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726-7587(2004)05-0633-01 1 病例介紹 例1,女,56歲,農(nóng)民,主因“頭痛3天”入院?;颊哳^痛,以巔頂為甚,難以忍受,伴有惡心,嘔吐,痰涎,痰涎清晰,不能進食,食則吐,二便調(diào)。舌質(zhì)紅,苔白,脈弦滑。頭顱CT示:“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此屬肝風內(nèi)動,木旺克土,法當泄木實脾。處方:吳茱萸6g,生姜10g,大棗10g。水煎頻服,1日1劑。連服5日,頭痛明顯減輕,嘔吐止。 例2,男,68歲,干部,主因“咳嗽半年,頭痛、嘔吐1周”入院?;颊吒煽劝肽辏?月前在北京腫瘤醫(yī)院確診為肺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化療后出現(xiàn)頭痛,以巔頂為甚,惡心嘔吐,不能進食,胸悶,煩躁,伴有乏力、失眠、大便稀薄,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弦。此屬木旺脾虛,治以泄木扶土,處方:吳茱萸6g,黨參10g,生姜10g,大棗10g,炒白術(shù)12g,茯苓15g,甘草6g,水煎服,1日1劑。服上方1周,頭痛、惡心、嘔吐基本消失。 2 討論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原文如下:“食谷欲吐,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第二十四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第三零九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第三七八條)。此三條分別見于陽明病篇一,少陰篇一,厥陰篇一。綜合三條文的記載,其主要共同癥候為嘔吐。所以陳修園說:“吳茱萸,不論噎嗝、反胃皆可用,唯以嘔而胸滿為據(jù)?!倍督饏T》有“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的記載。 三條文中,又以第三七八條為主證,臨床所見,亦以該條證居多。因為單根據(jù)“嘔吐”,還不能完全肯定是吳茱萸湯證;如果干嘔、吐涎沫又頭痛,則應(yīng)用本湯的機會較多。由于本湯證是脾胃虛寒,肝木橫逆,所以吐涎沫是吐出清涎冷沫,頭痛大多在巔頂部位。本方以吳茱萸苦辛為君,能平肝氣泄胃濁而止嘔。重用生姜,能散寒鎮(zhèn)吐,胃陽振復(fù),濁陰得泄不令上逆,干嘔、頭痛自可愈。 以上2例病雖不同,但均有巔頂頭痛、惡心嘔吐,辨證均為脾胃虛寒,肝木橫逆之證,所以應(yīng)用吳茱萸湯加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作者單位:101400北京市懷柔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收稿日期:2004-02-10) (編輯 李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