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煎 餅
煎餅,是我國北方地區(qū)傳統(tǒng)主食之一,起源于山東。煎餅在我國的分布地區(qū)很廣,主要集中在山東臨沂、濟南、萊蕪、泰安、棗莊、淄博、濟寧、菏澤、日照、濰坊、青島、滕州、曲阜、江蘇連云港、徐州等地市的全部地區(qū)或部分縣市區(qū)。其它在東北三省以及河北省、北京、天津、內(nèi)蒙古、山西、江蘇的蘇北一帶,浙江、云南、陜西的部分地區(qū),當(dāng)然煎餅的種類和分類更是眾多,所以做煎餅的學(xué)問也比較多。
傳統(tǒng)的煎餅是小麥經(jīng)水充分泡開后,碾磨成糊狀,攤烙在鏊子上成圓形而成,舊時多由粗糧制作,現(xiàn)多用細面和水調(diào)成面糊制作。烙成餅后水分少較干燥,形態(tài)似牛皮,可厚可薄,方便疊層,口感筋道,食后耐饑餓。食用煎餅需要較長時間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進食欲,促進面部神經(jīng)運動,有益于保持視覺、聽覺和嗅覺神經(jīng)的健康,延緩衰老,實為絕佳保健食品。煎餅還衍生出了菜煎餅、煎餅果子等著名小吃風(fēng)靡全國。煎餅歷史悠久,起源甚早,由餅鏊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煎餅起源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晉代《述征記》、唐代《唐六典》、明代《酌中志》以及說清代《煎餅賦》等古籍均有對煎餅的記載。煎餅從原料上看,有小麥煎餅、玉米煎餅、米面煎餅、豆面煎餅、高粱面煎餅,還有地瓜面煎餅。
現(xiàn)代煎餅制作方法的創(chuàng)制年代難以考證,但“煎餅”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東晉王嘉《拾遺記》:“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span>
南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北人此日食煎餅,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蔽闹械摹按巳铡敝刚缕呷杖巳者@一天。
唐代牛僧孺《玄怪錄》:“既同詣其家,二吏不肯上階,全素入告,其家方食煎餅,全素至燈前拱曰:'阿姨萬福!’”
五代王定?!短妻浴罚骸岸尉S……而乃性嗜煎餅,嘗為文會,每個煎餅才熟,而維一韻賦成。”
宋代李昉等著《太平廣記·詼諧三·石動筒》轉(zhuǎn)引隋代侯白《啟顏錄》,記述了北朝齊高祖大宴群臣時出了一個謎底是煎餅的謎語。
宋代李觀有詩句:“媧后沒后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載有:“唐歲時節(jié)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校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
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載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
元代脫脫等著《遼史·禮志六·嘉儀下》載有:“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zāi)。俗煎餅食于庭中,謂之'薰天’。”
這些記載多與人日、天穿節(jié)、二月二、送窮等風(fēng)俗有關(guān)。這些記載沒有關(guān)于煎餅制作的說明,因此那時的“煎餅”是否和現(xiàn)代的“煎餅”指稱同一個事物,是可以懷疑的。
元代王楨《王禎農(nóng)書·谷譜二》:“(蕎麥)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攤作煎餅,配蒜而食?!?/span>
明代劉若愚《酌中志》:“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
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span>
從這些記載已經(jīng)可以看到此時制作煎餅的作糊和攤制過程了。
1967年泰安市省莊鎮(zhèn)東羊樓村發(fā)現(xiàn)了一份明代萬歷年間“分家契約”,其中載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由于“鏊子”的出現(xiàn),我們可以確知,最遲在明代萬歷年間,現(xiàn)代煎餅的制作方法就已經(jīng)存在,那時的“煎餅”和現(xiàn)代的“煎餅”指稱的是同一個事物。
清代蒲松齡《煎餅賦》:“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jīng)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頃,圓于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span>
