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洪山,承載著英雄武漢的風骨。始建于南朝的寶通禪寺,殿內(nèi)樓閣,屢遭焚毀,歷經(jīng)1600年依然古樸。山因寺聞名,寺因山而靈。更有“數(shù)峰天外塔上塔”之稱的洪山寶塔,登臨塔上,秋色之美,不可名狀。這座寺廟的興衰榮辱,可以構(gòu)成半部中華佛教史,不負千年古剎、皇家寺院之美名。 寶通寺概覽寶通寺內(nèi),殿宇樓閣,依山而建,層疊有致。寺內(nèi)文物薈萃,宋鐘、元塔、明獅、須彌座、摩崖石刻,古跡繁多。既有岳飛手植的松樹,也有辛亥首義的司令部。這座武漢最古老的佛寺,凈土宗、禪宗、密宗、華嚴宗,多宗會聚。近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創(chuàng)辦的武昌佛學院在寶通寺復辦,成為近現(xiàn)代最重要的僧伽教育基地。 寶通禪寺位于武昌大東門外洪山南麓。武漢的四大佛教叢林,即歸元禪寺、寶通禪寺、蓮溪寺和正覺寺,唯獨寶通寺是皇家寺院。山門前一對石獅為明代雕刻,門上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鎦金大字。山門兩側(cè)寫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與青磚黑瓦的漢陽歸元寺相比,武昌寶通寺所有的建筑幾乎都是金碧輝煌,正是皇家寺院的風格。因?qū)毻ǘU寺始建于佛教傳入中國不久后的南朝劉宋時期,曾經(jīng)得到唐文宗、唐武宗、宋理宗、元世祖、明太祖、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明神宗和明光宗十皇帝以及明昭王、莊王、靖王、康王、瑞王、璧山候六王爺?shù)年P(guān)心和護持,可以說,這是得到過歷代帝王重視的皇家寺院。 1941年的武漢寶通禪寺寶通禪寺初名東山寺。傳說唐善慶和尚云游到隨州大洪山修建了靈峰寺。北宋末金兵南進,靈峰寺被遷到武昌東山,并改東山為洪山,以紀念隨州大洪山。鄂國公尉遲敬德奉命主持武昌(鄂州)修建,擴建東山寺并改寺名為彌陀寺。至明成化年間,彌陀寺才由憲宗帝賜名寶通禪寺,目前殿宇多系清同治到光緒年間保存下來的建筑。 目前的寶通禪寺占地11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中南地區(qū)城市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寺院,規(guī)模之大、殿堂之宏偉為武昌諸剎之首,被譽為“三楚第一佛地”。1983年,寶通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寶通寺中路 面對大門的中路為寶通寺的主體建筑,包括圣僧橋、放生池、鐘鼓樓、彌勒殿等;以及般若門、大雄寶殿、玉佛殿和藏經(jīng)閣等。 圣僧橋與放生池 走進洪山寶通寺的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跨越放生池的石拱橋,小巧玲瓏,擁花依木,頗有江南園林風格,為寶通寺一景。 據(jù)說,此橋早期為木橋,雨雪天氣橋皆不濕。后改為單孔平路面石橋,2004年又改建成現(xiàn)在的石拱橋,單孔橋拱上,書有“圣僧橋”三字。 圣僧橋名稱來歷有不同說法。最有可能的是緣于明末的無念禪師。無念為麻城龍湖芝佛院主持,服膺李贄之學,執(zhí)弟子禮。他四處游歷傳教,曾經(jīng)在此處打坐參禪。 圣僧橋下即為四方叢林均有的放生池。 鐘鼓樓與彌勒殿 不知何故,寶通寺的鐘鼓樓,被改稱為“財寶殿”。 ![]() 唯有鐘鼓樓前一對明代建造的石獅,造型生動,成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古跡。其中一只在戲耍繡球,而另一只懷里抱著幼獅,憨態(tài)可掬。 ![]() ![]() 據(jù)《寶通禪寺志》載,清康熙年間寺前有碧琉蚊龍,佛殿大柱金龍盤繞?!稄V陽雜志》稱整個廟宇金碧輝煌,天下少有。這種情況在彌勒殿前的大象身上尚可依稀發(fā)現(xiàn)蹤跡。 ![]() 彌勒殿或叫接引殿,即通常所稱的天王殿,為寺廟的第一重殿。在大殿重新修葺時,曾發(fā)現(xiàn)一巨型石龜靜佇其間,娟秀規(guī)整的小楷寫滿碑石,依稀可辨景泰六年(即1455年)字樣。 ![]() 彌勒殿正面依然是未來佛彌勒佛。門口對聯(lián)曰: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無所不容。 ![]() ![]() 兩邊有四尊天王塑像(選錄兩尊)。 ![]() 值得講講的是立于彌勒佛背后的韋陀菩薩。通常認為,韋陀菩薩降魔杵的朝向暗示寺院的大?。喝绻f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個大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guī)模,可以招待云游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則表示這個寺廟是個較小的寺廟,不能招待云游和尚免費吃住。我的疑惑是:寶通禪寺的韋陀杵朝向,難道應該認為這里是個小寺廟? 大雄寶殿 ![]() 登般若門,到達2007年新建成的大雄寶殿。它是目前湖北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殿宇建筑,高達22米,總面積六百多平方米,比原來寶殿顯得更加巍峨氣派。大雄寶殿外掛有三塊很大的牌匾。 ![]() 殿前石階中央為九龍壁,還有一尊釋迦牟尼誕生時的銅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仿佛在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 大殿內(nèi)有釋迦三尊,通體為銅色。釋迦牟尼佛端坐中央,手結(jié)定印,阿難陀尊者立于佛陀右側(cè),大迦葉尊者立于佛陀左側(cè)。 ![]() 釋迦牟尼佛背后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兩側(cè)有兩位童子協(xié)侍,與其他寺廟并無二致。 百年銀杏秋色 ![]() 武漢的秋天到了,大雄寶殿前的這株有150年歷史的銀杏樹葉又黃了。人們都說,百年銀杏再現(xiàn)了禪寺與仙境的味道。 ![]() 在我們俗人眼中,寶通禪寺最珍貴的就數(shù)這株百年銀杏,它幾乎就是武漢的善男信女到洪山這座寺廟“朝圣”的主要原因,也是“秋到武漢”的象征地之一。 ![]() 只不過2021年武漢的氣候異常,直到11月初,寶通寺的銀杏并沒有變黃,請原諒我在此處對照片作了后期處理。 ![]() 秋到武漢 ![]() 秋到武漢 ![]() 秋到武漢 玉佛殿(藏經(jīng)樓) ![]() 中路在大雄寶殿之后,所看到的閣樓叫玉佛殿,又稱藏經(jīng)樓。 ![]() 玉佛殿里供著玉制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殿堂的第二層即為藏經(jīng)樓。 ![]() 寶通寺的行走道路至此中分:右為禪堂、觀音閣等,左為地藏殿、方丈室等。再往上走,橫行有萬佛寶殿、寶通花園,向上攀爬可去法界宮,華嚴鐘亭和華嚴洞,直到洪山寶塔。 寶通寺右路 ![]() 不二門。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進入佛門就是入不二門。而佛法是求解脫的,故在佛門修行畢業(yè)后,就是解脫門。 ![]() ![]() 美女們多愿意在此留下倩影。 ![]() 佛教風格的藝術(shù)造型。 ![]() 觀音殿 ![]() 屋頂上的壁畫呈現(xiàn)出國畫風格。 寶通寺左路 ![]() 參觀左路建筑的行走,從山下的廣場重新開始,以便于介紹寶通寺著名的武昌佛學院。 ![]() 緊靠近玉佛殿的左側(cè)的殿堂為地藏殿。 ![]() 其他佛教建筑依次排列并逐漸向左上延伸。 ![]() 寶通禪寺的官網(wǎng)曾提問道,佛門勝地為什么被稱為“寺”而不被叫作“廟”? ![]() “寺”在古代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gòu)。