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醫(yī)用藥經(jīng)驗心法大總結(jié)

 時光之心qgcy4z 2021-12-04

柴胡得黃芩則寒,附子得干姜則熱。

干姜得天花粉則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則止頭痛,川芎得天麻則止頭眩。

香薷得白扁豆則消暑。

桑白皮得蘇子則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則止嗽。

防風(fēng)得羌活則治諸風(fēng),蒼術(shù)得羌活則止諸痛。

黃芩得連翹則解毒。

半夏得姜汁則回痰,貝母得瓜蔞則開結(jié)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則止呃,干姜得半夏則止嘔。

枳實得黃連則能消心下痞,枳殼得桔梗則能使胸中寬。

白術(shù)得黃芩則安胎。

知母、黃柏得山梔子則降火,豆鼓得山梔則懊濃。

陳皮得白術(shù)則補脾。

附得蒼術(shù)則開郁結(jié)。

人參得五味、麥冬則生腎水。

烏梅得干葛則消酒。

草果得山楂則消肉食,神曲得麥芽則能消食。

木香得姜汁則散氣,烏梅得香附則順氣。

桔梗得升麻則開提血氣。

乳香得沒藥則止諸痛,芥子得青皮則治脅痛。

砂仁得枳殼則寬中。

芍藥得甘草則治腹痛,吳茱萸得良姜則亦止腹痛。

當(dāng)歸得生地則生血,姜汁得京墨則止血,紅花得當(dāng)歸則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

黃芪得附子則補陽,知母、黃柏得當(dāng)歸則補陰。

澤瀉得豬苓則能利水滲瀉,得白術(shù)則能收濕。

大黃得芒硝則潤下。

木香得檳榔則治后重。

紫蘇配黃連得竹茹則能止嘔吐。

蒲黃合五靈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當(dāng)歸合 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 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 金鈴子,名金鈴子散,能治腹痛。

吳茱萸合 黃連,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 黃連,名交泰丸,治心腎不交。

女貞子合 旱蓮草,名二至丸,能補腎陰。

半夏合 硫黃,名半硫丸,治虛冷便秘。

知母合 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熱。

破故紙合 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腎寒瀉。

木香名 黃連,名香連丸,治紅白痢疾。

枳實合 白術(shù),名枳術(shù)丸,能健脾消痞。

芡實合 金櫻子,名水陸二仙丹,止遺精。

黃柏合 蒼術(shù),名二妙散,治濕熱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 紅棗,能調(diào)和營衛(wèi)〈氣血〉。

赤石脂合 禹余糧,能澀大腸。

半夏合 黃連,能寬胸止嘔,化痰濁郁結(jié)。

柴胡和 黃芩,能清肝膽熱。

桑葉合 菊花,能清頭風(fēng)熱。

柴胡合 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 肉桂,能溫下元。

黃柏合 知母,能清下焦?jié)駸帷?/span>

桑白皮合 地骨皮,能清瀉肺熱。

丁香合 柿蒂,能止呃逆。

鱉甲合 青蒿,能滋陰退骨蒸潮熱。

杏仁合 貝母,能化痰止咳。

山藥合 扁豆,能補脾止瀉。

木香合 檳榔,能理氣止痛。

杜仲合 續(xù)斷,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 陳皮,能化濕痰。

升麻合 柴胡,能提升中氣下陷。

常山合 草果,能治瘧疾。

蔥白合 豆豉,名蔥豉湯,能通陽發(fā)汗。

枳實合 竹茹,能和胃止嘔。

黨參合 花粉,名參花散,治久嗽氣喘。

茯神木合 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攣疼痛。

甘草合 綠豆,能解百毒。

黃耆合當(dāng)歸,名補血湯,治貧血及產(chǎn)后無乳。

白芍合 甘草,名芍藥甘草湯,治拘攣腹痛。

川芎合 土茯苓,治肝郁頭痛。

川芎合 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實熱上逆頭痛。

臺烏合 益智仁,名縮泉丸,治小便頻數(shù)遺尿。

香附合 黃連,名香連丹,治火郁胸滿痛。

葵子和 砂仁,治乳癰。

杏仁合 小茴香,治疝氣沖逆作痛。

檳榔合 南瓜子,治絳蟲。

甘草合 桔梗,名桔梗湯,治肺癰咳嗽,痰中有膿。

生姜合 陳皮,治嘔吐不止。

生姜合 竹茹,治呃逆不止。

荊芥合 白礬,名三癇丸,治小兒驚風(fēng)及癇證。

荊芥合 槐花,名槐荊丸,治痔漏。

槐花合 黃芩,治婦人崩漏。

側(cè)柏葉合 白芍,治婦人月經(jīng)過多。

陳皮合 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亂吐瀉。

厚樸合 貝母,止咳嗽,開郁消食去脹。

蛤粉合 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腫不寐,并小兒百日咳。

白礬合 硫黃,治白癜風(fēng)。

白礬合 黃臘,名礬臘丸,治癰疽惡瘡。

白礬合 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風(fēng)氣閉。

皂角合 菖蒲,名皂莢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 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帶血。

