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和愛人帶孩子去火鍋店吃飯,剛剛點完單,發(fā)現(xiàn)旁邊的一桌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6、7歲的小女孩不小心把小料碰到了衣服上,媽媽頓時開始了“長篇大論”: “早就跟你說過了,吃飯的時候要多小心?!?/span> “只有小時候養(yǎng)成好習慣,長大了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 可能是感覺到周圍客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望向自己,小女孩臉蛋變得通紅,眼淚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轉,她只是一個不小心,沒想到媽媽會講出這么多大道理。 最后還是孩子爸看不過去了,勸了寶媽兩句,這場小小的風波才算告一段落。 在生活中,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時不時地告訴孩子這樣或那樣的道理。 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會點頭表示同意,但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連聽都不聽,或者即便表示贊同也只是做做樣子。 于是家長開始抱怨“孩子不聽話”、“講過多少次的道理也不聽”,殊不知對孩子講道理,其實并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 “低層次父母”喜歡對孩子講大道理 你覺得家長單純地講道理孩子能“聽進去”多少? 這個數(shù)字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意料:可能不超過7%。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法拉濱法則”,又被稱為“73855定律”,意思是指人們在交流時,所感知到信息的來源: 其中55%來自外形與肢體語言,比如手勢、表情、動作等; 38%來自聽覺傳達,比如說話時的語調、聲音的抑揚頓挫等; 最后只有7%來自純粹的語言表達,也就是話語的內容。 當家長對孩子講道理時,孩子往往會只顧著感受其中蘊含的情緒。 比如家長正處于憤怒中,孩子只會感覺到害怕、恐懼,并因此呆住,難以理解家長說話內容的具體含義。 而研究表明,信息溝通中重復頻率與說服效果呈“倒U關系”。 一旦家長因為教育效果差,而不停地對孩子重復“道理”,問題只會越來越糟糕,愈發(fā)難以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腦部結構決定孩子難以理解“大道理” 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的《全腦教養(yǎng)法》一書中,作者將人的大腦分為了“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兩個部分。 其中“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fā)達,但由于大腦前額葉要等到孩子踏入青春期后,才會開始發(fā)育,25歲左右時才逐漸成熟,所以孩子的“上層大腦”會一直處在“大規(guī)模施工”中。 而“上層大腦”控制著孩子的情緒、共情、明智的決策能力,因為孩子“上層大腦”尚未發(fā)育完全,所以相比成人明顯會更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的能力。 當家長對孩子講道理時,孩子很難對這些泛泛而談的理論產生共鳴,反而因為情緒控制能力差(上層大腦未發(fā)育完全),出現(xiàn)不耐煩、憤怒等情緒,孩子越小,這樣的表現(xiàn)越明顯。 順便把這本優(yōu)秀的圖書推薦給父母們吧,作者在大腦研究、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yǎng)等領域有很深的造詣,當我們了解了大腦的結構,孩子與成人之間大腦的不同,就不會對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為感到奇怪了,才能更有針對性、更科學地教養(yǎng)孩子。 而且孩子的大腦正在發(fā)育過程中,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其實也會反過來影響孩子的大腦發(fā)展。正確的養(yǎng)育是孩子快速成長的基石。 這本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從根源上幫助我們去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凡事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舉一反三,才能在面對各種復雜的環(huán)境時都能正確應對。為人父母本來就是一門功課,我們都在努力學習各種育兒知識,但如果去死記硬背那些教條的育兒方法,一方面太枯燥,記不??;另一方面即便記住了,在執(zhí)行中如果環(huán)境稍有變化,就可能會用錯。 線上有優(yōu)惠,不要看卡片價格,點進去看實際價格。 高層次的父母,善用方法讓娃明悟 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教育不是一個“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種主動和建設性的過程。 也就是說,要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僅憑“講道理”是很難實現(xiàn)的,只有讓孩子有切實的體會、有親身的實踐才行。 比如孩子吃飯時不小心把湯汁灑到了衣服上,家長不顧周圍人的異樣目光,對孩子大聲宣教,只會引來孩子的反感、委屈。 而如果能夠先為孩子用紙巾將湯汁擦掉,然后讓孩子親自把衣服洗干凈,孩子自然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湯汁弄到衣服上是不容易清洗的,下次吃飯時必須要多多注意。 通過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將錯誤內化成自身的人生經驗,遠比單純地告知孩子的道理更有效。 只有孩子體會、理解了事件的全過程,才能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從內而外地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 歪媽結語: 在生活中,有的家長在發(fā)現(xiàn)對孩子講道理無效后,還可能信奉“拳頭等于真理”,對孩子大打出手。 事實上如果對孩子講道理是“下策”,那么對孩子動手就是“下下策”,高層次父母教育孩子應該講究教育方法,只有找到好的教育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經常對孩子講道理嗎?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于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干貨內容,請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