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來到世界上第一個標志就是哭聲,這是本能,哭會一直伴隨人們一生。
不會講話之前,哭就是孩子表達情緒或需求的唯一方式,嬰兒期父母通過哭聲去判斷孩子渴了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了或者需要安撫。即便學會與人溝通,也不可避免用哭來表達需求和感受。

哭是孩子表達需求宣泄情緒的方式,不哭不鬧是大部分父母眼中乖巧懂事的孩子,但是當情緒被忽視太久積壓到一定程度后,在孩子崩潰時,雖沒有任何征兆,但內心卻已經(jīng)千孔百瘡。
今年4月份,在西安一位一向懂事兒乖巧學習還特別好,從小不哭不鬧的12歲女孩兒跳樓了,20層沒有任何施救的機會。
原因是老師懷疑她偷拿了辦公室的錢而質問,女孩兒是否真得拿了錢不得而知,但死,絕不應該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表達委屈的方式。
她臨死前在本子上寫下一句話,“在家里用假笑應對,家也不是依靠,只有逃避”,好似說明被懷疑偷錢只是壓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許日積月累被忽視又無法宣泄的情緒才是罪魁禍首。
最后她還為自己跳樓弄臟馬路而道歉,這個小女孩兒絕望到極點,但是她仍然不舍人間。

簡單的幾個字,可以看出在家里也是討好型,內心情緒只能以假笑來面對,或者干脆逃避。
這樣孩子確實不哭不鬧,但是情緒也只能壓抑,或者用極端方式發(fā)泄。
不管出自什么原因的哭,大部分父母會緊張心疼,立即想方設法阻止孩子哭,各種哄,直到他破涕為笑。
其實這存在很大風險,孩子會抓住父母的軟肋,他知道只要搞不定的事,哭就可以使父母妥協(xié),于是這成了他們屢試不爽要挾父母的“手段”。
還有很多父母認為,就哭太軟弱,要么就責備孩子,用強迫的方式使他停止哭。
很多父母看來孩子成長需要開心和快樂,需要勇敢堅強,而不是動不動哭,但從客觀講這顯然不太實際,因為哭比笑更契合人的本能反應。

福原愛在比賽中就經(jīng)常哭,在日本甚至被人稱為“哭包”,賽場上輸了就愛哭,哭完還接著打。
福原愛在3歲的時候就學兵乓球,每次比賽輸了都跑著去找媽媽哭,媽媽會鼓勵她“別哭,堅持”,哭的這個過程也是調整情緒的過程。
孩子的世界很小,但是他們每天要面對很大的世界,難免會遇到超出能力的事,處理不了的情緒。
哭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也是給內心的喜怒哀樂情緒一個宣泄的出口,哭過后,情緒也平穩(wěn)下來。
不哭的孩子或者被父母硬生生把哭憋回去的孩子,內心情緒不被理解更委屈,或者表面堅強內心脆弱。
只有讓孩子把情緒通過本能的方式宣泄出來才能及時調整狀態(tài)。

何炅主持節(jié)目時很容易為一件動情的事而哭,大家說他淚點很低,在《向往生活》中,現(xiàn)場聽了黃雅莉一首歌開始淚流滿面。
在講到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陪父母時也忍不住落淚,張杰和謝娜婚禮,他也喜極而泣??吹缴磉呅氯擞羞M步,也會激動得哭,不得不說是一位感性的人。

央視新聞主播趙普在抗震救災的直播節(jié)目中,講到鏡頭中一位正在救治傷員的醫(yī)生兒子也被廢墟掩埋,動情落淚幾度哽咽,不得不停下主持整理情緒,兩三秒鐘后才繼續(xù)。
這在專業(yè)角度看來是“失誤“,但觀眾并不這樣認為,評價他這是真情流露。
事后趙普本人也表示,首先自己是有血有肉的人,再是一個工作者,個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和職業(yè)并不沖突。

雖然講述著他人的事,卻置身其中,正是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能夠感受別人的不容易,體諒別人的心情,才能真情流露,這是很強的同理心。
有耐心:孩子對情緒變化很敏感,遇到事情就容易哭。
首先平時父母要有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孩子溝通交流,給孩子安全感,也使他情緒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
其次接納孩子哭:當孩子因為丟失或損壞的玩具,因為離別或與小朋友有摩擦等,心里肯定難過,如果不良情緒得不到疏導影響內心。
父母引導他,難過的時候想哭就哭,這樣不良情緒宣泄以后,孩子的內心才得以修復。接納孩子哭,也是教給他控制情緒。

最后多溝通:在孩子遇到煩惱,心情低落時,父母多溝通讓他講出自己的感受??梢院秃⒆右黄鸱治?,幫他疏導情緒,可以提升親子關系,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成長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漫長階段,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成長的積累,成長需要快樂需要勇氣也需要真情流露。
除了無理取鬧的哭鬧之外,孩子正常的情緒宣泄,應該被接納和理解。
如果一味阻止或者嘲笑指責他,帶給孩子的傷害,我們看不到,但也許影響他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