烏梅合 川椒,名殺蟲丸,治蛔蟲,蟯蟲。

赤小豆合 當(dāng)歸,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 百草霜,治婦女崩漏

仙茅 仙靈脾合成二仙散,補命火,興陽事,配杜仲、續(xù)斷等以溫腎陽,助排卵

蒲黃 五靈脂 即古方之失笑散,治一切瘀血腹痛

龜甲 鹿角霜 陰陽和合通任督二脈

三七 血竭 散瘀活血,消腫止痛止血,治淤血痛經(jīng),子宮內(nèi)膜異位。

阿膠 蒲黃 琥珀 養(yǎng)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療月經(jīng)過多,崩漏等

紅藤 敗醬草 薏苡仁 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癰,活血排膿,治療急慢性盆腔炎屬濕熱瘀滯

杜仲 續(xù)斷 菟絲子 杜仲補肝腎,調(diào)沖任,續(xù)筋堅骨,治療肝腎不足、沖任不固之胎動、胎漏。

用藥心法兩篇

一、用藥心法: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屬是也。

通∶可以去滯,木通、防己之屬是也。

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瀉∶可以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

輕∶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鐵漿之屬是也。

滑∶可以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澀∶可以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燥∶可以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濕∶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只如此體,皆有所屬。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失矣。陶隱居云∶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此十劑,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今補二種,以盡厥旨。

寒∶可以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

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

四時、各證用藥

四時用藥;春季--薄荷、荊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長夏--人參、白術(shù)

秋季--白芍、烏梅

冬季--黃芩、知母

六淫各證用藥

風(fēng):

1 風(fēng)證--防風(fēng) 荊芥

2 風(fēng)熱--薄荷 雙花

3 風(fēng)寒--羌活 薄荷

4 風(fēng)濕--羌活 白芷

寒:

1 寒證--生姜 蔥白

2 實寒--麻黃 桂枝

暑:

1 暑邪--西瓜 荷葉

2 暑冷--香薷 薄荷

3 暑風(fēng)--荊芥穗 薄荷

4 暑濕--通草 薏米

5 暑熱--石膏 黃連

6 暑瀉--厚樸 扁豆

濕:

1 濕邪--豬苓 澤瀉

2 寒濕--官桂 茯苓 豬苓

3 濕熱--滑石 石膏

4 風(fēng)濕--防風(fēng) 萆薢

燥:

1 燥邪--黃芩 生地

2 暑燥--烏梅 麥冬

3 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 燥干--沙參 冰糖

火:

