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說沒有批評的賞識不是真正的賞識,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錯誤,面對孩子的錯誤,必須進行批評教育,只有通過批評,才能更加凸出賞識的益處,也就是我們所倡導的賞識教育的作用。 我們知道,“賞識教育”是眾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種,它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一好百好,既不能片面夸大也不能全盤否定,既要對其積極成分加以運用讓孩子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可能的釋放,又要注重把握時機與多種教育方法相結(jié)合,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 分享一個故事,李小華是家里的獨子,媽媽連續(xù)生了三個姐姐,三個姐姐的名字分別是李招弟、李帶弟、李來弟,家里一直想要個男孩,最后李小華的出生完成了大家的心愿,他的出生帶給了媽媽無尚的榮譽,他從小到大被大家捧在手掌心去呵護。 他習慣了大家的贊美,稍有不順心的,他都會發(fā)脾氣,因為他知道大家都讓著他,他可以為所欲為。慢慢地養(yǎng)成了他只聽贊美,不聽指責的性格。別人稍微指責他的缺點,他就會奮起反擊,反擊不限于語言上責罵或者拳腳相向。在家里,因為他是獨苗,所以大家都能一忍再忍,但是出來工作之后,他的這種性格缺點馬上給他招來了麻煩。 李小華進入了一間物流公司做司機,由于有一次發(fā)貨沒有仔細檢查貨物,送完貨才發(fā)現(xiàn)少了一件貨,收貨人員狠狠地責罵他做事不仔細,他立刻把單子甩出去,說:“我只負責開車,其他事情不關我事,有本事你就投訴到公司去,我立馬辭職不干。”后來收貨人員直接投訴到公司里,公司不但要求李小華賠償客戶的損失,而且要求他寫辭職信離職。 李小華之所以被投訴,就是因為他習慣了贊美,聽不進批評的性格,導致了他不能很好地適應成年之后的生活和工作。 賞識不是溺愛,賞識是鼓勵孩子獨立成長的一種教育,傾向于孩子個人精神理念的完善程度,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教育。賞識孩子是給孩子選擇的范圍較大,只要他們不逾矩不越過底線,家長就會同意他們的選擇并表示賞識,但是一旦孩子越了線,家長就會在第一時間將其拉回,該批評批評,該教育教育。 《戰(zhàn)爭與和平》中有一句話:“沒有人和你說不的時候,你是長不大的。”教育孩子光靠愛和賞識是不夠的,父母溫柔且堅定的管教和批評,都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孩子的人生走向。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讓孩子能夠正確的認知自我是很重要的。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老師對他的評價。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中國父母還抱著“批評是鞭策”的傳統(tǒng)思維,習慣于在孩子出錯或達不到自己要求時給予指責、批評,而對孩子的努力卻視而不見,這大概也是很多家庭父母與孩子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原因。 表揚、獎勵缺失,批評、懲戒缺席,對孩子的成長都極為不利,作為父母一定要做到獎懲恰當,且有理有據(jù),對錯分明。 這樣的教育之下,孩子是非分明的人生觀、言行得體的好習慣就會慢慢養(yǎng)成,且受益終生。 有人擔心經(jīng)常表揚會讓孩子驕傲、虛榮,不知山外有山。的確,過度表揚或不恰當?shù)鬲剟顣屢恍┖⒆映霈F(xiàn)認知偏差。 家長在實施過程中同樣需要把握好分寸,而不是一味地說“你真棒”“你是最優(yōu)秀的”等。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無論錯誤大小,父母都不可以姑息遷就,也不可以憑心情好壞隨意教育,必須嚴肅、明確地向孩子指出錯在哪里,為什么是錯的,甚至視情況給予一定的懲戒,否則,孩子無法正確認知自己的問題,也就無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批評、懲戒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給孩子留有自我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認識、接受并吸取教訓。 總之, 賞識并不排斥批評,賞識是賞識學生的優(yōu)點、長處和進步,而不是忽視學生的缺點、弱點和錯誤。該指正的問題要及時指正,該批評的錯誤也決不能遷就。但運用批評要講究藝術,要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為前提,要讓學生以感激的心態(tài)接受這劑苦口的良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