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臾區(qū)在《素問·天元紀(jì)大論》中講:臣稽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xì)庹骒`,總統(tǒng)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唐王冰《玄珠密語·卷之十六·生稟化源紀(jì)篇》講:且夫有物混成,自元始虛無,一氣凝然。太初妙道之始,從無入有,天地未形之時,太初結(jié)而成太極,太極判而生天地,即以清氣上升為天,濁氣降下為地,地之陰精為月、天之陽精為日,日月交合而生五星於天,地始開辟,中有子,號五行,即與五星一類,六氣一宗也。 清代黃元御《四圣心源·卷一天解·陰陽變化》講: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 太極元初之氣,簡稱元氣,又叫太一、泰一、太乙。稱為“太”或“泰”表大而無外,稱為“乙”,表元氣內(nèi)含螺旋式生發(fā)氣機。許慎《說文解字·乙部》: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陰氣傷僵,其出乙乙也。 《天元玉冊·卷之十五》:自虛無而生太極,一也。太極生天地,二也。天地生五行,三也。三生萬物,皆自五行。 宋代張載《正蒙·太和篇》講: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混元一氣雖分陰陽,但本根依然在,其化為陰陽之間的中氣,中氣乃主司陰陽升降之樞軸。陰陽兩儀圖中陰陽相交之紅色圓圈即是。 這個中氣乃是乾元坤元混沌未分之氣,天地分判之后,乾元清陽升天,主持天氣化生五色之氣,鬼臾區(qū)在《素問·五運行大論》分別稱之為丹天之氣、黅天之氣、蒼天之氣、素天之氣、玄天之氣,是為天之五行;坤元濁陰降地,坤元在地氣中主持水、火、木、金、土之地五行的生化,鬼臾區(qū)在《素問·天元紀(jì)大論》中稱之為“布?xì)庹骒`,總統(tǒng)坤元”。 太極雖判而分天地,但天地之間并未斷絕氣機往來,乾元帶動天之氣,坤元帶動地之氣,兩者交互相召,感應(yīng)相通,天地之氣交,遂有“中運”之氣。中運之氣在天氣之下,地氣之上,溝通天地間氣機之交互往來,是為“氣交”或“中運”。王冰《素問六氣玄珠密語·卷一·五運元通紀(jì)論》:夫運者,司氣也,故居中位也。在天之下,地之上,當(dāng)氣交之內(nèi),萬化之中,人物生化之間也。 陰、陽兩氣在中氣斡旋之下,又各自化生出陰中之陽、陽中之陰。如此,原來的老陽稱為太陽,陽中之陰稱為少陰;原來的老陰稱為太陰,陰中之陽稱為少陽。是為中氣斡旋,兩儀生四象。 中氣斡旋,陽變陰合,又化生陽明、厥陰之氣。《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天道地道皆如是。 請注意:我們今天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談坤元生生地之五行。乾元化生天之五行,擇天再談,中運之氣也先存而不論。故下左圖中的中氣實即是指的坤元之氣。當(dāng)然,如果講乾元化生天之五行,中氣實即代指乾元之氣。 坤元地氣牽引乾元天氣并融合太陽、太陰、少陰、少陽、陽明、厥陰諸氣,“布?xì)庹骒`,總統(tǒng)坤元”,坤元地土先生北方坎水,故天一生水,次生南方離火,故地二生火,又次生東方木,故天三生木,又又次生西方兌金,故地四生金,最后水、火、木、金四者交錯結(jié)合共振而生中央土,故天五生土。此為河圖之生數(shù)。 坤元中氣斡旋,主持陽變陰合,隧化生水、火、木、金、土之五行氣。唐王冰《素問六氣玄珠密語·卷之十六·生稟化源紀(jì)篇》對此有專門解說:地始開辟,中有子,號五行,即與五星一類,六氣一宗也。即地生淵源為水,月之坎位為北,即先生水,水?dāng)?shù)故一。次天之陽氣為火,日之離位居南,故次生火,火數(shù)二。次水脈資生,乃成草木,坎位北方,生於震,震生束方木,故木數(shù)三。其次元之化生山岳,山岳之中產(chǎn)金玉,故坤元之位生於兌,兌生西方金,故金數(shù)四。次四方被象生中土,故土數(shù)五,而居中央,於是五行中以土為尊者,即坤土是也。此非是火之子也,此是太初始分,濁氣下降為地也。即坤元也。坤元始於太初妙道,故坤土尊也。次有火生之子者,即中央土也,非坤元也。即坤與中央須分兩位也。 水、火、木、金之生,皆原于坤元之土,故王冰曰:“于是五行中以土為尊者即坤土也此非是火之子也,此是太初始分,濁氣下降為地也。即坤元也。坤元始於太初妙道,故坤土尊也。次有火生之子者,即中央土也,非坤元也。即坤與中央須分兩位也?!崩すΤ缮硗?,寄居后天八卦西南坤位。中央土為木火金水合力所生,反過來講,土氣亦反饋于四者,在一年四季輪回中,土雖不主時,但土獨旺于四季。 五行之氣間的生成以及氣機升降關(guān)系,清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卷一·陰陽化生》中另有不同于王冰的解讀,請參看如下: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zhuǎn),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地之五行氣論述到此,天之五行,擇日再論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