1 火邪--黃芩 黃連 黃柏

2 氣分火--石膏 知母

3 血分火--丹皮 石膏

4 三焦火--梔子 黃芩

5 心火--牛黃 犀角 黃連

6 肝火--龍膽草 梔子

7 膽火--龍膽草 梔子

8 肺火--桑葉 生石膏

9 胃火--生石膏 黃連

10小腸火--木通 生地

11 大腸火--大黃 元明粉

12 脾火--石斛 胡黃連

13 腎火--知母 黃柏

14 膀胱火--滑石 木通

頭部用藥

六經(jīng) 頭痛須用川芎加引經(jīng)藥

1 太陽經(jīng)頭痛:羌活 蔓荊子

2 陽明經(jīng)頭痛:白芷

3 少陽經(jīng)頭痛:柴胡

4 太陰經(jīng)頭痛:蒼術(shù) 半夏

5 少陰經(jīng)頭痛:細(xì)辛 獨活

6 厥陰經(jīng)頭痛:吳茱萸

7 普通頭痛:荊芥穗 薄荷

8 巔頂頭痛:藁本 蔓荊子 吳茱萸

9 左偏頭痛:柴胡 荊芥穗 薄荷

10 右偏頭痛:川芎 黃芩 荊芥穗 薄荷

11 頭角痛:柴胡 川芎

12 頭中同:川芎

13 頭面腫:附子 白鮮皮

14 頭眩:澤蘭葉 川芎 天麻

15 后腦痛:細(xì)辛

16 頸項痛:獨活

眉目用藥

1 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黃芩

2 目疼:菊花 玄參 茺蔚子

3 目干:生地 元參

4 目翳:蛇蛻 蟬蛻 木賊

5 目障:蠐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 目瘡:白蒺藜 細(xì)辛

7 目赤:紅花 赤芍

8 目暗:熟地 石決明

9 赤眼爆發(fā):防風(fēng) 黃連

10 胞輪震顫:當(dāng)歸 川芎 薄荷

11 目珠夜痛:夏枯草

12 眼腫:大黃 荊芥

鼻病用藥

1 鼻病:辛夷 黃芩

2 鼻塞:辛夷花 薄荷 絲瓜談 細(xì)辛

3 鼻淵:蒼耳子 茯苓

4 鼻中生瘡:黃芩

耳病用藥

1 耳瘡:龍膽草 薄荷

2 耳膿:龍膽 木通 車前子

3 耳鳴:龍膽草 苦丁茶

4 耳疳:雄黃 牛黃 白礬

口病用藥

1 口糜 生地茵陳

2 口瘡 黃連 人中白

3 口臭 佩蘭 連翹 香薷

4 口苦 黃連 梔子

5 口甜 佩蘭 石斛或者額 黃連 黃芩

6 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 口咸 知母 黃柏

8 口酸而苦 龍膽草 柴胡 青皮 燈芯

舌病用藥

1 舌脹 百草霜、 海鹽、蒲黃

2 舌長 冰片黃連 菖蒲

3 舌短 人參 附子 肉桂

4 舌瘡 黃柏 白礬 青黛 外敷

藥多禁忌,貴在配伍

一、 酸:

五味子--斂肺止咳;

酸棗仁--斂心安神;

山茱萸--斂精止遺;

烏梅--安蛔。

二、苦:

1.苦寒泄熱:柴胡:泄膽熱

黃芩:清心火,泄脾熱

黃連:清心火,泄胃熱

黃柏:清心火,退黃

梔子:泄心火

茵陳:退黃

芍藥:泄熱養(yǎng)營

竹葉:清心除煩

牡丹:清虛熱

白頭翁:除下重

2、破結(jié)除滿;大黃:瀉下通便,活血化瘀 ;

枳實--破氣散結(jié)

厚樸:降逆除滿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氣

葶藶子:泄肺熱,除肺癰

皂莢:化痰

芫花:逐水(《本經(jīng)》作辛,為是)

大戟:逐水甘遂:逐水

3.苦以燥濕 白術(shù)--燥濕健脾;苦參--燥濕殺蟲

4.苦能排膿 赤小豆--破血化膿;敗醬草--排膿

5.苦極反升 瓜蒂--催吐

三、甘:

1.甘以補虛:

人參--補元氣;

飴糖--建中

甘草--補宗氣,解毒,調(diào)和諸藥

小麥--補心氣

黃芪--補氣行氣

大棗--補脾

粳米--補胃

地黃--補心陰

麥冬--補肺陰

阿膠--補血益陰

當(dāng)歸--補血

麻子仁--養(yǎng)血潤腸.

瓜蔞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以滲利:

澤瀉--清熱利水;

滑石--清熱利濕;

茯苓--通調(diào)水道;

豬苓--利水;

薏苡仁--滲濕;

椒目--利水 。

3、澀以固之:

赤石脂--固小腸;

禹余糧--固大腸;

灶中黃土--固胃

4、重以鎮(zhèn)之:

代赭石--降胃氣;

龍骨--鎮(zhèn)肝魂。

四、辛:

1.辛以散邪:

麻黃:宣肺氣,平喘咳,溫表散寒

桂枝:溫心陽,抑水氣,解肌發(fā)汗

艾葉:行氣散寒

防己:散水氣,消身腫

烏頭: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氣: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氣;

半夏--宣肺氣;

生姜--宣胃氣;

桔梗--利咽;

瓜蔞實--寬胸散結(jié);

薤白--通陽散結(jié);

蔥白--通陽止瀉;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瀉;

旋復(fù)花--行氣消痞。

3、辛以溫陽:附子--溫腎陽;

干姜--溫脾陽;

細(xì)辛--溫肺陽;

吳茱萸--溫肝陽

五、咸:

1、咸以軟之:芒硝--軟堅通便(腸);牡蠣--軟堅消痞(膽鱉甲--軟堅消癥(肝)

