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注: 耳占:占,根據(jù)觀察,以辨吉兇為占。耳占,通過醫(yī)生的耳來辨別病人聲音的正常與病變,是古代的聞診方法。 能合色脈:色,指病人的神色形態(tài);脈,指診得的脈象。能合色脈,是說診斷疾病,必須從整體出發(fā),審察內(nèi)外,四診合參,互相參照,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本段總說望、聞、問、切四診是診斷疾病的主要診法。 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復(fù)生青,如環(huán)常德。 注: 五行五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黃、白、黑。 德:福的意思。 本段是說運(yùn)用五行學(xué)說,說明望診中的色診。 變色大要,生克順逆。青赤兼化,赤黃合一,黃白淡黃,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淺碧,赤白化紅,青黃變綠,黑赤成紫,黑黃黧立。 本段,前部分為五色相生之合化;后部分為五色相克之兼化。 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于五臟,上華面頤。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 注: 五氣:風(fēng)、暑、濕、燥、寒。 食人入鼻:食:si,音飼。給人吃東西。食人入鼻,是說天地正常的五氣,自鼻而入。 頤:yi,音移。口角后腮之下的部位。本段是說五臟無病的人,應(yīng)該具有正常的色澤。 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 本段是說主爭(又叫臟色〉,即人的正常面色;客色(又叫時色),即由于氣候不同,而出現(xiàn)的四時面色。診斷疾病,必先注意主客氣正常與否,如果出現(xiàn)異常,而又不是其他如飲食、勞倦等引起的,就是病色。 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 本段是說望色與診脈有相合相應(yīng)和相反不相應(yīng)的狀況。 新病脈奪、其色不奪。久病色奪,其脈不奪。新病易已,色脈不奪。久病難治,色脈俱奪。 注: 脈奪:脈象微小 色奪:色無光澤。 本段是說診脈與望色的密切關(guān)系。 色見皮外,氣含皮中,內(nèi)光外澤,氣色相融。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兇。 本段是說五色配五氣的望色診法。 縞裹雄黃,脾狀并臻??c裹紅肺,縞裹朱心??c裹黑赤,紫艷腎緣??c裹藍(lán)赤,石青屬肝。 注: 縞:gao,音稿。古時的白色羅絹。 臻:zhen,音珍。到達(dá)的意思。 緣:原因。 本段是以縞、雄黃、硃砂等以喻五臟反映在顏面上的色澤,應(yīng)該是氣色并至,是謂得神。 青如蒼璧,不欲如藍(lán)。赤白裹朱,衃赭死原。黑重漆炲,白羽枯鹽。雄黃羅裹,黃土修難。 注: 蒼璧:蒼,青色;璧,美玉。 衃赭:衃,pi,音丕。敗惡凝集的血色,即赤黑色。 炲:tai,音臺。煤煙黑色。 本段是說從顏面反映的五色去辨別四時五臟、五部五官等疾病善惡的望診方法。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滿喘張。肝目眥青,脾病唇黃,耳黑腎病,深淺分彰。 注: 毗:zi,音恣。指內(nèi)、外眼角。 彰:明的意思。 本段是以望得面部五官的色澤形態(tài),診斷五臟病的虛實(shí)。 左頰部肝,右頰部肺,額心頦腎,鼻脾部位。部見本色,深淺病累,若見他色,按法推類。 本段是以五色的淺淡深濃配合面部五個部位,以診斷病邪的虛實(shí)。 