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目標重要,完成目標更重要,因為目標是前進的方向,而完成目標則是前進的動力和快樂的源泉。 正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無論教育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學生,我都會讓他們制定自己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以便他們能夠得到,體驗成功的快樂,然后再定新的目標,再實現(xiàn)自己的新目標,再一次獲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不斷體驗快樂。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產(chǎn)生自信,提高能力,享受進步。 所以,讓孩子制定目標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制定不能實現(xiàn)的目標,不讓孩子品嘗自食其果的滋味。一個人自食其言,常常自食其信心,自食其勇氣,時間久了,就成了一個自卑感深重的人,對自己就失去了信心。 于是每學期開始,我都會讓學生制定自己的目標,通過學習來完成自己的目標,獲得班級的獎勵,為了促進他們完成目標,我讓他們定三項目標即年級名次目標,年級進步名次目標和超越競爭對手的目標,在這三項目標中,學生任意完成一項就算完成目標。 這樣,學生完成起來很容易,于是完成目標則會促使他們不斷學習,成為學習的動力,完成目標的喜悅則成了他們持久的動力源泉。 我國大教育家魏書生老師,在教育學困生時,總是讓倒數(shù)第一的學生把倒數(shù)第二的學生作為自己的趕超目標,其目的就是給他們一個能夠一努力就能實現(xiàn)的目標,讓孩子產(chǎn)生自信,更好的努力學習。 同樣的道理,有一個女孩,小的時候由于身體纖弱,每次體育課跑步都落在最后。這讓好勝心極強的她感到非常沮喪,甚至害怕上體育課。這時,女孩的媽媽安慰她:“沒關系的,你年齡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過,孩子你記住,下一次你的目標就是:只追前一名?!?/span> 小女孩點了點頭,記住了媽媽的話。再跑步時,她就奮力追趕她前面的同學。結果從倒數(shù)第一名,到倒數(shù)第二、第三、第四……一個學期還沒結束,她的跑步成績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歡上了體育課。 接下來,小女孩的媽媽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學習中。媽媽告訴她:“如果每次考試都超過一個同學的話,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這樣,女孩的媽媽始終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導和教育女孩。 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這個女孩2001年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同年4月被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以全額獎學金錄取,成為當年哈佛教育學院錄取的唯一一位中國本科應屆畢業(yè)生。她就是朱成。 2002年6月,朱成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聘為全職教師。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4月,她當選為有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生會總會主席。這是哈佛370年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籍學生出任該職位,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謂的“夠一夠,摘桃子”。沒有目標便失去了方向,沒有期望便失去了動力。但是,目標太高,好高騖遠,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著邊際,便望而生畏。這樣,最后的結果不是力不從心便是半途而廢。明確而又可行的目標,真實而又適度的期望,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才能引領孩子腳踏實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世界著名撐竿跳高運動員布勃卡有個綽號叫“一厘米王”,因為在一些重大的國際比賽中,他幾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紀錄,將成績提高一厘米。當成功地躍過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紀錄時,他不無感慨地說:“如果我當初就把訓練目標定在6.15米,沒準兒會被這個目標嚇倒?!?/span> 把目標降低到“一厘米”,“只追前一名”,分時段、分階段去實現(xiàn)人生的抱負。如此讓孩子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當前,先實現(xiàn)小目標,然后“穩(wěn)扎穩(wěn)打”,滿懷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來。 這正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