2.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蟄蟲--活血化瘀 ;虻蟲-活血化瘀

二、用藥心法

如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shù);少陰,細(xì)辛;厥陰,吳茱萸。

如頂巔痛,須用藳本,去川芎。

如肢節(jié)痛,須用羌活,去風(fēng)濕亦宜用之。

如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如心下痞,須用枳實、黃連。

如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 。

如腹脹,用姜制濃樸(一本有芍藥)。

如虛熱,須用黃 ,止虛汗,亦用。

如脅下痛,往來潮熱,日晡潮熱,須用柴胡。

如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去痰,用白術(shù)。

如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

如破滯血,用桃仁、蘇木。

如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fēng)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術(shù),多用則瀉脾胃。

如腹中窄狹,須用蒼術(shù)。

如調(diào)氣,須用木香。

如補氣,須用人參。

如和血,須用當(dāng)歸,凡血受病者,皆當(dāng)用當(dāng)歸也。

如去下焦?jié)衲[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

如去上焦?jié)窦盁幔氂命S芩,瀉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jié)衽c痛熱,用黃連,能瀉心火故也。

如去滯氣用青皮,勿多服,多則瀉人真氣。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膠。

如宿食不消,須用黃連、枳實。

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

如水瀉,須用白術(shù)、茯苓、芍藥。

如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jīng)藥導(dǎo)使之行則可。

如血刺痛,用當(dāng)歸,詳上下,用根梢。

如瘡?fù)床豢扇陶?,用寒苦藥,如黃柏、黃芩,詳上下,用根梢,及引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dāng)歸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黃者,用黃柏;數(shù)者、澀者,或加澤瀉。

如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莖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驚悸恍惚,用茯神。

如飲水多,致傷脾,用白術(shù)、茯苓、豬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

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diào)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jīng)云∶中滿者勿食甘。

用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fēng),以防風(fēng)為君,甘草、白術(shù)為佐。經(jīng)云∶辛甘發(fā)散為陽。風(fēng)宜辛散,防風(fēng)味辛及治風(fēng)通用,故防風(fēng)為君,甘草、白術(shù)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fēng)、白術(shù)為佐,是寒宜甘發(fā)也?;蛴袆e證,于前隨證治病藥內(nèi)選用,分兩以君臣論。

凡眼暴發(fā)赤腫,以防風(fēng)、黃芩為君,以瀉火;以黃連、當(dāng)歸身和血,為佐;兼以各經(jīng)藥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黃、當(dāng)歸身為君;以羌活、防風(fēng)為臣;甘草、甘菊之類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dāng)歸、白術(shù)為佐。下血先后,以三焦熱論。

凡水瀉,以茯苓、白術(shù)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凡諸風(fēng),以防風(fēng)為君,隨治病為佐。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以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以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

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凡痔漏,以蒼術(shù)、防風(fēng)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證加減。

凡諸瘡,以黃連、當(dāng)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凡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fā)時所屬經(jīng),分用引經(jīng)藥佐之。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別證,于前隨證治病藥內(nèi),逐旋加減用之。

太陽∶羌活,下黃柏。

陽明∶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陽∶上柴胡,下青皮。

太陰∶白芍藥。

少陰∶知母。

厥陰∶青皮,上柴胡。

小腸膀胱屬太陽,藳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膽與肝包絡(luò),少陽厥陰柴胡強。

陽明大腸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dāng)。

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xiāng)。

脾經(jīng)少與肺經(jīng)異,升麻芍藥白者詳。

少陰心經(jīng)獨活主,腎經(jīng)獨活加桂良。

通經(jīng)用此藥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峨眉丹醫(yī)潛川公傳人廖厚澤先生用藥用藥心得105句,句句是精華

總論

  1. 開的藥要盡量好喝,才療效更好。先要自己吃藥,明白藥之性,調(diào)理好自己之身體。
  2. 秋宜下藥多用,溫燥藥少用,但因人而異。
  3. 秋天霜降后應(yīng)下氣,補藥(芪)參之類少用,否則肛氣不利。
  4. 藥其味偏盛,入臟腑攻病。糧谷平和,并入五臟以養(yǎng)人。
  5. 周潛川用藥分量十分大,且很少用補藥,且方中多有發(fā)散之藥,因其理論“汗法即是興陽”。
  6. 周潛川方中多用風(fēng)藥。(如東垣升陽益胃,不復(fù)其陽氣,胃就不好)
  7. 周潛川藥中常加發(fā)散藥(興陽之義)。用升陽益胃:參、術(shù)、芪、連、夏、草、陳皮、苓、瀉、防風(fēng)、羌活、獨活(三味發(fā)散)、柴胡、白芍、姜棗。其作用:(1)引經(jīng),可使諸藥入經(jīng)。防、升麻;(2)振奮陽氣,有一兩味就可以。
  8. 補藥無有過于金石者。
文章圖片1