天庭面首,闕上喉咽,闕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壽侯肝,兩傍候膽,脾胃鼻端。頰腎腰臍,顴下大腸,顴內(nèi)小府,面王子膀。當(dāng)顴候肩,顴外候臂,顴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繩上候背,牙車下股。膝脛足位。 注: 天庭:闕上至前發(fā)際的部分。 闕上:印堂之上部。 闕中:即兩眉之間的印堂。 山根:兩眼之間。 年壽,即鼻樑部。 小府:即小腸。 面王子膀:從鼻尖下至頰,為面王。子:子處,即子宮;膀:胱。 膺:ying,音英。胸前兩旁肌肉隆起處。 繩:繩骨。從兩頰外側(cè)向上,相當(dāng)額部的轉(zhuǎn)角處。 牙車,牙車骨,即牙床。 本段是根據(jù)面部的色澤進(jìn)行望診的方法。 庭闕鼻端,高起直平,顴頰蕃蔽,大廣豐隆,骨骼明顯,壽享遐齡,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注: 蕃蔽:耳屏與面頰之間的部位。 遐:xia,音霞。長久的意思。 本段是根據(jù)人體面部五官的外觀情況,推測身體強(qiáng)弱和健康與否。 黃赤風(fēng)熱,青白主寒,青黑為痛,甚則痹攣,恍白脫血,微黑水寒,痿黃諸虛,顴赤勞纏。 注: 恍白,即胱白,形容面色枯白。 本段是說五色出現(xiàn)者在頭面部,可反映出一定的疾病。 視色之銳,所向部官。內(nèi)走外易,外走內(nèi)難。官部色脈,五病交參。上逆下順,左右反阽。 注: 銳:即銳處。為一片顏色的光形突出處。 官部:面部五官部。 阽:dian,音店。危險的意思。 本段說明五色主病應(yīng)根據(jù)其色部尖銳之處的指向,來推斷疾病的起始、傳變、生克和順逆的方法。 沉濁晦暗,內(nèi)久而重,浮澤明顯,外新而輕。其病不甚,半澤半明。云散易治,摶聚難攻。 注: 不甚:指疾病不嚴(yán)重。 搏:tuan,音團(tuán)。結(jié)聚的意思。 本段是按照面部五色淺深、明晦、聚散等不同情況來分辨疾病的新久、輕重、難治易治的方法。 黑庭赤顴,出如拇指,病雖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殘汗粉,白色皆死。 注: 庭:指天庭。 擦殘汗粉:五官忽然出現(xiàn)黑中夾白,好像擦汗時將殘粉揩去后的面色,黑白明顯的樣子。 本段是以面部出現(xiàn)異常色澤,來診斷病人將要出現(xiàn)險惡癥候的方法。 善色不病,于義誠當(dāng);惡色不病,必主兇殃。五官陷弱,庭闕不張,蕃蔽卑小,不病神強(qiáng)。 注: 于義誠當(dāng):按理當(dāng)不病。 不張:這里指不壯滿豐碩。 卑?。哼@里指槁弱瘦小。 不病神強(qiáng):見這種外表的人而沒有病,那他一定是神氣強(qiáng)壯的。 本段說明善色與惡色的診斷方法。 肝病善怒,面色當(dāng)青,左有動氣,轉(zhuǎn)筋脅疼。諸風(fēng)掉眩,疝病耳聾,目視??,如將捕驚。 注: 左有動氣:古人有“肝左脾右”的說法。而肝的實(shí)體居于右?!白笥袆託狻笔侵父蔚臍饣杏谧螅⒎侵父蔚膶?shí)體。動氣,一種跳動的動態(tài)、氣勢,即氣化現(xiàn)象。 掉眩:掉,指動搖抽搐的癥狀:眩,指頭暈眼黑的癥狀。 ??:huang,音黃。目視不明。 木段是說肝病配合五色以分辨虛實(shí)的診斷方法。 心赤善喜,舌紅口干,臍上動氣,心胸痛煩,健忘驚悸,怔忡不安、實(shí)狂昏冒,虛悲悽然。 本段是說心病配合五色以分辨虛實(shí)的診斷方法。 脾黃善憂,當(dāng)臍動氣,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jié)M腸鳴,痛而下利,實(shí)則身重,脹滿便閉。 注: 利,通痢。這里指泄瀉及下痢。 本段是說脾病配合五色以分辨虛實(shí)的珍斷方法。 