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道長期缺乏膳食纖維的飲食會導致腸道黏液層變薄時,很多人開始默默給自己的晚餐多加了份蔬菜。 愛較真的朋友問了更多的問題:黏液層到底是什么?人體都哪里有黏液層?它們對人體到底是有多重要,什么影響? 真的大部分人并不清楚黏液層到底是什么。其實黏液層對我們一點都不陌生,抓過魚的人想必對魚皮那滑溜溜的觸感印象深刻,你很難抓起一條黃鱔或是泥鰍,它們身上那層黏液會讓它們躲過很多很多的不幸。你講話多了,嘶喊半天后發(fā)現(xiàn)口干舌燥吧?瞪著眼睛看半天東西不眨眼,最后感覺到眼睛酸痛了嗎? 那都是你對黏液層的最基本感受。實際上,絕大部分生命都具有黏液層,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生命中釋放的黏液不論植物、動物還是微生物,都是生命的一個特殊的防御屏障或者愈傷屏障。人的皮膚、呼吸道、鼻腔、口腔、眼睛表面、外耳道、胃腸道、生殖道等與外界接觸的表面部位,都具有黏液層(mucus layer)。 日常生活經驗讓我們體會深刻的是,黏液層可以保持表皮濕潤,減少機械摩擦,避免表皮因為外力受傷,粘附大分子和顆粒,避免這些異物侵入人體,比如鼻涕和痰。 舉例來說,你用一個干毛巾擦臉和用濕毛巾感受就不會一樣;你用干牙刷刷牙和蘸了研磨劑的牙刷刷牙感覺也不同。 你每分鐘都會眨眼數(shù)次,每次眨眼都在修復你的眼球表面的黏膜屏障,因為短短的幾秒鐘,你的眼角膜上的黏液屏障就像久旱的湖床,干涸會讓眼睛極度不適。 眨眼的每一瞬都是自己的淚水和黏液在修復龜裂的角膜。所以我們不會因為眨眼而損傷眼球,不會因為吃東西摩擦而損傷食管和胃腸,呼吸進去的粉塵和微生物也能被黏液捕捉之后順暢地做為一股清bi水ti(nose water)排出體外。 所以我們不會因為眨眼睛損傷眼睛,不會因為吃東西而損傷口腔食管和胃腸,呼吸下去的灰塵也基本能通過鼻水排出體外。 不過這只是你初步簡單直觀地了解了黏液屬性,事實上黏液層是人體多個器官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人體永不能枯竭的一條生命河流。本期食與心帶領大家暢游一下這個河流。 黏蛋白是黏液層的主要功能成分 食與心形容它是一個生命的河流,正是因為在以往食與心在十多年的腸腦心理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黏液層的質量甚至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黏液人體的黏膜上皮細胞分泌釋放出來的濕滑液體,介質來說主要成分是水,電解質,脂類和蛋白質以及糖等物質構成,承載著多種功能的酶、特別是溶菌酶,還有抗菌肽,免疫球蛋白等的復合成分。 1. 水 作為黏液成分的溶劑和擴散介質,水約占黏液的90-95%,因此說它是人體的生命之河不為過之。 2. 電解質 常見的粘液電解質是由氯化鈉、氯化鉀、碳酸氫鈉、磷酸鹽、鎂和鈣等組成的,與血清幾乎等滲的液體。不同部位黏液的電解質均有差別,主要與該部位面臨的環(huán)境和執(zhí)行功能有關,這個差異由該部位分泌電解質的上皮細胞說了算。 以胃為例,食物在胃里消化過程中,胃上皮細胞會增加鹽酸(HCL)分泌,減少氯化鉀分泌。電解質的變化可以調整黏液的黏度,并形成保護性的pH梯度,避免胃酸腐蝕自身細胞。因此在胃黏膜的保護下,可以讓你的棉質衣服立刻燒破一個洞的胃酸,但絕不會讓胃壁受到損傷。 3. 脂類 黏液的1-2%為脂類,主要是磷脂酰膽堿、磷脂酰甘油及少量溶血磷脂酰膽堿。 脂類可影響?zhàn)ひ旱臐櫇裥?、潤滑性和表面張力特性,防止水相蒸發(fā),比如淚液中的脂類就可促進眼淚潤滑眼睛,避免眼淚蒸發(fā)過快。 4. 黏液蛋白質 黏液中含有多種蛋白質,比如黏蛋白、防御蛋白、生長因子和結構蛋白等。 黏蛋白(mucins)屬于糖蛋白,雖然只占黏液的1-5%,它是黏液的最主要功能成分,決定了黏液層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粘彈性特性。 黏蛋白體型超乎尋常地龐大,包含5000多個氨基酸殘基(一般的人體蛋白質僅含300-500個氨基酸殘基)。如果說普通蛋白質是一株玉米,黏蛋白簡直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黏蛋白可分為分泌型和膜結合型兩類,兩種都高度糖基化,約80%重量由碳水化合物構成。通過氨基酸與支鏈/直鏈的多糖或者寡糖結合,黏蛋白形成獨特的“刷子”樣的立體結構,從而影響著黏液層的粘彈性。 了解了黏蛋白的這種組成,也許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當飲食中的膳食纖維缺乏或營養(yǎng)不均衡,以及食物匱乏時,腸道細菌會靠吞噬黏蛋白來替代膳食纖維去滋養(yǎng)自己了吧! 其他蛋白質主要發(fā)揮支持和保護作用。防御蛋白中的防衛(wèi)素、抗菌肽、溶菌酶以及免疫球蛋白可對抗致病菌;生長因子(如表皮生長因子和轉化生長因子β)可促進上皮細胞生長及修復;結構蛋白如蛋白酶抑制劑和三葉肽,可增加黏液粘性,避免黏液被人體自身的消化酶消化。 結腸的黏液層最厚 黏液主要由上皮杯狀細胞或黏液分泌細胞合成,兩種細胞都含有大量的頂端黏液分泌顆粒,可占細胞總體積的75%左右。 消化道、呼吸道和眼部的黏液可形成2層流變性完全不同的黏液層。 在胃腸道表面,緊挨著上皮細胞的黏液層粘彈性更大,厚約100-150微米,也被稱為內側黏液層,內側黏液層外的是一層厚度約100-700微米,粘彈性更小,直接接觸食物的外側黏液層。簡言之,胃腸道表面擁有的是一種底稠面稀的雙層黏液層。 與胃腸道相反,呼吸道緊挨著上皮細胞的,也就是底層,是一層主要由水化膜和糖蛋白組成的粘性小流動性大的黏液層,再往外、直接接觸空氣的表面黏液層才是粘度更大。也就是說,呼吸道表面擁有的是一種與消化道相反、底稀面稠的黏液層,這樣的結構更便于人通過咳嗽排出肺部和呼吸道的異物。 不同人,不同部位的黏液層厚度各不相同。已有的數(shù)據(jù)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