單藥

  1. 天花粉(栝蔞根)清熱排膿。
  2. 阿膠補心陰長血脈,用黑驢皮,用東阿水煮。一切肉皮皆有滋陰補心之功。
  3. 麥冬清肺胃之火,天冬補肺之陰。
  4. 麥冬涼滋肺陰,天冬補肺。
  5. 參三七與人參同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都可治三焦之疾。
  6. 知母去腎火-倒陽藥,男可陽痿,女可避孕。老人禁用,用麥冬代之。黃柏清膀胱火兼腎火。
  7. 知母抑制腎上腺,節(jié)欲。
  8. 感冒初起慎用地黃,易使陽證變陰證。血里熱重者可用。
  9. 白芍苦平收斂。
  10. 元參之應(yīng)用應(yīng)知:腫瘤、虛弱之患者慎用,易使陽證轉(zhuǎn)陰證?;蛟獏⒓庸鹬Γ獏⒓由?。
  11. 川連敗心火,入心經(jīng),外感初起不宜。
  12. 收斂藥:脾經(jīng)-龍骨;腎-牡蠣;肝經(jīng)-珍珠母、石決明。
  13. 珍珠母-肝火,龍骨-脾火,牡蠣-腎火。
  14. 珍珠母可使心腎之力收斂一些,面色會好,新陳代謝下降,生陰氣才能生長。陰虛之火燒人十分厲害,“雷龍之火”如肝經(jīng)火旺頭痛(當(dāng)歸、龍牡、桂枝、附子)。
  15. 珍珠母類龍牡,但收斂力弱,配丹參、沙參。
  16. 代赭石-赭石入手少陰、足厥陰經(jīng),怯則氣浮,重以鎮(zhèn)之。以鎮(zhèn)虛逆,故仲景治傷寒、吐下后心下痞鞕?quán)鏆獠怀撸泊魇瘻髦?/span>
  17. 生石膏用不傷胃,其性微寒,不必煅用。不是大寒品。
  18. 羚羊角粉6包煎煮20分鐘,治癃閉。
  19. 萬年青強心去火。
  20. 黃連、焦梔子也是去心火的。
  21. 血見愁:草藥,對胃腸炎癥、便血、腹瀉、痢疾,有奇效。
  22. 血見愁(草藥)治淋病、性病,治泌尿系統(tǒng)特效。
  23. 蔓荊子,疏散頭面之風(fēng),或用于外感(蔓荊子、菊花、石膏),治少白頭。
  24. 蔓荊子用外感初起兼咳嗽者。
  25. 浙貝母:開竅,調(diào)氣,恢復(fù)肌纖維彈性(止咳反弱)。
  26. 附子辛溫通十二經(jīng),麻黃、細(xì)辛有興奮作用。
  27. 香附子-溫小腹(微溫,偏涼,辛溫可代麝香)
  28. 當(dāng)歸炭治月經(jīng)不來。當(dāng)歸先煮一陣有活血之用,長時間煮當(dāng)歸,揮發(fā)油完了,形成于堿,有破血作用。
  29. 川芎煮水可墮胎。
  30. 法羅海,黃酒、水酒各半煮-治胃痛。
  31. 桑葉熄肝火明目。
  32. 白豆蔻作用平散,肉豆蔻作用溫中。
  33. 僵蟲補之人蛋白酶,軟堅化結(jié)。
  34. 蟅蟲3-10,破血逐淤,續(xù)筋接骨。急腰扭傷,研末吞服甚效。
  35. 厚樸:當(dāng)煙吸可促進腸之蠕動。
  36. 當(dāng)歸炭-破血(用于月經(jīng)不來),含當(dāng)歸堿。當(dāng)歸少煮止血,久煮破血。
  37. 吳萸子熱而走竄,寒證用,麝香也走竄,但無熱,寒證不用。
  38. 干姜興脾陽,守中。
  39. 冰片、薄荷降低血白血球。
  40. 史書記:周文王無嗣,食苡米飯而有子。
  41. 夏季須用人參補氣。
