣縮常見畸形: 肩:內收、內旋 肘:屈曲 腕:屈曲 手指:屈曲 髖:外旋 膝:伸展(過伸) 踝:內翻、足下垂 復雜性局部疼痛綜合征CRPS:是繼發(fā)于意外損傷、重大疾病后出現的以嚴重頑固性、多變性疼痛、血管舒縮失衡、營養(yǎng)不良和功能障礙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 CRPS三聯(lián)征:感覺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骨折不愈合或骨不連: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中斷。骨折經治療,超過一般愈合所需的時間,骨折斷端仍未出現骨折連接,稱為骨折延遲愈合,若在此基礎上,經再度延長治療時間后,仍看不到骨性愈合,稱為骨折不愈合或骨不連。 骨折愈合期: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塑形期。 在骨化進展期,最為推薦的理療: 冰敷 創(chuàng)傷性骨化肌炎手術治療適應癥:1、關節(jié)功能障礙明顯;2、無關節(jié)功能障礙,但疼痛癥狀明顯,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3、有前臂或手的神經損傷或卡壓癥狀;4、與骨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難以鑒別者。 骨筋膜室綜合征OCS:是指由骨、骨間膜、肌間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內的肌肉和神經因急性缺血、缺氧而產生的一系列早期癥候群,又稱急性筋膜間室綜合征、骨筋膜間隔區(qū)綜合征。 OCS多見于小腿和前臂,上肢最容易發(fā)生OCS的是 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