這段記載將煎餅的詳細制作過程寫出,與現(xiàn)代制作方法一致。
將五谷雜糧磨成面糊,倒入燒熱的鏊子,用煎餅筢子攤平烙制而成。煎餅種類較多。從原料上看,有小麥煎餅、米面煎餅、豆面煎餅、玉米面煎餅、高粱面煎餅、地瓜面煎餅等等;按口味不同,有咸煎餅、酸煎餅、甜煎餅、五香煎餅等等。煎餅不易變質(zhì),易保存。卷以小菜而食,則風(fēng)味別致。山東臨沂地區(qū)的煎餅以薄而香出名,種類多樣,廣為人知的煎餅卷大蔥便是當(dāng)?shù)氐奶厣I綎|濟南的“糖酥煎餅”,餅薄如紙,香酥甘甜,曾為宮廷供品,現(xiàn)為居民普遍喜用的食品。山東泰安地區(qū)樓德鎮(zhèn)有“中國煎餅第一鎮(zhèn)”美名,樓德鎮(zhèn)的煎餅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清代大文豪蒲松齡曾這樣描述樓德煎餅:“圓如望月,大如銅錚,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該鎮(zhèn)生產(chǎn)的煎餅主要以純玉米為原料,酥軟可口,色澤金黃,口感賣相俱佳。逐步開發(fā)出香蕉、菠蘿等口味,廣受歡迎。
在煎餅制作工藝基礎(chǔ)上,人們又變化出許多種不同的煎餅。在山東還有如下一些變化:
酸煎餅:將面糊發(fā)酵變酸,攤制出來的煎餅味道酸而特別。
柿子煎餅:煎餅攤好還沒烙熟之前,放上去皮的柿,然后將之涂抹均勻;烙熟后,煎餅色紅,味道甜。
酥煎餅:煎餅冷卻后再烙酥。
一品酥脆煎餅:薄脆類,各種口味。
糖酥煎餅:用小米、白糖磨成米糊,在煎餅八九成熟時揭下,在鏊子上疊成長方形,放到爐臺上烘干。
咸煎餅:魯西南一帶,將辣醬涂抹于煎餅表面,然后疊成長方形存放。
雞蛋煎餅:用雞蛋、面粉、蔥花制成糊狀煎成。
福建一帶煎餅的做法與中國北方的做法有所不同:在攤制煎餅的過程中要加一些料子,料子有酸菜、蛋等,并且煎餅外涂番茄醬;煎餅做完后立刻食用,不像北方可以存放很長時間。
南宮煎餅: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的一種小吃。用提前泡好的黃豆和小米加水磨成糊,在鏊子上用推子推成餅,加上薄脆、面醬、雞蛋、火腿、蔥花,卷疊食用。
白面煎餅:用白面面糊攤制,面香四溢。
煎餅做法:
制作煎餅的原料可以采用各種糧食,如麥子、玉米、高粱、谷子、地瓜干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在1980年代以前,山東的煎餅多以地瓜干和玉米為原料。地瓜干、高粱制成的煎餅色澤淺棕,玉米面、小米面、谷子面制成的煎餅色澤淡黃,大米面、麥子面作的煎餅則呈現(xiàn)白色。淄博一帶煎餅有“紅白”之分,“紅煎餅”是用高粱攤制而成,“白煎餅”多用玉米攤制。
磨制面糊
把麥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干等原料淘洗、浸泡,然后磨成糊狀物,俗稱“煎餅糊子”。有些地方在磨制面糊前,兌入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熟料”(即先行煮到八九成熟的部分原料),俗稱“對半子”,“對半子”后磨出來的面糊容易攤制,攤出的煎餅也柔軟好吃。有些地方把地瓜干在磨制成面后,要用水浸泡,把地瓜面里的黑水浸出。山東傳統(tǒng)是使用石磨來磨制面糊,大磨用畜力來推,小磨用人力來推,普遍采用機磨。一般是頭天晚上磨制面糊,第二天一早開始架鏊子、生火、攤煎餅。
架設(shè)鏊子
架設(shè)鏊子的過程可簡可繁。簡單的架設(shè)方法直接用三塊磚把鏊子撐起來就可;復(fù)雜的做法是用硬泥糊成一個爐灶,用風(fēng)箱鼓風(fēng)。鏊子架設(shè)好后即可生火。農(nóng)村一般采用玉米秸或麥秸作為柴禾。生火與攤制煎餅往往是兩個人合作。鏊子燒熱后,就可以攤制煎餅或滾制煎餅了。
攤制
“攤制”一般是用來制作質(zhì)地比較好的煎餅,如小麥、小米等原料的煎餅。攤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雜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用舀勺將面糊舀到鏊子上,用筢子沿著鏊子將面糊攤一圈,如此將面糊推開成薄餅。再用筢子反復(fù)涂抹,以使面糊分布均勻。煎餅很快就可烙熟,需要及時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煎餅的大小視鏊子而定,一般直徑在半米到80厘米之間。攤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決定了煎餅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攤制出非常薄的煎餅來。攤煎餅非常講究技術(shù)和火候。
滾制
“滾制”一般是用來制作質(zhì)地較差的煎餅,大部分是地瓜干為原料的煎餅。將地瓜干面或玉米面的面團,沿外圈把鏊子滾滿一層,烙熟就可揭下。這種制作方法制作的煎餅比較松散,不好控制煎餅厚度。