  42. 夏枯草-協(xié)調(diào)人身之鈉、鉀平衡。鉀多人瘦,鈉多人腫。
  43. 淋病單用生甘草泡水飲用見效。
  44. 麻黃可用芝麻桿代之,發(fā)表亦可。
  45. 麻黃走表,但伍細(xì)辛則補人,類睪丸素。
  46. 麻黃堿,先作用于中樞,再作用于氣管平滑肌。麻黃加石膏則發(fā)汗力差。
  47. 獨活引入少陽;羌活引入太陽;葛根引入陽明;柴胡引入少陽;足少陰-細(xì)辛-可直往督?jīng)_。
  48. 丹參-清血熱,可代蒼術(shù)白虎湯、四物湯,但擴張血管,去濕熱。
  49. 柏子仁-甘平,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便溏、多痰者慎用。
  50. 眼科內(nèi)障凡屬陰證者,宜大量用附子。注:周潛川用藥分量十分大,且很少用補藥,且方中多有發(fā)散之藥,因其理論“汗法即是興陽”。
  51. 青葙子(益母草子)即充蔚子,降肺氣入腎。
  52. 牙齒痛用地骨皮,牙縫出血用茅根。
  53. 旋覆花降氣。菊花清上。
  54. 密陀僧殼治瘰癘。
  55. 霍香2,治脾胃吐逆最要之藥。胃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好,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一惟舌有濁垢面漾漾欲反者最佳。
  56. 藿香: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
  57. 單用黨參、黃芪虛人不受。
  58. 穿山甲、王不留行,婦人服了乳長流。
  59. 血壓高之人也眼壓高,病主在肝。眼壓高的兵刃,用草決明煮水用。
  60. 玄胡調(diào)血,調(diào)氣。浙貝解痙,使肌肉有彈性。白芷止血。甘松調(diào)氣。全蝎解痙,使胃管收縮。
  61. 丹參二兩治倒天柱。氣不通(陽明)-藕節(jié)20、敗醬20
  62. 草決明有緩下作用,降眼壓。不用白術(shù)類,因其燥,車前子利水下行,麻細(xì)附益陽氣,補腎,治目。
  63. 草決明:治高血壓,大便不通。
  64. 枳椇子,強心解酒,泡酒好喝。與金櫻子、大棗、黨參、人參、枸杞、臾肉,共泡酒好喝,十分甜。青梅、竹葉、菟絲子藤可配綠色酒。若加地黃則為黑酒。
  65. 附子、干姜純陰證可用。
  66. 絲瓜藤近根之汁-主中耳炎。尿堿主治發(fā)頤。黑目仁有白點者腎水枯。
  67. 血壓高可用元明粉。加姜附溫陽。
  68. 月經(jīng)過去或?qū)⑼辏窈啥嘤命c10g。
  69. 馬錢子制法:49天(冬)以尿浸之,二天一換;去殼(殼傷人)炒至焦黃,研細(xì)末。
  70. 金鉤梨(西南曰:拐椒),當(dāng)水果吃可戒酒。
  71. 西瓜食用過量,反而不利尿,同時瓜毒產(chǎn)生高價鐵Fe3+
  72. 茯苓治周身水,豬苓治大腸水(配石膏),亦用防己藶黃湯(防己、川椒、葶藶、大黃),澤瀉治膀胱水,白術(shù)治脾水。
  73. 焦白術(shù)、桂枝利尿,炒白術(shù)健脾。
  74. 鐵銹60重墜(鎮(zhèn)),降氣血,周先生治高血壓方中,腸與生牡蠣15、紫石英30為伍。(鐵銹外科治牛皮癬)。
文章圖片2