我們經(jīng)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的“大理寺”就是如此。被稱為“寺”的機構(gòu)還有鴻臚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等等。 ![]() 因為“寺”在古代漢語里有“持續(xù),相續(xù)”的意思,皇家為佛教建立廟宇,把教授佛法并供僧團居住、學習和修行的場所也稱為“寺”,希望能代代延續(xù)下去。當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法師迎到中國,由鴻臚寺負責接待。因為經(jīng)書是用白馬馱來,朝廷便將法師住地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 ![]() 當寶通禪寺也被稱為“寺”的時候,其中也就隱含了在此地持續(xù)“傳授和學習佛法”的含義。佛學院認為,歷史上的佛寺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的出家人相當于大學里的專職教授。佛寺里的藏經(jīng)樓,起到的是公共圖書館的作用。 ![]() 正因為如此,我國佛教教育的奠基人、一代宗師太虛大師,于1922年在寶通禪寺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最為正規(guī)、最具影響的武昌佛學院,在佛教界享有'黃埔'之譽,在中國佛教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 武昌佛學院經(jīng)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于1994年恢復辦學。其中,男眾班設(shè)在寶通寺,而尼眾班設(shè)在蓮溪寺。 ![]() 2019年,在寶通寺成功舉辦了慶祝武昌佛學院建校99周年及復學揭牌活動(圖片來源:鳳凰網(wǎng)佛教 攝影:武昌佛學院) ![]() ![]() 寫著“靜域”的牌坊內(nèi),可能就是武昌佛學院的僧人學員宿舍。 ![]() 萬佛寶殿。萬佛寶殿里供奉的主要是毗盧遮那佛,是華嚴宗供奉的主佛。毗盧遮那佛的頭部有一個類似華蓋的東西照在上方。大梁有三塊大匾,中間寫的是“萬佛莊嚴”,右邊寫的是“毗盧性?!保筮厡懙氖恰叭A藏世界”。 ![]() 萬佛寶殿的對聯(lián)寫道:“十方來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舍萬人同結(jié)萬人緣?!弊屑毱肺?,還是有點意思。寶殿的前方,設(shè)有一排雕龍畫鳳的漢白玉柱。 ![]() 更前的方向有座寶通花園。 ![]() ![]() 紅葉繽紛,秋色滿園 寶通寺登山路華嚴亭與宋鐘 ![]() 自萬佛寶殿左轉(zhuǎn),游覽寶通禪寺便需要向上攀登。攀登階梯可直接通往華嚴亭和法界宮。 ![]() 右方平臺華嚴亭內(nèi),置放一口巨大的鐘,據(jù)稱是宋代古鐘。 密宗壇城法界宮 ![]() 華嚴亭后,便是著名的佛教密宗壇城——法界宮。法界宮原是持松大師仿唐朝密宗金剛部“五曼荼羅”形式建造,殿內(nèi)為了修習密法,原設(shè)木質(zhì)密宗壇城,雕刻鏤空,玲成別致,可惜早已經(jīng)廢棄。 ![]() 現(xiàn)在的法界宮屋面覆以黃琉璃瓦,并以五亭結(jié)頂,借以表示東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為鏤空大屋脊,飛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輪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雙層蓮瓣,殿前階下為三孔拱橋,橋外雙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別致。這是武漢地區(qū)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筑物,1954年,班禪大師、喜饒嘉措大師先后來過寶通寺,在此舉行密宗“灌頂法會”。 ![]() 1997年,法界宮被改為了海島羅漢堂,屋內(nèi)匾額為羅漢堂三字,五百羅漢居其間。門前也有一幅對聯(lián):諸惡不作回頭是岸,眾善奉行佛海無邊。 ![]() 羅漢堂中間仍供奉釋迦佛。 ![]() 中央偏左的供奉的是達摩祖師,右側(cè)供奉的是道濟大師,都只有半個人高。 ![]() 印象最深的還是南海觀音身后,四壁雕塑的各種海島羅漢,神態(tài)各異,妙趣橫生。 ![]() 殿內(nèi)還有一座浮屠,石制的,只比人略高一點,寫著“三時塔”。這些都不同于我所見到其他寺廟的羅漢堂。 義軍司令部華嚴洞 ![]() ![]() 從法界宮旁繞過一座小亭,再次攀登臺階。 ![]() 進入華嚴洞。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蔣翊武就任革命軍戰(zhàn)時總司令,他將戰(zhàn)時司令部設(shè)在寶通寺,寶通寺內(nèi)的華嚴洞就是司令部的秘密開會處。 ![]() 也可以說,這個洞內(nèi)就是義軍司令部。寶通寺見證了辛亥革命號角的吹響,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王專制王朝,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變革。 洪山寶塔 緊鄰華嚴洞,就是寶通寺最著名的地標建筑——洪山寶塔。 ![]() 秋色籠罩下的洪山寶塔,有“數(shù)峰天外塔上塔”之稱。 ![]() 登塔遠眺,極目千里,看兩山對峙,見二水分流,三鎮(zhèn)英姿盡收眼底。 ![]() ![]() 寶塔是為紀念開山祖師靈濟慈忍大師所建,又名靈濟塔。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塔隨寺改名為寶通塔。因坐落洪山,后人又稱洪山寶塔。該塔七層八面,為磚石仿木結(jié)構(gòu),通高44.1米,基寬37.3米,頂寬4.3米,沿塔基圓門內(nèi)石階盤旋而上,可直達頂層。 ![]() 寶塔內(nèi)部異常狹窄,樓梯的每一臺階均十分陡峭。數(shù)十年前,我還在孩童時代,曾攀登上去過若干次。如今垂垂老矣,不敢再有此妄想了。 ![]() 1941年的洪山寶塔據(jù)地方志書記載:原建寶塔,每層外圍均有木質(zhì)飛檐和護欄,塔下周圍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圍廊,每層八角墜以風鈴,設(shè)計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實為鄂中第一。后來在多年的風雨浸蝕中累加修補。今天的洪山寶塔已修繕一新,每日吸引著不少游客登高望遠。 ![]() ![]() ![]() 湖北名菜、與武昌魚齊名的洪山菜薹,最原始的品種就種植在洪山寶塔下,只有這里的土壤才能長出地道的洪山菜薹。民間傳說以寶通寺鐘聲所及之處產(chǎn)者為最佳,故有“塔影鐘聲映紫菘”之說。 岳飛手植之“岳松” ![]() ![]() 洪山寶塔后有標志曰“摩崖石刻”,沿著曲曲彎彎的山路,繼續(xù)前行,不是為了石刻,而是尋找松林。 ![]() 據(jù)介紹,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曾經(jīng)在武昌長期駐兵,曾在這里親手植下第一棵松樹,人們稱之為“岳松”。雖然在明末被砍伐,但老百姓為紀念岳飛,于清同治年間在原地又植松樹多株,長成后仍稱“岳松”。 ![]() ![]() 這就是近觀和遠望的“岳松”松林,其中甚至有約500年樹齡的老松。岳飛的一生,與武昌有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他的戰(zhàn)斗生涯大部分時間是在武漢度過。不僅長期駐兵于此,連后來封“鄂王”也在武昌。倘若寶通禪寺也有記憶,它正是岳飛愛國主義精神的見證者。 |
|
來自: 葉老師YP > 《原創(chuàng)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