肺白善悲,臍右動氣,灑淅寒熱,咳唾噴嚏,喘呼氣促,膚痛胸痹,虛則氣短,不能續(xù)息。 灑浙寒熱:毛發(fā)悚然怕冷、身熱的樣子。 本段是說肺病配合五色以分辨虛實(shí)的診斷方法。 腎黑善恐,臍下動氣,腹脹腫喘,溲便不利,腰背少腹,骨痛欠氣,心懸如饑,足寒厥逆。 本段是說腎病配合五色以分辨虛實(shí)的診斷方法。 正病正色,為病多順,病色交錯,為病多逆,母乘子順,子乘母逆,相克逆兇,相生順吉。 本段是五色合五勝病根據(jù)五行生克來推斷病情順逆吉兇。 色生于臟,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單失久病,雙失即故。 注: 光晦神短:光,指目光;目光晦暗,神氣短,是將要患病或病勢嚴(yán)重的現(xiàn)象。 了了:形容目光清瑩、清爽分明。 單失:指色與神,二者失其一。 雙失即故:既失色,又失神,即是險惡的死癥。 本段是說以面色結(jié)合限神來預(yù)測疾病的善惡。 面目之色,各有相當(dāng),交互錯見,皆主身亡,面黃有救,眥紅疹瘍,眥黃病愈,睛黃發(fā)黃。 本段是說以面色結(jié)合眼的顏色來診斷疾病。 閉目陰病,開目病陽,朦朧熱盛,時瞑衄常,陽絕戴眼,陰脫目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 注: 時瞑衄常:瞑,閉目。病人時常閉目,一會兒又開目,這是要發(fā)生衄血的征兆。 戴眼:指病人眼睛上視,不能轉(zhuǎn)動。 本段是說根據(jù)眼的神情動靜,以辨疾病的陰陽、生死。 以上各段,講的都是望診法。另外,還有一種舌診,也是望診的組成部分。茲介紹于后: 舌診新法 苔有六色,白黃赤黑,絳紫傳變,皆為病色。 正常舌象,舌體柔軟,活動自如,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潤。若白不薄潤,或黃或赤,或黑或絳,逐漸傳變、皆為病色。 白屬濕聚,黃在胃經(jīng),赤傷津液,黑為寒侵,傳黑重?zé)?,絳多血分,紫多熱毒,死胎全黑。 光潤曰澤,澀厚白膩,無苔曰虛,腫滿曰脹,中邊曰地,淤積曰濁。 黃濁可下,惟須有地。不厚而滑,清熱透表。黃白相間,灰白不濁,或白不燥,不可苦泄。白厚干燥,胃燥氣傷,滋腎藥中,甘守津還。白薄外邪,只宜疏散,干薄肺傷,麥露蘆根。白苔絳底,濕熱遏伏,泄?jié)裢笩幔谕竸t潤。 色絳傳營,絳兼黃白,氣分之邪,泄衛(wèi)透營。純絳鮮澤,胞絡(luò)受病,犀角翹郁,陷用牛黃。絳中心干,黃連石膏,色絳粘膩,芳香逐惡。抵齒難伸,內(nèi)風(fēng)已熾。絳而光華,胃陰已竭,急用甘涼,濡潤救藥。絳燥刼營,涼血清火。絳白黃點(diǎn),病已生疳。絳大紅點(diǎn),熱正攻心。絳干而痿,腎陰涸亡,阿膠雞子,天冬地黃。中心絳干,清胃清心。舌尖絳干,心火上尖。導(dǎo)赤瀉火,金汁黃連。 紫暗散血,搏熱琥珀,黃白邊紅,須用涼膈;紫腫沖心,半系酒毒,紫干難治,救宜從速。 初病舌干,神志不昏,養(yǎng)正透邪,免至內(nèi)陷,神昏不治,此意宜識。 舌生芒刺,上焦熱極,青布薄荷,拭之便去。旋生者險,用藥勿滯。舌潤悶極,脾熱必盛,傷痕血枯,若搔以濕。 神清舌脹,郁熱化風(fēng),脾濕胃熱,大黃見功。 白膩吐涎,口甜滋味,濕熱氣象,脾濕癉病,盈滿上泛,芳香辛散。 無苔似煤,不渴肢寒,知挾陰病,慎不可攻;燥者甘寒,潤甘扶中。舌黑而滑、水來克火,陰病當(dāng)溫,腎竭短縮,五味人參,舌黑而干,津枯火熾,瀉南補(bǔ)北。 淡紅胃傷,當(dāng)甘勿涼。 色如粉滑,四邊紫絳,溫疫初起,急急透解。見此舌者,病必見兇。 小兒溫疹,一般溫毒,舌起小點(diǎn),絳地點(diǎn)白,記切托法,勿使閉邪。 傷寒初起,無苔而澤,溫病苔先,慎之應(yīng)知。 注: 瀉南補(bǔ)北:瀉心火,補(bǔ)腎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