藥組

  1. 信石(砒霜)以牛黃之寒防其過熱。信石、硫磺起命門火。
  2. 金銀花,何首烏用于血脂高。
  3. 生苡仁、澤瀉利水分但傷陰,外感初起少用,否則不易退燒。夏日高燒加霍香、薄荷、法夏、茯苓、生姜兩片用以發(fā)散。
  4. 丹參與桂枝可代用四物湯。
  5. 芩連-桂枝-熟地、元參(配伍)
  6. 陳皮(燥濕)、法夏(祛痰)加黃芩調(diào)胰、胃。加蒼術(shù)治寒痰。(陰陽相應(yīng),寒熱互用)
  7. 蟬蛻-降壓;胃陰不足-舌裂;石決明-斂肝;龍骨-斂脾;牡蠣-斂腎。
  8. 周潛川瀉藥-芒硝、石膏。入慢咽(似痛不痛,似癢非癢)于石膏中用芒硝好。
  9. 麻、桂:中國西南治疾不離之。
  10. 沙參-如恐人參太熱可以代之。如白血病者發(fā)熱(胃陰虧、肺陰虧),小柴胡湯中加沙參代人參。
  11. 藥對:茵陳、竹茹(調(diào)膽汁);陳皮、法夏;丹皮、酒軍(苦寒涼血)。
  12. 藥對:蒼術(shù)、茅根
  13. 桂枝強心利尿,加木通又是利尿之品。
  14. 法夏與生龍牡,破積軟堅。
  15. 柴胡無芩、栝蔞不消炎、清熱;柴無芍藥不寬胸。薄荷治少陰頭痛。柴無桂不消痞(寒凝或陽虧)。柴胡加法夏才降胃氣。
  16. 諸子皆降:蘇子治咽癢,下肺氣。萊菔子治腹脹,下胃氣。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三子養(yǎng)親)變?yōu)殪钐祫?,治乳癰、結(jié)核之類。
  17. 夏枯草:破積,軟堅(如脛骨腫)。聰明益氣用蔓荊子。
  18. 當(dāng)歸、熟地、蔓荊子、生芪治少白頭。
  19. 桑寄生、桑枝、桑皮:手腳麻木,其性質(zhì)差不多。獨活是下行的藥(但本草講獨活上行,羌活下行)。桑枝入手太陽。桑寄生入足太陽,五加皮去濕痹、治腰腿痛;真五加皮香味較濃。
  20. 沉香燥,一般配石膏同用?;粝?、赭石去穢,(赭石與旋覆花同用),胃潰瘍,口中有菌。潰瘍病為腎虧,用麻細(xì)附、八珍,補腎、補氣血。
  21. 頭頂燒用龍牡,下氣養(yǎng)陰。
  22. 清涼強心-甘草、赤小豆、萬年青。溫?zé)釓娦模⒐?、附?/span>
  23. 肉桂、川連、紫石英,可用于心臟病。

1、頑固性肩周炎的特效方法:

白芍250克、大條蜈蚣10條、全蟲20克、姜黃15克、黃芪40克、土元10克、共研細(xì)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加水100毫升煮沸后溫服,二付藥為一療程,一般1-2個療程可愈!

2、狐臭妙方:

百分之75乙醇500毫升.生姜50克去皮后砸碎.再放到乙醇內(nèi)浸一周后.外用.一天兩次.兩天見效

3、汗斑

硫磺三錢(10克),煤油一小杯,和之,則硫磺融于油中。用一毛筆沾藥,盡掃于汗斑處(掃之前用清水清潔皮膚),數(shù)次則斑無形而原好如初也。

4、帶狀皰疹

五苓散加味治之,處方:澤瀉30克 白術(shù)15克 云苓15克 豬苓15克 桂枝6克 連翹25克 三劑水煎服. 結(jié)果一劑熱退,痛減,疹陷.三劑病愈.本方所加連翹一味,是我慮桂枝辛溫,且患者體溫又高,故加之以制其熱.

5、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肩周炎、痛風(fēng)

全蝎3g.川芎9g.地龍干9g.莪術(shù)6g.元胡10g.白芷10g.威靈仙9g.黃柏10g.尋骨風(fēng)15 g.夏天無(浙江中草藥)12g.桂枝10g

6、蕁麻疹

防風(fēng)20 荊芥20 透骨草20 艾葉15 
雙花15 白蘚皮15 苦參15 蛇床子15
地膚子15 當(dāng)歸25 黃芪30 甘草10 一般3付就好.再3付痊愈.以后忌辛辣發(fā)物1個月就好了

7、痤瘡

銀花30公英30地丁15黃芩9黃柏9梔子9生地15丹皮15
丹參15 紫草15 皂刺9 白芷9

8、疣子

內(nèi)服:麻黃6 薏米30 大青葉15 板藍根15 紫草15 馬齒莧30
蛇舌草20 黃芪20 芥穗10 紅花15 香附15三棱10連翹15 雙花15 甘草6

臨床報道;大劑量的紅花一味箭服可以除疣

外用:桐油涂抹患處 或者 雄黃粉涂抹患處,需把患處清潔,刮去老皮,微微出血。

9、腦血栓

鉤藤15g~30g 石決明30g 生石膏30g 瓜婁30g

生軍10g 川芎15g 紅花15g 土蟲10g 桃仁10g
適應(yīng)證:腦血栓急性期,中風(fēng)初起。血壓偏高(超過160/100毫米汞柱)。半身不遂、口渴、舌強、語蹇、頭暈、頭痛、煩燥或嗜睡、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厚、脈弦數(shù)有力。

隨證加減:
1.有意識障礙者,加羚羊角粉1.5~5g(沖)并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每次一丸,日二次。
2.舌紅苔少干者,去石膏、瓜婁、生軍,加生地20g玄參15g白芍10g。
3.大便秘結(jié)用番瀉葉10g泡水飲。
4.痰多、失語、苔膩者,加菖莆10g郁金10g竹瀝30g(沖)天竺黃10g。

藥物組成:黃芪15g~30g 紅花10g~15g 川芎10g~15g
赤芍10g 當(dāng)歸15g 挑仁10g 土蟲10g
適應(yīng)證:腦血栓恢復(fù)期,血壓和顱內(nèi)壓不高,偏癱,肢體稍有動意或肌張力較前增強,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或舌質(zhì)胖嫩,脈弦緩無力,腑行通暢。
隨證加減:
1.大便干者,加瓜婁與生寫10g。
2.舌強語蹇,加菖莆10g郁金10g。
3.舌胖嫩加仙靈脾15g巴戟15g。
4.偏癱,肢體久不恢復(fù),酌加兇甲9g水蛭6g沖服。

藥物組成:生地25g 山萸10g 山藥10g 麥冬10g 石斛12g
牛夕10g 巴戟15g 叢蓉15g 菖卜10g 志肉10g
肉桂3g 黃芪30g 川芎6g 全蝎3g~6g
適應(yīng)證:腦血栓后遺癥,或伴腦軟化患者,癥見意識朦朧,或癡呆健忘,舌強語蹇,肢體不遂,眩暈,大小便失禁,舌紅干或胖嫩,苔白或黑潤,脈況細(xì)弱,或虛大無力。
加減同前,均為水煎服。

10、中耳炎

川黃連20克 冰片2克

濃煎黃連后(150升煎至20毫升),加如冰片

11、鼻炎(包括過敏性、萎縮性和鼻竇炎,有的流膿流水、鼻涕多、有的聞味不靈用黃磚一塊, 放火上燒燙,取下,將一調(diào)羹醋倒在熱磚上,此時有大量熱氣上冒,患者用鼻聞其熱氣,一日二次,連用 7 天,消熱、消炎,解毒通竅,治各類鼻炎,有特效 敏)

12、白殿風(fēng)

方一:

硫磺9克,密陀繒9克
制法,二藥共研細(xì)末,在患處反復(fù)擦拭,直至皮膚發(fā)紅為度。
日一次,此間禁服刺激性食物。(有文章指出需要加炒熱的韭菜涂抹)

方二:

破故紙,自然銅
二者泡酒外擦患處

13、

神經(jīng)性耳聾

牛膝、山茱萸、白芍、澤瀉、黃芪各15克,熟地、丹參各20克,川芎、五味子、石菖蒲、遠志各10克,龍骨30克,水煎服,每日1劑,30天為一個療程。

14、肝硬化,脂肪肝,血管硬化,高血脂,冠心病,腦梗,腦血管病后遺癥,心衰,跌打損傷等

蒲黃2 姜黃2桃仁2琥珀2赤勺1澤瀉1郁金1枳實1白術(shù)1

方功用:健脾化淤,利膽利尿。
治療:肝硬化,脂肪肝,血管硬化,高血脂,冠心病,腦梗,腦血管病后遺癥,心衰,跌打損傷等還有以后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意想不到的許多疾病。

此方來歷于《徐靈胎醫(yī)書全集》治療脹滿的一個方,方名通淤煎,原方?jīng)]有姜黃有五靈脂,為什么要換,這因為我用此方在治療慢性腎炎時,感到五靈脂含尿素,尿肌酐高加重腎的負(fù)擔(dān),所以把它換成了同樣具有活血化淤且有利膽健胃功能的姜黃。
以此方為基礎(chǔ)加味而來的還有:
解毒活血湯 通淤煎散50克 忍冬藤100克 甘草10克
功用:解毒活血

主治:四時感冒,咽喉腫疼,氣管炎肺炎咳喘,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腸胃炎,急慢性腎炎,脈管炎,無名腫毒,過敏性紫癜,風(fēng)濕熱,關(guān)節(jié)紅腫等。

活血通痹湯:通淤煎50克 徐長卿20克 威靈仙20克 鹿銜草20克 甘草10克
功用:祛風(fēng)濕,活血化淤,通絡(luò)止疼。
主治:風(fēng)濕類風(fēng)濕。

頭條號有很多內(nèi)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guān)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